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研究

2018-08-23刘艺洋

求知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艺洋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还有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塑造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连基本的自信都没有,那么更谈不上振兴与强大。因此,分析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状,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及现状分析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及热爱,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坚定地信心,对其文化的传承抱有强烈的积极性。

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并将文化软实力列入综合国力的考核标准中。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化输出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征服手段,而大学生因其特殊的社会身份在文化战略下首当其冲。

经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有着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接受新文化的能力更强。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年纪,更乐于接受新文化,并且交友活动频繁,所以大学生之间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比其他群体快。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大学生往往最先受到影响,并且程度更深。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如何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世界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布局。而中国正在这场殊途同归的文化输出战略下,承受着巨大的干扰。

大学生在校园这座象牙塔内,接受能力强却辨别能力弱,思维活跃强却抵抗能力差,很容易成为侵蚀的目标。又因缺乏文化辨别能力,很难在文化的进一步侵蚀中及时作出抵制防御,所以受到文化侵蚀的影响程度加深。

新闻媒体自身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作用,而近年来为追求利益效应,“娱乐至上”理念成为利益优先的工具,导致文化自信被歪曲误导。新闻媒体盲目跟风,不计影响,不考虑后果,过度夸大美化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国内高校在文化自信领域的教育相对处于薄弱状态,完善文化自信领域的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体系创新,丰富教学课程内容。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助于推动其他学科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国民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加强文化自信教育。随着网络应用在国民中的普及,各种文化也随之扩散,外来文化、腐朽文化的侵蚀也随之向群众普遍蔓延,加强国民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文化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加强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民族文化,树立其文化自信意识,是国民教育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养的出路

学校是树立学生人生观最重要的地方,开展多样丰富的文化课程有助于普及中华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拜感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文化自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线执行者,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程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重要一环。

任何外在形式的培养都比不过发自内心的自我教育。无论是教师或是学校所提供的影响都是外在灌输,如果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都会引起抵触甚至反感。若要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观念,必须先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身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欣赏、认可、热爱,直至成为一种信仰。只有信仰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可靠传承,甚至在百年后依然强有力地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与纽带。

五、结语

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意识形态的竞争同样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进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地抵制外来文化侵蚀,成为文化竞争中的一股坚定力量。

参考文献:

[1]冯晓玲.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2]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