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
2018-08-23潘晓红
潘晓红
摘要:听说读写一直都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课标关于高段的习作都有具体的要求,而且新版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写作一直都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高学段必须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上下功夫。
关键词:口语;书面语;转化
听、说、读、写一直都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我们根据学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研究重点定在学生“写”上。语文“课标”关于高段的习作要求有“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2011年版“课标”在高段习作中增加了“习作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都不能达标。而且自从生本课堂以来,我们构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性确实提高了很多,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用口语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也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落实到纸上要不就是三八两句话,文不通字不顺,要不就是干干巴巴,没什么文采,用书面语很难表达清楚。“想象永远大于现实”。这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发展水平,更阻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口语表达转化成生动具体形象的书面语言呢?我们总结出了三个可行办法。
1、引导学生有效积累,进一步丰富书面语言。
叶圣陶先生解释“语文”这个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这个科学的解释与现行课标提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的内容一致。书面语不是把口语简单地转变为书写符号,而是用恰当的文字把看到的、想说的表达出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书面语言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提倡积累和运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感悟文本前就让学生大量积累表现感情的词语,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积累,并不能深刻明白词语的真正含义。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中,课前积累词语“明月皎皎、竹叶萧萧、清风徐徐、波涛滚滚、流水淙淙、春雨绵绵、雷声隆隆、炊烟袅袅、芳草萋萋”。这一步看起来只是简单的积累,与古文的理解没多大用处。但当老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的“善”后,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 !”这时再出示之前积累的词语:“明月皎皎、竹叶萧萧、清风徐徐、波涛滚滚、流水淙淙、春雨绵绵、雷声隆隆、炊烟袅袅、芳草萋萋”我们稍加引导,同学们想想伯牙会“志在 ”,钟子期会听到“ ”。学生立刻就会明白积累的作用就是为了应用,也很快就会使用之前积累的这些词语了。但孩子的运用也不是盲目的,这些语言是自己经过加工的深思熟虑的结果。之后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想想伯牙还会“志在 ”,钟子期会听到“ ”。学生此时的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与平时的积累产生了激烈碰撞,内化积累,组合语言。
我发现我们的课堂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要内化积累,尽量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在说话的过程中补充更多的恰当词汇和积累,使句子生动丰富。落实到书面语中也要提出相关要求,不断加强训练。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特点,使书面语言生动具体。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主题下的第一篇课文。从单元导读中不难看出,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把这一目标作为语言训练的重点也是可行的。在课堂上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理解人的精神。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找父亲的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接着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利用这些写法来写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都比较突出,但是在课堂上我们不能让学生全部都写得很好,所以为了精写精练,老师让学生从其中的一方面或者两方面下手来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训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来写一个人物片段。課堂上学生只抓一点或两点来写,在说话中老师和同学对所写的句子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这样训练学生既能体会情感,又可以练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抓住了细节描写,让学生在学习细节中联系生活运用语。可以说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整体把握加上细节描写,书面语言才会生动具体。
3、学习个性化语言,使书面语言生动具体。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见解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应该是各具风采,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事实上,大多数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所以我们要在个性化语言上下功夫。
鲁迅的语言描写细腻,娓娓道来。以六年级上册16课《少年闰土》为例。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关键句段,重点让学生感悟鲁迅的语言特点。在引导孩子们交流“看瓜刺猹”一部分时,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内容,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将细节描写渗透到本课的教学中,在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时,让学生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比如抓住《少年闰土》中对闰土雪地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的强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学生也感悟到鲁迅语言的细腻委婉,深刻隽永。
通过课例以及学生的练笔,我们可以看到,模仿别人的细节描写不仅要模仿别人的形式,更要明白别人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又是怎样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抒发思想感情的,这才是细节描写的“真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发现,才能随着描写对象的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即使相同的人物与故事,也会因为作者的不同,使文章在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细节描写的模仿,不仅要求“形”,更要求“神”。
把学生的口语转化成具体形象生动的书面语言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它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将研究的方法更好地落实,让每一步走的更扎实更有效,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2007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