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诱”低年级孩子阅读
2018-08-23黄燕萍
黄燕萍
摘要: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电视逐渐占领了孩子们的生活,而阅读正慢慢走向贫瘠。面对电视这一强敌,唯有化静为动,通过大声为孩子读书、选择新奇的书名、讨论书中有趣的情节等方式,才能把阅读之漠绿化。
关键词:阅读;化静为动;朗读;书目;故事情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阅读是重要的,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1]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网络以及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电视逐渐占据了孩子们的生活。面对一叠书本,孩子们是一脸的恐惧与厌恶;而面对一台电视,即使是广告,他们也是一脸的激动与兴奋。这时,我们的担忧出现了。当阅读遇上了强敌,当阅读陷入了沙漠渐渐消失时,我们如何引诱孩子们在茫茫沙漠寻求阅读之源,让他们爱上阅读。
其实,书本与电视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完全不同在于这两者在呈现故事情节时的方式不同。电视以动态画面展示故事,而书本以静态文字呈现故事。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可想而知,他們更倾向于电视。因为,他们不知道静态文字背后的魔力。那么,我们如何化静为动,让孩子们体会文字的神奇,感受书本的魅力?下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大声为孩子读书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排斥抽象的文字,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而书本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文字,所以我们需要大声地为孩子朗读,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声音。而这种朗读是声情并茂的、刺激有趣的,还是持续的。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稳固孩子对听故事的兴趣,会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文字描述的故事与画面。[2]当有一天不再有人为他们朗读时,他们会因为兴趣和渴望自发的阅读。
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我正努力的为我的孩子们大声朗读,现在孩子们觉得最轻松快乐的时光就是他们听故事的时候。每当上课铃一响,孩子们就急着问我:“老师,今天读故事吗?”如果我拒绝朗读,孩子们就会发出一声声的叹息、露出一脸的失望。这就是朗读的魅力。为孩子大声的朗读,就像夜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把孩子们领向了阅读的天堂。
二、选择新奇的书目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一个好的题目,于千篇一律的文章里,首先吸引你的往往是题目的新奇独特。书本也如此,我们愿意去阅读一本书,很大原因是书名吸引了我们。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为孩子选择新奇有趣的书目,通过书名引诱孩子们阅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晴天有时下猪》,这些书名对孩子们有极大的诱惑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们对书名产生了兴趣,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这本书的乐园,而带着兴趣的阅读是最有意义的、最轻松愉悦的阅读。前不久我向我的孩子们推荐了《没头脑与不高兴》这本书,当他们一听到书名的时候,整个教室陷入哄堂大笑中,我知道,他们被吸引了。没过几天,我就看到很多孩子捧着这本书有滋有味地在阅读,还不时地跟我说:“老师,这本书太有趣了。”
三、讨论有趣的故事情节
讨论书中描写的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也是化静为动。这里分为阅读前的讨论和阅读后的讨论:
(一)阅读前讨论
我们阅读时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该看什么书呢?除了书名的吸引,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别人的推荐。阅读前讨论有趣的故事情节其实也是在推荐,只不过这种推荐带了一点点“引诱”的成分。如果孩子们在未阅读前就已经感受到了这本书的趣味,他们又怎么会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呢?如《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阅读前出示书中关于“没头脑盖高楼”的小片段,让孩子们阅读和讨论。书中的没头脑盖了一栋999层的高楼,盖完才知道没有设计电梯,导致一大群动物们只能带着干粮和水爬了一个多月才到达顶楼。这样的情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诱惑,他们瞬间对“没头脑”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阅读这本书就水到渠成了。
(二)阅读后讨论
都已经读完了,为什么还要讨论呢?的确,相对于读完的书来说是已经读完了,可是对于未读的书呢?如果读完一本书之后做的事情是把书本默默地放回到书架或某一个角落,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本书只是一个不留足迹的过客。而阅读后的讨论恰恰让看过的书在孩子们心中停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过讨论,孩子们才能了解到与自己不一样的哈姆雷特。然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与别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收获了阅读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对阅读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当默默无闻的孩子听着别的孩子侃侃而谈时,他们的内心受到冲击,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如此,而要练就这一本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此时的冲击力便化为阅读的动力。
我在班级组织孩子们分享自己看过的书时,每当一个孩子分享完之后,我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接二连三地浮现,“我也要买这本书来看”,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知道,这次讨论成功了。
总之,阅读已无法用简单的两个字“重要”来描述,然而在阅读逐渐走向贫瘠时,我们唯有创造一切条件才能把阅读之漠绿化。
参考文献:
[1]谈苏娟.素质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总162期):114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