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践
2018-08-23魏碧霞范扬波
魏碧霞 范扬波 陈 飞
(1.福州大学至诚学院,350002;2.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350116)
因适应社会需求的领域和层面不同,产生了人才的差异性和特色,如技术研究性、技术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愈紧密的必然产物。[1]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直接提出需求,有主动适应需求,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它是实践规律被探索认知之后,如何被设计、策划、组织与管理的必要需求。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建设必将因形势和环境而动,遵循该规律,围绕产业链,紧跟专业群建设理念,[2-4]迅猛展开。
一、 专业群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一) 定位特色
对于目前国内外都面临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特别是“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具中国特色的新工业革命对我国高教的影响极大,地方普通大学向应用型发展,应强调为区域发展做出实际贡献。基于本省经济发展的特点,福建省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将直面多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教育定位应实时关注区域产业革命发展动向,紧密跟踪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尝试,建立适应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对人才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的需求;开拓校外合作领域、推进合作深度发展也必须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来展开,注重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务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二) 明确基本问题
当然,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时间积累的转型是不切实际的。福建工程学院吴仁华教授曾指出,台湾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起步较早,具有多重影响、快速成长、岛屿经济、持续调整等多个特征;在转型中,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也出现异化现象,技职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合流之趋势:应用型向普通化方向发展,强调论文影响力及成果影响力。同时,台湾的应用型转型说明,要稳固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时间,不可一蹴而就,用时间去除初办学的痕迹。省内普通本科高校大多是技术型的二级学院,或是原专科技能型院校转型,要用时间逐步去除研究性院校的痕迹或是专科操作型院校的痕迹,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同时不可全面铺开,没有条件没有能力讲转型亦是空谈,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需要摸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路径探索
福建省现有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尚属起步阶段,台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尤
图2 顶层设计下的人才培养步骤
(二)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建设是达到“工作落实保障度高”的首要条件。现代高校提倡“一师多能”,即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讲究其能力与资历,还要求其在工程实践中提高阅历、能力与资历。对此应用技术型学校教师服务能力体现主要是两个方面:技术研发能力与培养人才能力,既能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又能开发教学项目,完成教学过程。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团队建设需扩大双师双能教师比例,不断形成学科型、专业型、课程群型、项目型、产业型等不同教学团队,适应多元教育发展需求。对原有教师应设置激励机制,加强原有教师自主学习,适当安排现有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师资队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讲座等。同时通过团队协作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研科研、教学建设等。
2.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是达到“工作落实保障度高”的必要条件,教学条件建设包含有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首先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实践性,特别强调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强调与企业合作,协作完成特定的课程教学;其次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提高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建立综合卷面、实践与报告,或是笔试与面试等多元化的考核制度。实践资源建设,涵盖了基础建设资源如现代教育手段、图书资料及数字资源等,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与企业共建的专门实验实践基地,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建设。
(三)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成果导向,通过培养学生“学用合一”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首先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规范化管理,教师教学年度考核制度,分别从教学辅导、技术研究、服务学生综合方面进行,教学辅导考核以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成效为主体,技术研究考核以科研项目、学术著作、期刊论文为主体,服务学生考核以研发应用所获之成果,包含专利、技术、个案研究、产学合作项目为主体;成立学生科创平台,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服务企业的活动,建立职业发展辅导系统,提升学生就业力。
其二落实责任,即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系部或教研室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建立全新教学事故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奖惩条例。教学质量保证需要确保各种考核制度行之有效,导入国际教育认证机制,同时应用大量数据分析,从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升学率,行业企业满意度数据分析形成校内反馈与约束机制,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
(四)人才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的效果是学生当具备企业期望的能力,除基本素质、专业素养外,还有适应职场能力、团队沟通合作等。对于“学用合一”教学目标的学生学习成果评定简单用各种课程的过关考核成绩判断太片面,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首先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理论课程从作业、实验报告、试卷及其他考核记录出发综合评价,实践课程不仅从常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实习报告出发,还要结合学生创新设计、科创活动,参与企业工程实务等进行评定;其次注意调查,建立全校性毕业生追踪机制,进行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将调查结果有效回馈院系作为课程持续改善及职涯课程规划依据。
四、总结
响应福建省四位一体应用型转型方针,从中探索该类院校的发展路径,建立改进的办学体系与教育模式,指出在该模式下的多层面教学工作。要确保多层面教学工作顺利展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用合一”教学效果,进行合理顶层设计,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培养出符合福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行业企业期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全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然而,高校应用型转型建设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特别学生学习需求与学校与企业能提供的学习资源供需仍然不平衡,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追踪机制与反馈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各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