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镇区”互融规划研究

2018-08-23刘慈萱

城乡建设 2018年15期
关键词:镇区风景区风貌

■ 刘 波 刘慈萱

文章在明确景镇融合相关概念以及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洽川镇为例从空间、交通、产业、文化与生态五个方面建立了洽川镇与洽川风景名胜区融合发展体系,作为旅游型小城镇与景区融合发展的对照与借鉴。

旅游型小城镇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产业结构中旅游业或生态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小城镇。基于本文研究对象洽川镇的性质,其应属于旅游依托型(服务型)小城镇。本文所研究的景镇融合是实现洽川镇与洽川风景名胜区两个区域在管理、经济、生态等方面的融合。

一、洽川镇景镇互融历程

洽川,因洽水而得名。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洽川),称“有莘国”。故洽川又是古有莘国所在地。洽川经历多次隶属变更,于1998年建镇,正式命名为洽川镇。

洽川风景名胜区于1997年成立,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76.46平方公里。整个洽川镇域位于国家级洽川风景名胜区的中部。随着洽川风景区的发展,洽川镇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都有多方面提升。

二、洽川镇景镇互融发展现状

空间融合方面,洽川镇在空间上被洽川风景区包含,位于景区中部,紧邻处女泉核心区,位于整个风景区的核心位置。随着景区日益发展成熟,洽川镇镇区将进一步围绕景区发展。根据姚远对“景区-城镇”的空间发展所划分的相对分离、互动协调、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四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可以判断出,洽川镇与洽川风景区空间发展关系已进入相互融合阶段。从洽川镇空间功能区分布看出,洽川镇围绕处女泉出口自发形成旅游服务功能区,但布局混杂缺少规划,导致镇区旅游服务区与公共服务区无法支持景区旅游发展。

交通融合方面,目前洽川镇内外交通系统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随着洽川风景区的开发,近年来,洽川镇对外道路普遍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建、升级。合洽公路、浮桥路是洽川镇现有的主要对外道路。正处于改建升级中的沿黄大道贯穿整个城镇,是联系黄河沿线各个乡镇的重要道路。风景区与洽川镇内部道路的联系却不容乐观,从处女泉景区正门至镇区只能通过镇区内部道路,生活交通和旅游交通未分离,每至节假日车流拥挤,严重影响镇居民和游客。

图1 洽川镇与洽川风景名胜区关系图

产业融合方面,自从风景区营业以来,洽川镇在产业发展上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原有的农业为主逐渐转向旅游服务业。目前,洽川镇镇区旅游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莘里村、王村等,主要形式是农家乐。但因洽川镇由镇政府管理,而风景区由风景区管委进行管理,两者行政隶属独立,因此洽川镇的配套产业发展并未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规划。目前洽川镇还未形成互补型产业,前来景区旅游的游客通常游完景区后会直接离开,镇区缺乏吸引游客的景区互补型旅游产品。

文化融合方面,目前洽川镇旅游业处于被动式发展状态,外地游客只知处女泉不知洽川镇,洽川镇与风景区也缺乏捆绑式的营销策略。事实上,洽川镇还有帝喾陵、夏阳瀵、天柱山、莲花山等旅游景点,但却因宣传不到位,这些景点只为当地人所知。

生态融合方面,洽川镇与风景区还未形成生态一体化格局。由于洽川镇滨临黄河湿地,多数农户以莲菜种植和鱼类养殖为主,导致南部原有湿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风景区湿地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三、洽川镇景镇互融面临的问题

(一)融合发展意识薄弱

对比较为成熟的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如崆峒镇、南岳镇,成功承担起景区的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反观洽川镇和洽川风景区,其呈现出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洽川镇更多地依托风景区自发形成的旅游服务业,缺少更多的官方引导,洽川镇政府主要配合洽川管委会进行征地活动,缺乏与景区融合发展的意识。

(二)融合发展领域较少

洽川镇依托其优势区位,依托风景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所提升,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与风景区存在一定程度互动。但这种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景区和镇区在文化、互补产业、生态等更深层次领域涉足较少,更多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方面。

(三)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洽川镇与风景区目前处于低层次的融合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多属于自发形成,呈现出一些简单的合作与分工关系,但是如利益分配、发展规划等核心部分均未涉及。洽川镇与风景区仅有民间非正式的融合,缺乏来自政府、组织等方面的多方位融合,景区与周边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简单的协作和联系,主要是失地农民主办的农家乐。洽川镇旅游服务业尚未搭建与景区实质性的发展联系,镇政府仅仅是响应上级政府要求,为景区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用地优惠。

四、洽川镇景镇互融发展策略

(一)空间融合,构筑景镇元素融合发展平台

洽川风景区属于生态湿地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即镇区及周边缓冲区域对于生态湿地以外的其他项目不做横向延伸,不进行大型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减少人为对其破坏,规划将沿黄公路以东的村庄均搬至沿黄公路以西,沿黄路以西黄土台塬以东区域形成城镇居住区,其中莘里村、莘野村、夏阳社区整体搬迁至沿黄公路以西的新地块,申东村、南义社区、王村将部分搬迁沿黄公路以东的村民搬至沿黄公路以西的村庄内。

图2 洽川镇村庄发展规划图

沿黄公路以东至生态湿地以西的镇区范围,定位为综合旅游服务区,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沿黄公路以东其余区域,分别各自资源形成三大景区,依托夏阳瀵形成瀵泉休闲度假区、依托处女泉形成的处女泉景区和依托十里荷塘形成的湿地自然观光区,真正打造出“景中有镇、镇中有景”的融合发展格局。

(二)交通融合,搭建景镇沟通协作支撑体系

首先,完善基础性的交通联系与配套设施。规划路网将形成“四纵三横”的骨架结构,支路和巷道基本呈方格网状布置。对生活道路和旅游道路进行分离,由于沿黄公路以东居住点全部搬迁至公路以西,建设与沿黄公路平行的洽川西路从南至北贯穿生活居住区,重点承担生活居住区的交通联系,外来游客和过境交通由沿黄公路承担。建设洽川景区与洽川镇内部的其他旅游景点(帝喾陵、夏阳瀵、天柱山、莲花山)道路联系专线,同时注重沿线服务村、服务点等重要节点改造。改善处女泉景区正门至合阳县的交通线路,即景区与县道305之间的道路,提升环镇东路等级,并对其进行人工绿化与功能提升。

其次,设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交通方式与服务。针对休闲度假人群,宜设置慢行交通系统,打造无缝对接的公交与自行车换乘节点。同时对接洽川风景名胜区,融入三大主题游线,包括诗意漫步游、瀵泉湿地游和魅力采风游,共享游客和市场,提升景镇融合水平。

(三)产业融合,打造经济发展全新动力源泉

图3 洽川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完善旅游配套性服务产业。为弥补景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的不足,在洽川镇首先应培育旅游配套性服务产业,包括住宿、餐饮、购物等。洽川镇作为洽川景区的分流地和接待地,根据旅游旺季景区的旅游人次合理规划餐饮住宿业的业态规模,避免资源浪费或服务设施短缺现象出现。同时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的配套服务业态,不同就餐档次的饭店、不同主题与星级酒店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打造旅游互补型产业。洽川镇还应承担起现阶段旅游市场赋予的新产业发展要求与责任。结合景区资源的特殊性,挖掘潜质产业链,以景区的品牌、资产为纽带,向旅游之外的其他产业扩展,如引导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开发农产品加工、文化产品精细制造、会展服务、养生度假等新型产业。

(四)文化融合,注入城镇发展要素持续动力

洽川镇文化景观风貌的规划与改造。考虑现状自然环境、古城格局、功能划分等影响,将规划区划分为“现代水乡新乡居住风貌区、莘国水街综合旅游风貌区、关中水乡传统村落风貌区”三大风貌分区,在建筑造型、立面设计及建筑色彩等方面提出指引。现代水乡新乡居住风貌区,环境融入,时代元素;莘国水街综合旅游风貌区,古朴雄浑,古色古香;关中水乡传统村落风貌区,起承转合,融于自然。

洽川镇文化品牌形象的构建与营销。具体在品牌塑造过程中,洽川镇可挖掘诗经文化的底蕴,利用诗经文化创意活动,打造“洽川—诗经故里”品牌形象;可借助洽川生态湿地和瀵泉资源打造“洽川—天下独一瀵”的品牌形象;可借助各种媒体与现阶段莘国水城快速发展的机遇,打造“洽川—古有莘国”品牌形象等。

图4 洽川镇生态环境保护图

(五)生态互融,构建自然风貌一体化大格局

洽川镇根据湿地的类型,将洽川镇湿地保护划分为四个部分,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建设要求。特级保护区,主要为黄河西岸的临近河心滩涂湿地;一级保护区,除去特级保护区原生态湿地范围之外的大面积人工湿地和局部天然湿地、七眼瀵泉及其周边区域、沿西部黄土塬形成的带状黄土峰林区都纳入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主要为南部大片鱼塘和农田;三级保护区,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均划为三级保护区,主要包括规划中的城镇建设区。

猜你喜欢

镇区风景区风貌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谈编导在镇区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作用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