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需关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

2018-08-23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发展

王 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0 引言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其中重点提到“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产品物流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也在快速增加。据统计,2017年约有4.5亿t鲜活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冷链物流比例也在逐步提高[2]。

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农产品流通过程一般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环节,所涉节点企业多,物流规模小,致使包括运输成本、仓储保鲜成本、流通中介费用在内的整个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40%左右,其中鲜活农产品占6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30%左右[3]。同时我国农产品流通各环节因运输、包装的不统一等导致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使得流通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备受影响,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上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依靠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与提升流通效率来解决。

1 相关概念综述

1.1 鲜活农产品流通与供应链

对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来说,是以流通链条中的某一主导单位为核心,整体融入管理理念。并且,主导单位是该供应链内的实力派,具备较强的能力可以指导、引领上下游组织,能够为供应链总体绩效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相对于主导单位而言,供应链中其它组织实力不强,必须依赖于主导单位方可实施相关的生产运营活动,这也涉及到流通活动。所以,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所有单位一定要加强合作与互助,方可进一步提升流通效率。由此来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是包含流通活动的,提高流通效率也是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保障来实现的[4]。

1.2 流通模式与供应链模式

对于鲜活农产品流通来说,它是指排除生产与交换之外的经济性行为,因而流通是在宏观经济概念的范围之内。但是其并非包含生产与消费过程,仅仅包含中间过程,属于一个实际行为,且伴随着鲜活农产品的发展而持续调整与转变。因此,流通与管理还不一致。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是指:在流通主体之间创建的交易结构与相关形式,并非涉及到管理内容。另外,鲜活农产品供应模式属于流通模式中的一个最独特的分类,唯有相关单位在流通期间构建相对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方可创建成熟、有效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所以,对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来说,其定义更加的广泛,是指能够包括所有鲜活农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市场行为。

1.3 鲜活农产品的供求动态均衡研究

对于鲜活农产品供求动态均衡研究来说,其通常是处在完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因为供需之间具有时间差,且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市场出现振荡现象。通常来说,是以蛛网模型为基础来实施鲜活农产品的供求动态均衡研究。假若市场供求完全失衡的话,供应的调整仅仅是在下一期来实现,然而市场借助于蛛网式振荡方可实现均衡发展。

鲜活农产品蛛网模型见图1,假定某鲜活农产品生产周期是1年,第一年市场实有供给量是Q1,根据需求曲线Dt=D(Pt)能够确定市场销售价格是P1,然后按照供应曲线St=S(Pt-1)进行计算,第一年的成交价格P1会对第二年的供应量Q2造成影响。然后利用需求曲线进行计算得出,若要让Q2的供给量全部销售出去,其价格设置是P2。对此,若第二年成交价格是P2的话,那么下一年供给量则通过供应曲线能够得出Q3。不过若第三年供给量是Q3的话,那么按照需求曲线能够确定第三年的价格P3。这样依次计算,待几年之后,即可确定均衡价格P与均衡产量Q[5]。

图1 鲜活农产品蛛网模型示意图

1.4 鲜活农产品物理特性研究

伴随着流通时间的变化,鲜活农产品质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能够利用界定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函数,阐释其质量伴随着温度与流通时间调整的内在联系。例如,若某一鲜活农产品假定其流通期间的储存温度长期不变,其变质速率是常数S,那么其质量函数是指:

Q(t)=Q0×S×e-a×t

并且,Q0是指鲜活农产品完好阶段的物品质量;t指鲜活农产品流通时间的变化,具体是指存储与运输时间;a是指鲜活农产品对时间的敏感系数;S指常数变化值,伴随着温度的转变而出现变质现象,并且其对时间敏感度较强的话,那么e值则愈小,不然,则愈大。

2 鲜活农产品流通现状及供求发展趋势

2.1 鲜活农产品发展现状

由于鲜活农产品产业链的持续拓展和完善,当前人均鲜活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提升,个别鲜活农产品品种的人均消耗量逐渐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人均消耗量水平。这种情况也造成国内鲜活农产品供应由总量至结构的失衡变化,甚至偶尔因为个别行业内外要素的影响,导致国内鲜活农产品销售遭遇到一定的阻碍与困难,此时其不单会对鲜活农产品生产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导致城市鲜活农产品价格过高,对消费者日常需求、农产品上行均带来直接影响。同时,消费者针对鲜活农产品的安全、环保观念也在不断提升,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需求标准也在提高。因此,唯有以发展电子商务为基础,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以解决农业源头污染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加强农业资源环保力度,方可真正地解决国内鲜活农产品供需失衡问题[6]。

现阶段,鲜活农产品流通在国内还存在短板,流通模式大部分以分散的短期交易为主要形式,交易主体之间并未创建长期稳固的产销关系,同时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导致市场主体对产品信息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判断与回馈。在基于严重市场风险的背景下,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实力相对不足,不能构建抵御风险的完善产业链模式。同时在分散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期间,流通过程繁琐,历经周期长,鲜活农产品由于具有易腐的特性容易出现严重的损耗,进一步导致资产的浪费与成本的提升。此外,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输送、存储、装卸等过程中,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的相对落后也会导致无法满足其冷链保鲜的相关要求,同时类型不一的鲜活农产品在储存与输送期间,其所需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包装与温度完全不一样,必然会导致其流通愈加繁琐与复杂。

总之,鲜活农产品不单是农户经济收入提升的一个主要来源,也是促进国内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创造上亿价值大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发展迅猛,流通业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某种程度上甚至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流通效率降低,它们均属于影响农业市场创新与提升的阻碍要素。因此,健全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升流通效率,一定要引导农业市场化、倒逼规范化、推动标准化、增强品牌化,利用“互联网+流通”、现代信息技术等来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创新发展,为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格局奠定基础。

2.2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从属性角度进行分析,鲜活农产品也属于经济作物的大类,对于其经济效益的产值来说,与粮食作物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农民在生产鲜活农产品时存在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当前,随着鲜活农产品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需求总量也在持续提升,因此,在鲜活农产品需求和供应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冲突。若要进一步增强鲜活农产品供应质量与效率,一定要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滞后这一主要问题。从本质上看,需要对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实施创新变革,以发展电子商务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国内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加大力度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二、三产业来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注重开发与鲜活农产品有关的低生产成本、节能增产、绿色循环等高新技术,注意在优质高产品种、精简机械化、高值化生产等层面实施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通过较快的发展速度解决流通环节基础设施与设备条件滞后这一问题,从而构建智慧型、先进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2.3 鲜活农产品供求发展趋势

(1)总量与结构的失衡是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当前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对鲜活农产品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部分需求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淡水产品、禽蛋等方面的供应,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供过于求趋势,必须按照具体情况来有效地处理农产品过剩后的销路难题。在水果、活禽、奶制品等方面,则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具有明显的供不应求趋势,也需全面发展,确保供应平衡。这也反映出鲜活农产品人均需求量的变化,与居民生活质量、饮食习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我国交通部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通常将鲜活农产品划分成五类,即:新鲜海产品、新鲜蔬菜、新鲜瓜果、新鲜蛋奶制品、活禽。由此来看,国内鲜活农产品具有显著的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特点,新鲜蔬菜的供过于求现象相当严重,禽畜肉蛋奶、新鲜水果等具有稍微供大于求的特点[7]。

鲜活农产品产量的持续提升使市场产生了结构失衡、总量失衡等问题,个别鲜活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供销矛盾愈加明显。因而需要积极促进鲜活农产品朝着休闲创意农业方向转变,让农产品休闲旅游资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将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吸引过来,使其能够融入到亲近大自然风光的休闲轻松的农村生活中,进一步促进农村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质量安全、绿色增产两大要求已成为当前鲜活农产品发展的又一大新趋势。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其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愈加重视农产品质量,愈加关注健康与营养的全面搭配。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尽早明确一批优质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且实施机械化、品质化、循环化的科技发展模式,通过增强农业资源的环保力度、加强农田建设高精标准,进而引领农业技术的全面创新与升级。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当前各地的鲜活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生产单位发生了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对鲜活农产品产业链内的一线生产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消费者在面对特大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考虑选择其它取代产品,必然会对生产单位造成致命的打击与威胁,乃至出现破产或倒闭等严重后果。因而需要在农村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推动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有文化魅力、有休闲功能、有再来想法、有发展方向”的全新产业,从而引导国内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全面发展与升级[8]。

由于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鲜活农产品消费模式也在不断转变,社区、便利店、超市等农产品零售业态备受重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要求。同时,农超对接模式也愈发成熟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质量、购物便捷性等存在一定的优势特征,绝对可以迎合城市消费者对高品质鲜活农产品的常规要求。不过鲜活农产品生产者不单需要满足农产品上行要求,同时也需要促进鲜活农产品休闲创意模式的不断完善与优化,进一步推动观赏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

3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方向与提升流通效率的优化方案

3.1 鲜活农产品流通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来说,其主体关系相对分散,没有协议约束力,同时在流通主体之间,并未创建完善的战略合作关系,不能推行一体化管理战略。因此,今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需要在历经双段三元式流通模式之后,尽可能地促进单段二元式流通模式的发展,大大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对于“双段三元式”来说,其属于一个过度模式,在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内,还是非常普遍的,可以真正地解决由信息失衡、信息不完善等引起的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等问题,不过由于其主体交易成本明显提升,对此,需要尽早推行我国的“单段二元式”流通模式,该模式具备精简、实用、成本低、生命力强等诸多优势,其交易模式能够利用互联网与电商平台实现迅速、高效、经济的目的;同时创建在信息网络平台中的生产主体和消费者主体之间的流通模式,属于现代化“单段二元式”的重要形态,也属于鲜活农产品市场今后流通战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9]。

3.2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未来发展路径

对于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村集贸市场来说,属于鲜活农产品的重要流通路径,同时也是鲜活农产品零售的一个关键终端。目前,商务部整合了其它单位共同积极实施取缔农产品集贸市场管理费与农家店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农产品流通耗费。同时,不断增加“农改超”试点,解决农贸市场混乱无序、管理不科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市场监管效率。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加强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进行分析,今后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务必要满足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等要求,利用“一进一出”战略促进农村市场万亿价值的实现[10]。同时,也需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加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大促进农业资源的节能环保。

3.3 提升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优化方案

(1)提高鲜活农产品组织化水平、农民合作组织能力。需要把目前以一家一户为主导的小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成农户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运营主体的全面发展,构建有意愿、有实力的全新农业经营单位;(2)健全鲜活农产品批发中心功能,凸显其作为价格中心的相应作用。同时注重促进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面创新与优化,构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经过统筹规划机制、科学布局而创建的大型中央级中心批发市场与区域级批发基地,实施大范围推广与运行,让大部分停滞在试点期间的工作可以得到实质性地转变与发展;(3)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这需要加快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发展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引导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全面创新与变革,最终实现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与质量的目标。

猜你喜欢

流通农产品发展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美国的蔬菜流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