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2018-08-22高秀东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高秀东

摘 要:文章探讨了以"校企合作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新的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教育途径,分析校内学生"拜师"的做法及其可行性,以期得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新模式。以此为背景,研究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学生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学生管理

现代学徒制是孕育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同时它也是对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学生分层分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由此推而论之,也是为了适应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因此需要大量的成熟产业工人这个趋势,所以现代学徒制既有着学徒制的传统基因,也有着与现代产业发展和布局要求下的现代性,而这一培养模式依然脱离了一对一的传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教育的产业化,现代教育需要面临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模式产出过小,这种适应的结果就是大学教育的出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就是高职类院校的涌现。所以现代学徒制的所谓“现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它与现代高职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技能传递中的师傅-徒弟这一有效性模式和教育产出率过低之间的矛盾,但同时,它也对高职类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要想发挥其“现代”的作用,亦即老树能够开出新花,一个有效的模式就是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这个过程包括技能培养,技术孵化,学生实习,以及最后的学生就业,这也就是我们探讨的一个主题——校企合作模式。那么具体来说,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充当什么角色?企业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厘清这个关系对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及其背景下学生管理至关重要。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关系。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学校是联系学生和企业的纽带,由于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徒的身份和学生的身份。那么其教育者也有两个来源,也就是来自企业的师傅和来自学校的老师。但由于学生管理主体依然是学校,也就是说学生依然身属于某个学校,所以对学生的管理,学校承担着主要责任,学校要对学生负责。这种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在寻找、确定与企业合作之前,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这个审核的意义在于确定合作企业的资质,是否具备与学校展开学生培养合作的能力,是否具备相关可供学生学习的技术,是否拥有一支有技术,有经验,同时也有着良好沟通能力的技术工人。不难否认,有些企业不具有实际的技术含量,无法承担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的技术输出意愿不强烈,也许企业只是想通过这种合作获得免费的或者低成本的劳动力,并不具有真诚开展合作培养的意愿,所以这些都需要学校把关审核。

其次,学校可以考虑采用订单招生的方式,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定制”学生(学徒),在招生时,与企业展开协商,确定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提供师傅和技术,以及企业的培养能力,能够培养多少学徒等等。按照这种订单的招生模式,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校招生的盲目性。同时也在招生时向学生了解其意愿,专业兴趣方向,这样也能够确保学生自愿,提高招生质量。通过引企业入学校,建立多维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技术员与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共同培养人的师徒关系。

综上,厘清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对于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及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至关重要,这个关系需要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确立管理职责和培养职责在某种程度上的分开,但同时也需要界定各自的权域,避免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空白地带出现。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种不同,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要在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只局限在双方在对学生(学徒)培养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融合目的不是为了让企业获得接受其企业文化的员工,同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不是放弃自身的校园文化而接受另一种文化,这种融合毋宁是为了让学生和师傅获得一种更容易习惯于各自文化氛围的宽松环境。

至于具体的校企合作的学徒(学生)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首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再进行校企交流,以期共同构建出可以各取所需、双向选择的校内——企业“人才市场”。校企合作研讨会是学校走向企业的窗口,当然同时也是企业展示自身文化及实力的窗口,因而通过这个窗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利用校企合作研讨会推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冠名宣传、企业展示、科研合作与开发、顶岗实习、聘任客座教授与兼课教师等。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由于学生都是通过传统途径进入高职的,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不仅学习方式延续着传统的色彩,对大学生涯的规划也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其整个大学生活期望以及就业期望都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有着不同。加之他们对现代学徒制的不了解,工作实践几乎都是空白的概念,带着这种观念进入高职,等到发现这些不同,再去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和就业计划,恐怕为时已晚。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首先就要对学生实施入学教育,这不同于普通的入学教育,而是以介绍现代学徒制为教育重点,让学生尽快了解学徒制,做好心理接受准备,在这个准备下再进行大学自己的学业规划和就业规划,会避免因不了解而很难接受,从而耽误其学业和就业。具体的做法是,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帮助其确立学业目标,再结合其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出符合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学业生涯安排。另外,现代学徒制还会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辅导员还要根据学生的时间,课业,帮助其设定好所考资格证的种类以及考试时间。

四、现代学徒制背景的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

1、行为规范和养成性教育。由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学生管理者要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渗透合作企业的管理文化和规章制度,让学生逐渐能够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规范,以去除学生那种习以为常的自由散漫态度和习性。学徒制模式中,师傅带徒弟和老师教学生完全不同,來自企业的师傅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会很严格,对其吃苦耐劳也会有着异于普通学生的要求,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正常,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时,甚至不少师傅把徒弟当自己孩子,不吝传授的同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对此,学生可能会不易接受,所以学生管理者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服从管理意识,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2、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首先,在学生在校期间,要运用企业理念去管理学生,如前文所说,在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方面,提前让学生接受、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尽量缩小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不同而带来的差距感,避免进入企业后的不适应。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势必会对高职学生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校企合作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思想引导,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及生活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2)

[2]叶忠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