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8-08-22李举崩

读写算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

李举崩

摘 要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抛开很多功利的成份,思考一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091-01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且已经有很多学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心理咨询的介入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但心理健康毕竟是一门相对较为专业的学科,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而很多学校的组织体系混乱、课时保障不足等问题也必然会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效能难以获得有效发挥。总之,教学体系、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非常混乱,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稳定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如任性、厌学、嫉妒、多疑、自卑、易怒、多愁善感、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自我失控、轻生等;二是心理障碍,如多动、焦虑、抑郁、恐怖、癔症等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拓展,对人生、社会会有更多的认识,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会或多或少在孩子心中产生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等现象和行为在他们心中会留下永不磨灭的阴影,学校正面教育远远抵挡不住社会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残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将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材。

(二)家庭因素

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结构、家庭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这不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其价值观念也带来强烈的冲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继亲家庭、特困家庭、不和谐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问题逐渐增多,问题家庭的学生处境堪忧。这些学生大多学习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任性、对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自卑,孤僻,消极,自暴自弃,不遵守校规校纪,厌学、不学,逃课,有的甚至早恋,严重的会打架斗殴,偷偷摸摸,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学习上的压力

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教材难度加大,加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学知识基本上是为了考大学的,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极少部分,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境地,从而导致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緩等症状以及毕业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学生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眠、注意力涣散、头晕、心悸,除了重复简单机械无味的重复学习外,就没有快乐可言。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心教育

关爱是教育的良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特殊的生活经历或生活在问题家庭环境中,他们渴望得到的是真正的关爱。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些孩子丢失的爱。学习上,多辅导;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疏导。要经常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思想进步的引路人,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卑和孤独。

(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意识教育

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内心压抑、愤世嫉俗、对人和事都充满着敌意,长期以往,心中的“千千结”得不到解开,突发伤人、自残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将会使他们产生蔑视生命的心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些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性情。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表达了作家们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探究这些文章,看看作者对人生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我们的生命可贵意识,热爱生命,欣赏生命。

(三)智育和心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新课改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仅要落实好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力图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人教版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就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像《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文能让学生明白要实现美好愿望,必须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和斗志,最终将一事无成。这种教学目标实施得好,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克服诸如烦躁、自卑、畏难的等心理,健全学生人格。

总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交际的过程。思想内涵丰富的语文材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误区,重视生存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参考文献:

[1]屈铁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7(10).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