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慈善文化建设刍议
2018-08-22栾东庆郭志娟王月坤
栾东庆 郭志娟 王月坤
摘要:城市发展离不开包容、参与、分享、博爱的慈善精神,尤其在当下社会剧烈变革与转型发展的阶段。文章在分析上海慈善文化渊源和现状的基础上,梳理慈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依法慈善、慈善理念、慈善组织、社会氛围、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善;慈善法;慈善文化;慈善组织
慈善文化既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慈善事业的根基。上海要建设有魅力、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加强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慈善文化建设是应有之义。慈善文化建设对城市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培育与导向作用。
慈善文化是逐渐形成的,可分为载体层、法律制度层与观念层等层次,其中观念层是狭义的慈善文化,是人們关于慈善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道德要求等。广义的慈善文化可分为慈善意识、慈善活动、慈善组织和相关制度。加快慈善文化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正、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补缺国家社保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一、上海慈善文化的渊源与现状
上海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从明清绵延至今。《上海民政志》记载,明洪武七年开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和残疾人;清乾隆十年开设同善堂;清康熙四十九年开设育婴堂,收养孤婴和弃婴。清嘉庆后,地方士绅创办慈善事业之风逐渐兴盛。在开埠后,慈善团体发展也比较迅速,涌现出如同仁辅元堂、仁济善堂、新普育堂等历史较久、影响较大的慈善团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慈善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历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上海都名列前茅。正逐渐形成“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社会氛围。
慈善文化催生出一大批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社会组织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除了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的社会组织,还建成180多家慈善超市和慈善爱心屋、3200多个分布在街镇、居村委的捐助站点。同时涌现出了“一个鸡蛋的暴走” “机关干部一日捐” “慈善公益联合捐” “蓝天下的至爱” “千万人帮万家”等慈善品牌,彰显了慈善文化的蓬勃活力。
在志愿服务方面,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志愿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6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数达到2.2万个,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1万多个。
宣传与弘扬慈善文化方面,慈善总会与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残联、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影响,促进慈善工作开展。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各种新兴慈善业态开始涌现,网络募捐、联合劝募、社区义卖、微公益等推动民间慈善力量的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大慈善”的理念不够深入人心
从国际慈善文化来看,慈善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从救灾、救助、捐赠、扶贫,发展到人文关怀、关注自然、关爱地球、关爱全人类。我国慈善法也将慈善活动的类型拓展为包含教科文卫体、生态保护等“大慈善”的范畴,但这种理念仍没有深入人心。
从范围来看,慈善活动也超越时空的现在,跨时区、跨地区,甚至超越种族界限。中华慈善日、全国助残日、世界艾滋病日、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等大型慈善活动以及扶贫帮困、公益助学、尊老爱幼等品牌活动不断出现,慈善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明显改善,但与系统、全面、全方位的慈善文化理念仍有差距。
(二)慈善文化建设的内涵不够丰富
从理论上看慈善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理念三个层次,建设角度上理应涵盖这些层面。狭义的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形式的平台加以发扬宣传。同时,在慈善行为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慈善文化也可以得到弘扬,从而形成慈善文化与慈善行为相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主要是政府、社团参与,企业、学校、个人等参与不足,也限制着慈善文化建设。
(三)慈善机构的官办色彩浓厚
作为民间结构,慈善组织属于社会这个第三部门,理应与政府、市场有着明晰的界限。但在实践过程中,慈善活动更多是由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协调、慈善组织和个人参与的运作机制,带有较浓厚的官办色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承担的是监管、监督的职责,与慈善组织处在不同的“生态位”。
三、慈善文化建设路径
结合上文的分析,就慈善文化建设的路径进一步探讨,从依法慈善、慈善理念、参与主体、社会氛围、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倡导依法慈善。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新慈善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慈善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该条文规范了慈善文化及其宣传教育。近年来我国慈善事总体发展较快,但民众的慈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慈善氛围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仍需在全社会提倡慈善、宣传慈善、开展慈善教育。
加强慈善理念。加强慈善理念教育,可以培养充满人文关怀的慈善文化,有利于形成人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良好氛围,是宣扬慈善理念、提升慈善行为、提高文明程度、发展慈善文化的良好手段。慈善理念教育还有助于激发慈善动机、增强慈善意愿、践行慈善行为,增强普遍信任、提升社会资本,推动社会成员回馈社会、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慈善组织。作为慈善组织所拥有的价值体系,慈善组织文化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主要行为。慈善组织在践行利他主义、传播慈善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理应成为表率者。慈善组织更要规范各种业务活动,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面向社会开展的募捐活动要与其宗旨、业务范围相一致。并做到公开透明,增强信息公开的意识、强化信息公开的责任。
营造社会氛围。在营造社会慈善文化发展氛围、开展慈善舆论宣传、引导慈善观念、培养慈善意识、倡导慈善行为、监督慈善组织等方面,媒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要传播现代慈善价值观,让更多的个人、企业、团体、机构等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完善管理体制。“统一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社不分、慈善组织行政化、慈善组织人员官僚化的结果;同时,也会使得慈善事业垄断化,导致慈善事业难以引入竞争机制。政府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有温度的城市,慈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底色。经过薪火相传,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因慈善、博爱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具温情。在新时代,通过践行慈善新理念,以法促善、依法行善、以德为善,就能够在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慈善发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Deborah Agostino, Irvine Lapsley. City-Charity Partnership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Case study evidence[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3(05).
[2]Bajde D. Rethink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charitable giving [J]. Consumption Markets & Culture, 2009(01).
[3]Silverman R M. Review Essay, The Culture of Charity?[J]. Qualitative Sociology, 2002(01).
[4]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
[5]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
[6]赵立新.中国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8(01).
[7]邹庆华,邱洪斌.论当代慈善文化的价值认同[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04).
[8]白云浩.慈善法实施背景下的浙江慈善文化培育与弘扬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2).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