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数学课堂的生活味道
2018-08-22陆海霄
陆海霄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不仅要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具体化、学科化,更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要求数学教学,教师要努力追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思想和理性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生活教育;生活化;数学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这与我们当前课标指出的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再如《课标》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等理念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其中,进行合理运用呢?
一、教学组织“生活化”,撩开懵懂的面纱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更有利于学好数学。
如学习一年级上册“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因为同时出现加减的符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使他们知道这些算式的来龙去脉,我设计了“模拟情境”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走上台来“乘车”,让学生运用“乘车”的情境进行叙述,“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边表演,边理解,通过这样形象的情境体会,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先计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这一步。
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了抽象的数量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源泉,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体验数学的活力
《课标》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學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为此,笔者从情境创设上进行研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二)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
(三)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四)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创造课外的精彩
(一)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二)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怎样才能让数学学得“有价值”?
例如,学习一年级上册《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和《小芳的上午》(估计接近整时的时间)之后,学生仅靠课堂上认识钟表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学习。回家后,让孩子说说现在接近几时或几时刚过;要吃晚饭了,现在又是什么时间。此外,家庭成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作息计划,绘制时间表。这样的“生活化”练习,较单一的口头叙述时间更有效果。
(三)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人们对自己一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想等情况做真实记录的文字。它可以“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想”。数学日记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每天所看到的所遇到的有关数学的事情记下来,还要把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记下来。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教学氛围更和谐
(一)强化激励机制,调动积极主动性
激励是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犹如阳光滋润万物生长,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
一是需要的激励。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展望未来,探讨未来社会,明确需要哪些数学能力。用未来社会需要来激励学生为生活而准备,数学才会充满活力。
二是目标的激励。完成一个目标,便是一次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往往可产生自我满足的喜悦心情。
三是成功的激励。可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的、学校的、校外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体验收获。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作为教师,也许你不经意地对学生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一个小小的鼓励就可能激励学生终生去探究知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正确把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合理、适时的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素材、情境相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新知,在生活中运用新知。把握“生活”这一重要标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寻找数学的真味道。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一~二年级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骆玲芳.《数学教学新视角》.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