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专业中“合唱与指挥”的课程教改及创新
2018-08-22杨瑶
杨瑶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与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音乐专业教学具有独特的领域性与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高职音乐专业中“合唱与指挥”的课程教改及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侧重提出了“合唱与指挥”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我国高职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
前言: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与指挥”对学生日后的应用与影响尤为重要,通过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可以迅速提升其教学成果与实践运用,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提高作用。
一、“合唱与指挥”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基础与摇篮,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实质性。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完善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作用性日益突出。不再是单一片面的理论教学,而是具有更加具体性、务实性的系统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其中,“合唱与指挥”课程在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中尤为重要,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基础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据较大的重要性与作用性。
因此,作为未来一名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唱”、“弹”基础尤为重要。基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质需要,音乐教师“指挥”能力的定位不再是传统的形式主义,而是更为具体化的现实需求。“合唱与指挥”课程更能充分提高与完善学生的唱功基础与协同指挥能力,对培养日后学生的合唱教学能力与现场组织协调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1]。
二、“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安排及突破创新
(一)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
首先,应该对其课程安排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置。高职教学区别于高校教学,高校教学是一培养高端音乐造诣人才为主,而高职教学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教育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实践与应用构建更为基础扎实的教学平台。因此,在课程时间设置方面应该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对该课程消化、理解、思考程度来进行合理性设置。笔者建议将其“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为交替式,即一周指挥课、一周合唱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了解,并可以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通过一周交替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进行合唱教学中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与基础教学。并采用相关优秀演唱视频播放的手段,结合现场教学进行发声讲解与唱功基础分析,其后再不断提升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另外,在现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其课件以视频呈现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学生在寝室与家庭中都可以对其进行自学揣摩,极大增加了合唱学习的效率性。最后,在指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定时与学生互换角色。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指挥能力与应该能力,对其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角色互换指挥后,学生可以不断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总结的方式列出自我提升与完善的几点建议,对其日后的综合发展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施全面创新
首先,应该对教学教材进行内容创新。现阶段,我国高职音乐教学中合唱指挥教材内容相对空乏,诸多教材存在较大雷同性,缺乏相对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其中,在成人混声四部合唱作品选编中多为中外经典,这与中、小学教学环境与实质需求截然不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相对基础性较强且应用性较广的教材基础上,加大对新内容与新载体的结合利用。例如:建议性参考由上海基层教育活动课教材编写的《新编合唱教程》,共三册:分为小学版与中学版(中职、技校、高职通过)。该书中收集诸多儿童合唱作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其次,应该加快指挥手法的创新。以往都是通过一种拍子、一个图式来进行单一化的滞后性教学,极大限制了指挥手法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应该在其基础上,延伸出直线式、點性式与曲线式的五种节点图式的三大类指挥手法,如图-2所示:
并通过对高音位置的定位、各线条走向与变化的具体图式要求,采用专业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教学方式,迅速提升学生对指挥手法的分析能力与操作能力,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指挥技巧与理论应用[2]。
结论:综上所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对高职学生的音乐造诣与专业提升起到极强的推动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模式,大限度的提升专业课的实质性,为日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芳.高职音乐教育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J].魅力中国,2017,1(6):12-13.
[2]杨巍.关于高职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