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8-08-22王永震夏明阳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校

王永震 夏明阳

摘要:在当今机械化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的社会背景下,机械类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多,同时市场上对机械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所转变,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机械专业知识,同时对于其实践技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而高校作为机械类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加强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提高机械类人才专业综合素养,为我国实现机械生产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高校如何加强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前言:随着国家在机械化生产领域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机械类人才的储备需求和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机械类人才在掌握基础机械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规范性的操作技能,以及有关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当围绕当前市场人才素质要求,加强培养模式有效创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环境,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在机械专业领域的综合素养。

一、当前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在机械类人才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培养方式比较滞后[1]。在课堂讲授时,教师仍在延续成绩主导思想,重点讲授机械课程理论模块,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够重视。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机械专业存在认知偏差,此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较强的学科,学生的专业素质,也重点由实践技能决定。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味关注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技能训练。则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同时,教师在组织机械类课程教學时,缺少的机械市场发展信息融入,导致人才培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二、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该结合当前机械市场人才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课程,全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为实现全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条件。首先,在课程体系中,教师应加强英语、计算机、思政课程内容设计,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通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更加丰富。优化思政课程设计,加强机械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其今后在机械类工作岗位中,获得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和思想储备。其次,在课程体系中,教师应该深度调查当前机械市场发展环境,并将机械课程与电子、信息等其他课程形结合,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同时,高校应该合理分配理论和实践课程课时安排,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授课占据重点环节,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机械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与主动,全面提高学生机械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针对机械类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学习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有效培养[2]。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相较于教师被动地灌输,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更加显著。其次,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械类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实物设备、技术手段与操作模式,加深学生理解层次。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设定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完成实践课题,实现机械类专业知识有效内化。

(三)校企合作,构建机械专业实训基地

高校为了实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意向,共同配合开展全能型、创新性人才培养。首先,学校利用企业资金条件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基地,引进先进的机械作业设备和操作平台。在平时理论授课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机械实践操作训练[3]。让学生在实践基地操作过程中,对机械类课程内容形成深刻理解。同时,企业应该为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机械生产作业环境。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机制,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一定时间实习。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机械类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更加深刻,全面提高学生机械专业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校园,进行机械市场发展分析,渗透专业性、实践性的机械操作技术和要领。让学生所掌握的机械知识、技能更具有时代性,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机械工作岗位,奠定素质基础。

(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机械科研精神

以赛促学,是新时期机械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校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目标,定期组织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锻炼机会。比如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机械产品设计创新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机械领域的专业造诣。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邀请社会相关企业、人才,为学生在机械领域的创新、创造提供一定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学校应积极扩展第二课堂,为学生在机械领域成为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参与性,学校应该合理设定一定的奖励措施,比如说创新项目扶持金奖励。有效激发学生比赛热情,提高机械创新与创造实践动力。

(五)创新评价方式,健全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注重跟随市场上机械人才素质转变需求,创新学生专业素养评价方式。首先,教师不能再延续应试思想,而是要本着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优化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任务驱动、实践训练、顶岗实习、技能比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与评估。同时,教师应该优化评价测试,将学生在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期间表现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作为评价重点指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机械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同时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建设情况,端正学生机械专业学习态度,规范学生机械创新、科研精神。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定期围绕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全面优化评价效果,促使学生在机械专业的综合素养,更加全面。

结论:综上,机械类专业是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重点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机械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类型,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重视培养模式创新与完善。围绕当前机械类人才市场要求,优化机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落实校企合作教学体制,执行以赛促学教学手段,创新评价方法,从而使高校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的机械专业课程知识、实践技能,为其在今后的机械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成慧,孙艳玲,付正飞,王宏达.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研究[J/OL].轻工科技,2018(05):157-158.

[2]张晓红,李建斌.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07):60-62.

[3]张宏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2):85-8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永震(1992.10.08),男,汉,吉林舒兰市人,青岛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

第二作者:夏明阳(1994.07.08),男,汉,甘肃金昌人,青岛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