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8-08-22黄静
摘要: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容。在国内外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如何探寻有效的途径来培育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反思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索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1]文化自信不能凭空形成、自然生长,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培育。2016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日常生活的文化品质,这是从文化的维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培育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大学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集知识传授者、人生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为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即满足大学生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功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正是满足大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使得大学生懂得如何看待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深知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文化,知道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二)培育文化自信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兼具理论灌输和实践强化双重属性的活动,它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时还是一个自觉的文化创生的过程,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当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在我国取得胜利果实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对我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的实力不仅在于物质生活的改善、经济实力的提升等硬实力方面,同时也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文化发展等软实力方面。但在这个多元文化相互交汇交流交锋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不如以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低效,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严重缺失文化自信。”[3]在如今的背景下,大学生出现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情况,这就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想要改变文化低效的现状,就需要挖掘一切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高校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
高校作为学术的探讨地,必然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文化引领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大学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与大学之间密切相关,甚至大学生就是一所大学的代言人,大学生对于文化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的文化态度,通过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帮助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方文化,从而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大学的文化价值。大学作为人才的汇集地、文化的传播地,就应该发挥其引领作用,使每个大学人首先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促进全党、全社会形成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浪潮,特别是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安全。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信念,也是应对不同文化冲击的一道坚强的思想屏障,现代社会存在多样化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相互间的交流交锋中,需要能在各种文化中展示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底气,从而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要树立文化自信心。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主要和重要对象,因此树立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十分必要。想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抵制西方的文化入侵,防止西方的文化殖民,就需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樹立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心,以形成一道思想的屏障,抵制和防止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
(三)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通过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只有深入了解了才有发言权,通过认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将会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实现“真信”。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承担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发达,也是文化的大发展。一国的综合实力应体现在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硬实力上,也体现在以文化发展为代表的软实力上。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目标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应当是每个中国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该承担这个使命。让大学生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积聚古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仍旧具有指导意义,要让大学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我国文化、在行动上传承我国文化,进而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影响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而推进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丰富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着力点
在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教育人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环节,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培植大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内在需要,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举措。教育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用通俗的言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社会道德准则、重构社会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这样大学生才能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相应的会主动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强化对其的理解,升华文化自信的高度,进而外化为构建社会价值的践行力。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精髓加以整合,用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集中整理,集中分类,实现内容体系化、科学化,以新的、更为简洁的内容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将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牢牢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文化精髓的理解,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高度。相应的,也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新的文化精品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创新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1、开拓主流文化渗透的网络新空间
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引发了大学生思想信息接收方式和内涵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一情势,网络思想理论教育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它集意识形态性与文化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通识性、思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为载体,系统地向大学生灌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将文化的内容内涵于各式各样的信息内容中,尤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甚。大学生在广泛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能自觉接受、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因此,积极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渗透于网络空间中,才能高屋建瓴,引导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
2、引导大学生掌握运用自我教育法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环境的感染、熏陶、陶冶,在文化理性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文化感受、文化分析和文化选择的基础上生成的。这就决定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运用自我教育法来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成为必然。将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等融入教育过程中,旨在引导大学生感受文化。大学生在浸润文化要素教育过程的感染、熏陶下,不断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升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寻根”,取得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归属感的强化,提升大学生内心对其的认可度,潜移默化中生发文化自信。
(三)优化文化自信培育的载体
1、创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环境载体,它涵摄着教育者的教育使命和受教育者的时代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环境包涵着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环境文化,这内在地规定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应着力于这三个维度”。[4]为此,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活动文化为保证、以环境文化为条件,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道路指向,更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应有之举。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互动、人际的交往、创造力的发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涵养,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铸造实践活动的根基,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生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展。
2、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活动内容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来促使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生成,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文化自信的高度。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贯通文化理念的教育,经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大学生对各种文化形态的认知、理解,为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提供认知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离开任何一个主体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有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意义的发挥,除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作用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在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应主动内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含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消化、吸收其精髓,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精神养料和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19(2版).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1).
[3]姜茹茹.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
[4]张润枝,李天慧.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7,(3)
作者简介:黄静(1992.11—),重庆云阳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