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新理念下辽宁产业扶贫思路探索

2018-08-22王玲孙大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辽宁思路

王玲 孙大伟

摘要: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建立完善良好的相关制度和体制,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当前,辽宁省正处于产业扶贫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产业扶贫思路的探索中及工作中需要充分地结合发展新理念,按照发展新理念的内容和要求指导辽宁有效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帮助辽宁人民进一步实现脱贫。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对发展新理念下辽宁产业扶贫思路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发展新理念;辽宁;产业扶贫;思路;探索

一、发展新理念概述

发展新理念是指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会议提出必须树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这个发展理念来实现发展目标、解决发展问题、展现发展优势。在这个发展新理念中,创新不仅仅是位于首要地位,还为发展指引了方向,与世界先进科技看齐,有效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尽可能在科技领域获得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二、辽宁产业扶贫概况

从1994年到2010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内,辽宁省通过努力,贫困人员基本上减少了一半。2011~2017年,辽宁省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带动辽宁人民建立各种产业,确定了16项精准脱贫特色产业。2014年至2016年辽宁省农村共减贫7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4%下降到2.3%;康平县、新宾县、清原县、桓仁县准备脱贫摘帽;1791个贫困村中,2016年脱贫销号621个、2017年脱贫销号500个。辽宁省计划2018年实现15万人脱贫,贫困村销号500个,6个省级贫困县脱贫。

辽宁省针对产业扶贫进行了五个区域的產业布局:辽北粮油与畜牧业、中部平原精品农业、辽西设施农业和畜牧业、辽东特色农业和林业以及沿海粮食果蔬水产业。具体的产业分布有:粮食产业、油料产业、蔬菜产业、水果产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花卉产业、柞蚕产业、中药材产业、西甜瓜产业、食用菌产业、山野菜产业、烟草产业、乡村旅游业及电商产业等16项产业。

三、辽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政策的不完善和缺失降低了产业扶贫的效率和效果

辽宁省产业扶贫通常采用将政府作为主体的产业扶贫方式,这种方式不但降低了其他扶贫主体的参与性和扶贫工作的效果,还很容易导致政府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好的现象和问题,比如私自挪用扶贫资金、偏离扶贫政策的目标以及设备收租等。政府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产业扶贫目标的影响,从而忽略了辽宁贫困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将各种产业扶贫工作转化成各种数字指标,导致辽宁产业扶贫工作缺失一定的有效性和人性意识,从而使辽宁政府和贫困人民在思想和行为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辽宁省关于产业扶贫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产业扶贫工作只是治标不治本,关于扶贫后期工作的制度和机制比较缺失,降低了辽宁省产业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产业扶贫思路不宽阔,扶贫理念的包容性和开放程度较低

开放式扶贫不仅仅要求进行合作扶贫,还要求具有开放的扶贫理念和思想,长时间以来,辽宁省的开放性产业扶贫工作主要重点在产业的短期效益上,扶贫思路较为狭隘,产业扶贫理念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扶贫的目的常常只是为了脱贫,对扶贫工作中其他的经济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没有给予重视,例如乡村旅游业的生态问题、文化问题等。扶贫工作开展的产业缺少一定的全局性和有效性,产业扶贫的方式较为单一,极大地限制了开放性产业扶贫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等政策的实施。

(三)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产业扶贫具有不可持续性

对我国辽宁省的贫困情况进行分析可知,贫困区域的大多数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截至2017年,辽宁省仍然具有较多的贫困人口,而且这些人口大多数分布在生活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有问题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灾害极大限制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为了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些地区经常很容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过度消耗当地的能源资源,利用高消耗、高排放等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这种不可持续的扶贫思路很容易导致辽宁贫苦人民处于循环贫困的状态。

(四)各地区、各政策及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不到位

当前,辽宁大多扶贫工作采用独立扶贫减贫形式,各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扶贫工作时没有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加了各地区政府在不同方面进行的不利竞争,比如生态污染、优惠政策等,降低了各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性,使一些跨区域的扶贫工作不能较好的开展。同时,不同政府单位、贫困人民、产业扶贫组织等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矛盾,比如政府和扶贫单位之间的竞争、企业和贫困人口之间的竞争等。对政策方面,辽宁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扶贫时对基础设备的建设不够重视,扶贫政策之间相互限制、交错,导致产业扶贫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四、辽宁开展产业扶贫策略

(一)对产业扶贫制度和机制进行创新

建立完善健全的产业扶贫制度、扶贫评估监管制度和贫困退出制度等,将民生作为核心开展产业扶贫,将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贫困区域的生活水平、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等作为辽宁产业扶贫脱贫的目标和动力。其次,积极引导各地区进行创新,开展因地因时的实践活动,科学合理地引导辽宁政府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创新,比如当地的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和优势产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扶贫脱贫的规律和模式。最后,创新产业扶贫制度,比如产业扶贫资金监管制度、贫困县贫困村扶贫制度等,提供更多产业扶贫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有效的扶贫制度和政策,促进辽宁真正做到脱贫。

(二)拓展产业扶贫思路和理念

首先,实行多样化、开放性的产业扶贫理念,开拓产业扶贫思路,根据不同的贫困情况进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政策。其次,建立以民生为核心多元化的扶贫推动体制,辽宁各级政府应该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念,为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支持贫困人口进行独立自主发展,拓展多渠道的产业扶贫,有效促进辽宁经济快速增长。最后,产业扶贫不仅仅在于经济物质方面的提升,也不单单在于短时间的经济效益和能力,而是需要给予贫困人民各方面的满足,以及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比如辽宁人民的幸福感、生活质量和水平、身体健康、抗风险能力、话语权等。

(三)实现绿色可持续扶贫观念

生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趋势就是扶贫和绿色观念相结合。辽宁在进行产业扶贫工作时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各项情况,合理地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扶贫,走健康可持续的绿色扶贫方式,例如生态产业扶贫、科技产业扶贫等。并且,在建设完善辽宁贫困区域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建设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生态保护区进行扶贫,从而保证辽宁贫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实现绿色可持续产业扶贫思路。

(四)各方面协调发展

首先,对辽宁省独立进行产业扶贫的情况进行重新规划,对特别贫困的区域需要给予产业扶贫跨区域整治,让辽宁各贫困区域的基础设备、产业布局和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整合协调,提高贫困区域的自主脱贫能力,让各贫困区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建立管理、经济、服务等统一协调发展。其次,对辽宁政府、社会组织、扶贫机构等扶贫资源和力量进行整合,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协调体制,构建产业大扶贫和协调合作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标。最后,增强各产业扶贫政策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借助其他改革政策将该政策和原有扶贫政策相互衔接协调,降低政策协调不到位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莫光辉,陈正文,王友俊.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精准扶贫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6(07).

[2]彭刚,李霞.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精准扶贫探索[J].教学与研究,2017(04).

[3]傅萍.辽宁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要求 扶贫重在实效[J].新农业,2005(10).

[4]李春根,王雯.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期扶贫工作探讨[J].财贸经济,2016(10).

[5]高亚东.论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精准扶贫工作[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4).

[6]李坤英.辽宁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向及资金管理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09(08).

[7]邵惠,刘松洁.提高辽宁省扶贫开发成效的几点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2016(05).

(作者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辽宁思路
读辽宁 爱辽宁
人生哲理等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我的思路我做主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