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条辨》桑菊饮治疗痉病探析

2018-08-22孙大中吴智兵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吴鞠通肝木肝风

孙大中,吴智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桑菊饮方首载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1],原方为“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功效,在温热病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吴氏在《温病条辨》中对痉病的证治论述较详,对桑菊饮方治疗热痉的理论独到,现探析如下。

1 治疗风温痉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风温痉》载:“乃风之正令,阳气发泄之候,君火主气之时,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辛凉例,与风寒咳嗽迥别,断不可一概用杏苏辛温也”。吴氏认为,春季是风起当令、阳气发泄、厥阴风木主气的时候,应当用辛凉正法。病情轻的用辛凉轻剂,病情重的用辛凉重剂……风温咳嗽而发痉的,用桑菊饮此类方子,和风寒咳嗽的治法绝对不同,万万不可一概用杏苏散辛温的方法治疗。临床上风温痉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四肢抽搐,脉象浮数为其特点[2]。后世医家多认为,风温痉的发生是由于肺热入肝引动的肝风或肝火,因此要以凉肝熄风为治疗痉病的主要方向。但笔者认为,峻投凉肝熄风之重剂固然会起到熄风止痉的效果,但却不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用药过于寒凉反易杀伐阳气而起到毒副作用。此时的风温痉所表现出抽搐的病因病机实际上符合《温病学》[3]教材中“金囚木旺”的理论,即肺金有热,肺气不宣而肝木失制,肝风内动的病机。若金旺,则乘木,木弱则柔,柔则不生风;若金囚则弱,弱则木旺,木旺则强,强而生风。按五行生克的规律,金本克木,若肺气虚弱,外邪入侵,津液亏耗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而致肝风内动发痉。“金囚木旺”学说是温病学派的特色之一,指导着不同于伤寒学派的治疗方法。然而《温病学》教材中并未对“金囚木旺”学说的由来进行详解。探析“金囚木旺”的特点对探明桑菊饮治疗痉病的依据十分重要。

叶天士曾在其《温热论》中述“春月受风,其气已温,故名风温”。探析风温病等此类时令病邪不得不与时令主气相结合。温病学中“金囚木旺”学说的由来,最早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易经》的六爻八卦,其成型于《奇门遁甲》中的八星、九门。据后世古代俗语词著作《通俗编》[4]中记载:“五行递旺于四时,凡动作宜乘旺相之气,如春三月则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旺、相、休、囚、死是对事物的性质的形容。在四时中,由于寒、热、燥、湿不同,五行也会受到影响,发生旺衰起伏的变化。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春,万物生发草木青,故木旺(雨水节后)、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烈日酷阳炎火红,故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秋,昼暖夜冷寒霜白,故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幽冷冰封长夜黑,故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四时五行旺相休囚死,见表1。

表1 四时五行旺相休囚死表

风温痉的发生正是厥阴风木主气的春季,此时木之生发之气旺盛,旺相为“木”,肝气最旺,容易被热邪引动。春月风邪又是最易袭人,风气与肝气相通,故肝气此时最易受风温之邪引动。正常情况下金可以克木,即肺气制约着肝气,但弱金被旺木所压制,肺金无法制约肝木。当风邪犯肺,原本处于囚禁状态的肺金受风温之邪影响更加无法形成“金克木”的生克关系。肺气壅遏愈发严重,更加不能制约肝木,此时使得肝木过旺肝风内动而发痉。当治以清热宣肺,平肝熄风。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六条有云:“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桑菊饮方中桑叶味苦甘寒,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神农本草经》云其能“除寒热,出汗”,而吴鞠通在桑菊饮“方论”中云:“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箕星”是中国神话和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桑叶作为箕星的化身,通风气,善于平肝风,故可以防止进一步发痉。菊花芳香味甘,其性清凉,降肝经之火,又善清散肺经风温之邪。薄荷入肺经疏散风热,也可入肝经。连翘、薄荷此二味共用可疏散在肺之风热,给邪以出路,使其得以内清外散,但共用又需注意其发散之力较强,犹恐汗出过多,反致伤津,再加肺热煎熬有助痰生故不用作君药且用量较少。杏仁、桔梗相配宣降肺气,祛痰平喘[5]。风温所致痉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此时应加大方中桑叶的用量,将治疗重点同时着眼于肺卫与肝风。在初期即当用辛凉轻剂防止风温之邪引动肝风而发痉,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效。

2 治疗温热痉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温热痉》有云:“即同上风温论治,但风温之病痉者轻而少,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药之轻重浅深,视病之轻重浅深而已”。吴鞠通认为,温热痉病,用风温痉病相同的方法来治疗。不过在临床上,风温病之发痉的病情少有,温热病发痉的病情比较多见。在具体治疗时,用药的轻重浅深,主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浅深来决定。在治疗温热痉这一段,吴鞠通并未在原文中明确提及桑菊饮一方,但他认为,温热痉和风温痉的治疗相似,只是用药的轻重深浅要随病症的变化而变化,即用与风温痉相同的治疗方法去治疗温热痉,并且加大用药的量。因此,桑菊饮方中各味药的用量也应当随之加大。桑菊饮治疗温热痉的理论探析亦可参考同前。《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春季过后,少阴君火主气。此时的痉病多为温热之痉,其既有风温痉的特点,亦有暑痉的特点。病情较轻的风温痉症状随之减少,病情较重的暑热痉症状开始增多。因此,外感温热病邪劫铄真阴引发肝风内动,筋脉痉挛是此类痉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宜辛凉透表、宣肺祛风。针对于此,桑菊饮方在治疗温热痉时应当结合临床证候轻重浅深而调整薄荷、连翘、芦根、甘草等药物用药,以辛凉透表退热为主,热退则痉自止。

3 治疗暑痉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暑痉》有云:“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疾如掣电……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咳嗽则用桑菊饮……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吴鞠通认为,小儿的急惊风症,只有暑月最为多见,而且兼证也最为复杂……病邪的来袭,如同奔马那样快,它的传变,又如闪电那样急……如果夏日小儿发热头痛,项背强直……兼有咳嗽的则用桑菊饮……,痉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暑邪,只要治其致痉的病因,而痉自然就停止了。暑痉的临床特征为夏季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兼证复杂。夏月暑天感受暑邪,或兼风热是导致急惊风发病抽搐的主要病因[6]。夏月暑天感受暑邪,或兼风热是导致急惊风发病抽搐的主要病因。根据“金囚木旺”的理论类推暑痉,此时“火旺而水囚”,容易因火热之邪引发痉病且容易伤津。至于为何此处不急投辛凉重剂白虎汤而仍可选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吴鞠通强调“汗多则用白虎汤,欲脱者即用生脉散”,说明常见的暑痉的确需要用到白虎汤,需要针对为何可以用桑菊饮进行单独分析。此时四时主气对于肺金和肝木来说处于“木休金死”之时,天人相应则此时的肺金处于最劣势之时,木气仍强于肺气,正常的金克木无法达成。如此时肺气不宣,同样易引动肝风。此时的症状是暑、湿、热三气发泄之邪影响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气机不畅令发痉的同时咳嗽不止,继而伴随暑热引动肝风。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是其功能的具体表现[7]。肺气得宣,制约住肝气,则痉自止。作者在文中强调“咳嗽则用桑菊饮”,说明一部分暑痉发作时虽然出现了项背强直,但仍以咳嗽为主证,受暑邪较轻,热症并不严重,津液亦未严重损伤。所以针对于此,治疗原则应以宣肺止咳为主,清热生津为辅。吴鞠通在此强调了“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即是此意。

桑菊饮中的桔梗味苦,性辛、平,开宣肺气[8];杏仁味苦,苦泄降肺。升降合用补肺,助肺宣发肃降、祛痰止咳让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恢复正常。桑菊饮中薄荷、连翘辛凉主走肌表,能疏散皮毛之热。连翘味苦性微寒,可入心、肝两经,防止暑热之邪引动心肝两火。夏日心火最旺,桑菊饮中这味连翘清轻上浮,善走上焦以泄心火,最是精妙。桑菊饮在治疗暑痉上疏风清热透表法,达到邪去表解的目的,解表之力弱而不伤阴。升降合用助肺宣发肃降,补肺而不伤气[9]。此处也体现了他“肺为清虚之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观点[10]。

4 治疗燥痉

《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燥痉》有云:“燥气化火证,消铄津液,亦能致痉,其治略似风温,学者当于本论前三焦篇秋燥门中求之。但正秋之时,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证,燥者宜辛凉甘润”。吴鞠通认为,燥气化火成为温燥,最容易消耗体内津液,使筋脉失养,由此引发痉病,其治疗方法应与风温痉相似,学者当于前三焦篇中秋燥门中去探讨研究。但正当秋季的时候,有伏暑内发,燥痉应以辛凉疏解,佐以养阴,故宜辛凉甘润法。燥痉的临床特征为口干舌燥苔少,咽痛咽痒,并发有抽搐或筋脉挛,它的治法和风温痉相似。《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五十五条有云:“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咳”为其辨证要点,“燥”指秋燥。吴鞠通将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秋燥燥气化火,是为温燥,机体受燥邪导致津液不充,筋脉失养而形成痉病。秋天气候干燥,“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根据风温痉中四时的旺相休囚死表(表1)可知,秋天时节“金旺火囚木死”,肺金过旺,复感外邪易患伤阴的燥邪病证,须重点关注及时治疗。反而心火较弱且肝木不荣,因此,无需过分担心肝风轻易内动。吴氏在此没有给出明确的用药,但提到了“燥者宜辛凉甘润”。故笔者认为,此处主要伤及的是肺阴。燥邪早期易从口鼻而入,使肺气受损而升降失司,发为咳嗽,这与太阴风温辨证病机有相似之处,故亦用桑菊饮主之,辛凉疏解,佐以养阴。桑菊饮中菊花辛甘苦微寒,吴氏谓:“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以菊花补肺金之不足,桑叶、菊花共用能够直走上焦,疏散肺中燥热,连翘苦微寒,去上焦诸热。杏仁可以除肺热,制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明确了杏仁在桑菊饮治疗燥痉的地位。薄荷一味只用八分,不会过于发散,故可用于温邪初袭伤津轻微的燥痉。选用生津止渴的芦根、甘草,一则补充已伤之津 ,二则清热解毒 ,以防热伤津液 ,芦根滋而不腻,不似生地黄、麦冬等滋腻恋邪,引邪入里[11]。另外,连翘、桔梗、芦根、生甘草、薄荷5味药为桑菊饮和银翘散共用然而只有芦根一药剂量超过银翘散,其甘润生津的特点得以在此突出。甘草止渴,通经脉,利血气亦可生津止渴润肺。桑菊饮的组方恰含辛凉甘润之品,在此正是轻透祛表、养阴存阴,“温病忌汗”思想的体现。故桑菊饮可以用来治疗燥热津伤导致的燥痉。

5 病案举例

刘某,男,3岁。2015年5月初诊。主诉:发热半天,加重伴抽搐近1 h。现病史:晨起时患儿未及时穿衣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随后发现发热,时有咳嗽,咽痛等。家属予“感冒”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热加重,精神倦怠。约1 h前出现抽搐伴神志不清、两眼上翻,每次持续约1 min抽搐缓解,共发作2次,急求吾师诊治。就诊时见患儿仍发热(T 39 ℃),症见:患儿精神萎靡,恶寒,少汗,头痛,咳嗽痰白不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神志清楚,皮肤无斑疹,咽部充血,两扁桃体Ⅰº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颈软无明显抵抗。处方:桑叶8 g,连翘8 g,菊花8 g,苦杏仁6 g,桔梗6 g,芦根6 g,甘草3 g,薄荷(后下)3 g,蝉蜕5 g,淡豆豉5 g。上方共2剂,1剂2煎,水煎至150 mL,分多次温服。

患儿服药1剂后即得微汗,体温降低,咳嗽减轻,暂无抽搐发作,夜间可安静入睡。次日家长诉症状明显改善,无抽搐再发。

按:吴智兵教授认为,患儿的症状属风热表证。患儿所表现的痉病发作,并非邪气入里,而是风热袭肺,肺失宣降,不能制约肝木,致肝风内动而发痉,即“金囚木旺”[12]。故治疗重点是“金囚”,即肺卫表郁,而非“木旺”。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易受邪而传变他脏[13]。小儿气机紊乱与肺密切相关,肺金在这一生克关系上的异常变化中占据重要地位[14]。因此,只需治致痉之因,而痉可自止。当治以清热宣肺,平肝熄风。故采用《温病条辨》风温痉的治法:“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用桑菊饮、银翘散例。”至于为何不用辛凉平剂银翘散,笔者认为,风热之邪侵犯肺络,使肺气不宣,以咳嗽为主症。邪在卫表,感邪轻浅,故只宜辛凉轻剂以清散肺络热邪。桑菊饮为辛凉轻剂,君药桑叶、菊花主归肝经,疏散肺热之余,尚有平肝熄风之功;且杏仁肃降肺气,止咳力优。银翘散为辛凉平剂,其清热能力很强,且佐辛散透表之品加强解表之力。银翘散用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药,并配有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加强透邪解表作用。解表发散之力比桑菊饮要强,犹恐汗出过多,反致伤津,再加肺热煎熬有助痰生,而致病情加重。

6 结语

目前,西医针对痉病尚无特效药物[15],一些解痉、抗癫痫药物仅能缓解部分症状,但又有较大毒副作用。有些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中医药治疗痉病既往可参考文献较少,难有成熟的经验借鉴。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吴鞠通的痉病证治理论,详细解析了吴智兵教授的临床验案[16]。在现代中医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中,本研究为痉病的诊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吴鞠通肝木肝风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