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2018-08-22宋明慧
宋明慧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血管,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 ACS的首选治疗方式。研究表明[2],对年龄<75岁的PCI术后患者,连续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探讨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ICAM-1)及心肌酶学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辽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ACS并行PCI术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4)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6±3)kg/m2;心肌梗死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1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4)岁,平均BMI(27±3)kg/m2;心肌梗死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符合 2007年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ACS诊断标准[3],首次行PCI治疗,均未服用降脂、抗炎药物等;②心电图示ST段下降,T波倒置,心肌酶学改变,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③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血液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②有精神疾病史,治疗依从性差。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抗凝、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吸氧、心电监护等治疗,行PCI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J20120048),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05),均于睡前口服2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①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极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②采用快速定量免疫检测法检测脑钠肽(BNP),采用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ICAM-1);③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 ELISA法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采用多普勒心脏超声仪测量左心射血分数(LVEF)。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DH、CK、LDL-C、TC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 LDH、CK、LDL-C、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LDH、CK、LDL-C、TC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LDH、CK、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BNP、MMP-9、sICAM-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BNP、MMP-9、s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NP、MMP-9、sICAM-1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 BNP、MMP-9、sICAM-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H-FABP、LVE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H-FAB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FABP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H-FAB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CK、LDL-C、TC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CK、LDL-C、TC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LDH(U/L) CK(U/L) LDL-C(mmol/L) TC(mmol/L)对照组 42 309±39 267±27a 1232±339 236±35a 3.1±0.8 2.6±0.6a 5.4±1.3 3.1±0.9a观察组 42 306±37 225±23a 1225±342 178±23a 3.2±0.7 2.0±0.5a 5.4±1.2 4.0±1.0a t值 0.373 7.771 0.084 8.792 0.059 4.500 0.321 4.543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NP、MMP-9、sICAM-1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NP、MMP-9、sICAM-1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1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BNP(pg/ml) MMP-9(μg/L) sICAM-1(μg/L)对照组 42 180±29 157±24a 951±137 763±103a 563±125 417±99a观察组 42 178±29 104±26a 949±137 644±86a 563±127 279±72a t值 0.330 9.706 0.084 5.745 0.015 7.258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FABP、LVEF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FABP、LVEF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H-FABP(μg/L) LVEF(%)对照组 42 9.3±2.6 3.8±3.8a 51±7 56±7a观察组 42 9.4±2.3 2.6±2.2a 50±7 61±8a t值 0.258 2.822 0.314 3.049 P值 >0.05 <0.01 >0.05 <0.01
3 讨论
ACS的发病机制是斑块形成、斑块内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等,其中高胆固醇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PCI是目前治疗ACS的首选方式,PCI术后容易发生再狭窄及血栓形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他汀类药物能调节血脂、抗炎抗氧化、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等的发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是他汀类药物,其中瑞舒伐他汀具有水溶性,生物活性较强,亲脂性较高,抗炎作用于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除降低血脂外,可明显减少炎症反应,抑制抗过氧化反应,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其具体作用机制为:①抑制单核细胞黏附于表皮细胞,进而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及炎症介质释放;②结合了淋巴细胞功能性抗原,有效抑制淋巴细胞与细胞间黏附分子Ⅰ的相互作用,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活化,调节免疫反应;③能有效抑制氧自由基在心血管中的活性,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瑞舒伐他汀还具有改善血管扩张的功能,有效降低收缩压,改善心肌细胞供血及心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心肌缺血相关的心肌酶学指标很多,但存在假阳性率。H-FABP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心肌损伤1~3 h的H-FABP水平升高,4~8 h达高峰,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ACS。血浆BNP是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当心肌缺血时刺激BNP释放,BNP的含量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既往研究报道[4],BNP预测ACS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高于预测心肌梗死溶栓后风险,BNP对ACS的早期临床诊断及危险分层的鉴别有重要意义。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家族的一员,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发生炎症反应时多种细胞上调MMP-9表达,MMP-9用于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可以预测 PCI术后不良事件及发生再狭窄的风险[5]。sICAM-1是可溶性细胞,由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时,内皮细胞加快捕获中性粒细胞进入动脉壁内,加快血管内皮斑块形成,加重炎症反应,sICAM-1水平上调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6]。当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后,H-FABP由心肌组织内的小胞浆蛋白生成,是 ACS的敏感指标,H-FABP水平上调提示心肌缺血严重。
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的抗炎降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DH、CK、LDL-C、TC、BNP、MMP-9、sICAM-1、H-FAB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瑞舒伐他汀有效降低了心肌酶和血脂,抑制了炎症因子,保护了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功能,减少ACS,与黄旭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用于老年ACS患者介入术后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心肌功能,改善患者近期预后。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研究周期短,研究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量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因此需要大量的样本及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