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与呼吸康复训练改善慢阻肺患者运动能力的效果研究
2018-08-21黄晓娟
黄晓娟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临床上,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不可逆气流受限为主要病理特点,可致人死亡[1],所以,患者在发病后需要及早入院接受治疗。有报道称,于慢阻肺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对其辅以呼吸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此,笔者将重点分析中西医与呼吸康复训练在慢阻肺中的应用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2月-2017年9月本科接诊的慢阻肺患者80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2-83岁,平均(57.1±6.2)岁;病程为0.5-14年,平均(8.1±2.3)年。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3-82岁,平均(57.4±6.3)岁;病程为0.4-15年,平均(8.3±2.2)年。两组都经X线片等检查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的慢阻肺诊断标准,依从性良好,病历资料完整,既往无相关药物过敏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3] (1)活动性肺结核者。(2)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者。(3)肺癌者。(4)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5)支气管哮喘者。(6)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80例入组患者都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解痉平喘,祛痰,控制感染,若有必要可予以吸氧輔助治疗。同时服用百令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维持治疗14d,本药品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Z10910036”。实验组同时加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方案,详细如下:指导患者取半坐位亦或者是坐位,将双手放在胸前,利用鼻子做深呼吸运动。吸气时,隆起腹部,在呼气时将腹部回缩,控制呼气和吸气的时间比为2:1。每次15min,每日3次,此后逐渐增加训练次数,直到每日10次为止。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做缩唇呼吸训练,即:半坐位亦或者是坐位,在呼气时缩唇,保持吹口哨状,然后缓慢吐气,利用呼气气流将15cm处的蜡烛火焰吹倾斜,持续5s,每次15min,每日3-5次。
1.4 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均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D),同时对患者的CAT和mNRC评分进行准确的评估,并计算出各组的BODE指数,经综合分析后作出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实验组治疗前的6MWD、CAT和BODE指数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束治疗后,实验组的6MWD为(311.5±29.4)m,明显比对照组的(291.4±31.7)m长,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迄今为止,临床还尚未研究确切慢阻肺的病因,通常认为和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发生有关的因素均能参与本病的发病。有报道称,环境污染、吸入粉尘过多、遗传因素以及吸烟等都能引发慢阻肺,本病以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咳痰等为主症,部分伴发热亦或者是喘息等症状,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创伤[4]。通过药物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发作频率,促进病情恢复,提高预后效果。现阶段,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等是慢阻肺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可有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气道炎症反应,避免气道重塑。百令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制剂,主要包含冬虫夏草干燥粉,能降低呼吸道中黏液的分泌量,并能起到抑制肺泡扩大、促进临床症状缓解以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但单纯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呼吸肌耐力这一方面上的作用有限,现代研究表明,通过对慢阻肺患者辅以呼吸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促进相关症状缓解,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此研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6MWD、CAT和BODE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总之,积极对慢阻肺患者施以中西医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促进咳痰与气喘等症状缓解,提高预后,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翟宗岗.中西医结合呼吸康复训练改善慢阻肺患者运动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5-77.
刘亚玮.中西医结合呼吸康复训练提高慢阻肺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1):391-391.
刘晓丽,蒋延文,张捷等.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5):850-853.
王丽丽,冯轩,崔婷婷等.百令胶囊联合呼吸康复训练治疗慢阻肺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12):2949-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