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家”地理复习方法探讨
2018-08-21张进晖
张进晖
摘 要: “國家”地理教学是让学生从地理学角度运用地理学方法分析一类国家,而不是只学习某几个国家。“国家”地理复习课的策略并不是记忆教材的表述。在此理念之下,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素材并进行设问?如何深挖地理现象背后的联系?如何在区域中体现地理环境的综合性?通过一节公开课的“打磨”,作者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国家”地理 复习课 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是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国家”地理部分的知识更具生活性和工具性,并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显得尤为重要。
在以往的“国家”地理部分的复习课中,我采用简单的“梳理知识点-讲解重难点-做题目”的方式。课前,根据课本的内容,将所有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再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课上,展示填空题答案,再讲解重点知识。如在“日本”一课中,重点讲解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课后,选取大量的题目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甚至制作大量的背诵材料,让课代表负责每个学生的背诵记忆。在此过程中,我始终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记忆,自以为面面俱到,即可考出好成绩。
然而,在经历了一次公开课“磨课”后,我对“国家”地理的复习策略乃至初中地理教学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从“学习一个国家”向“学习一类国家”的转变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涉及“国家”地理,教材中提供了7个国家作为学习内容。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并没有限定学生学习哪些国家,而是要通过学习一个典型国家的现象,归纳一类国家的特征。在生活中运用资料,联系某国自然条件特点,分析该国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按照以往的复习课做法,结果导致学生只能记住一个国家的知识,换一个国家就不能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最终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节课中,我首先通过素材让学生认知地理现象,总结、归纳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然后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国家的地理特征。
在这节课中,结合“日本”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地提问学生。如在复习完日本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让学生思考:“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如何发展种植业?”此时,学生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已知道如何解决这类国家的问题。这样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知识”转变为“掌握能力”,进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在课堂的最后,还设计了关于英国地理的内容。实际上,这部分并不是本教材或主流教材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要在复习课中设计与考试内容无关的知识呢?我的目的是向学生强调,我们学习的是方法,而不只是知识内容。英国与日本相似,同为岛国,且纬度位置相近,但产生了巨大的地理特征差异。从生活现象角度入手,如英国的炸鱼、牛扒和著名,与日本的饮食习惯相差甚远。学生根据两者海陆、板块分布、气候特点,可以从地理的角度解释生活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复习不是重复,要体现地理要素的联系
“国家”地理的地理知识涉及其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经济、人文等要素,教师如不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就容易陷入“面面俱到”的错误中。“国家”地理更需要体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不是将知识分为多个模块进行学习。
在以往的复习课中,简单罗列知识点,依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完成记忆任务。学生即使能够熟练地列出某国的知识提纲,也不能发掘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节课中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展示中国山西和日本的两张古建筑照片,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日本拍摄的。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和理由,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日本古建筑大多数是木质建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地建筑使用的材料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同时展示世界板块分布图,重点圈出中国山西和日本的位置。学生当即恍然大悟,领悟到由于日本地处地震带,多地震,使用较轻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会减轻倒塌时造成的伤害。思维较好的学生一句话总结: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影响了自然环境,影响了人文经济特点。
在课堂最后的英国地理部分,学生很轻松地就联系英国自然地理各要素,说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英国地处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凉,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因而英国,包括欧洲西部的人喜欢吃乳畜产品。这跟中纬度大陆东岸,同样是岛国的日本相差很大。但是两者又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海鲜。学生从两国位置、气候的判断可以看出差异性和共同性。
三、教学素材:寻找生活中新颖、真实、有趣的素材作为教学切入点
地理教学要体现生活中的地理,这既是地理学本质属性的要求,又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许多生活现象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这些鲜活的素材既简单又有趣,还能够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看待生活现象。
在旧的观念里,认为学生已经在初一的新授课中获得了知识,教师何必再细细分析知识点。复习课要做的只是“唤醒”他们的记忆罢了。根据这种观念设计出来的复习课就去除了生活素材,减少了思维过程,突出了主干知识,迅速完成了复习七个国家的任务,以此严格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这种观念之所以存在,是没有明确“国家”地理复习课的重点应当在于思维和方法的再实践,而不是知识再现。
在这节课,我尝试继续运用新授课使用过的素材,选取学生吃过的“寿司”作为切入点,学生一看到图片马上就感兴趣,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问寿司中使用的食材,学生回答有大米、紫菜、鱼肉等,进一步得出日本的重要农业部门有种植业和海洋渔业。这个结论是学生一步步自行总结的,复习了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了解国家的思维和方法。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某国的某种现象,至少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用地理学的方法,理解其产生的地理原因。
在最后的知识迁移环节,依然是利用英国比较著名的现象,如“国菜”炸鱼、牛扒、石质建筑图片。再提供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板块分布图给学生,通过读图说出为什么会产生英国、日本两国的饮食习惯及建筑材料的差异。
四、师生互动:精心设问,善于利用学生的回答
对于素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尤其是引导思考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产生思维方向的多样性,不局限于某一种观点。但是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设问要有逻辑性,前后问题之间有联系;二是设问要有梯度性,有基础问题也有提高问题,两者之间要有过渡。
在以往的复习课中,为了追求复习效率,教师会直接呈现知识要点,不会有过多的问题,更不会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另外,由于本市考试试卷题型全为选择题,因此部分教师专注于选择题的训练,学生只能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大大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的作用并不只是对付考试,甚至对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及日后的生活产生有利影响。学生的思维是多样而精彩的,我们何不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对试题的命制意义重大。
在“日本”这节课的人文经济地理部分,全部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师生对话、生生讨论的过程当中,能锻炼思维和能力,达成共识,得出结论。例如在日本的农业部分,根据素材提问三个问题:“日本的主要农业部门是什么?说说日本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可以如何发展种植业?”这是一个从生活现象、定性描述、分析條件到能力迁移的过程。
学生的结论无论正误,都包含自己的想法,课堂要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平台。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思考原因,并善于抓住“错误”为我所用。在这节课中,学生回答日本的气候特点时说:“北京和日本的气候存在的差异,体现了日本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显然,学生在此错误地利用两个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教师可以抓住这个错误,及时更正学生的思路。
五、教学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合作的力量
在这节课之前,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优秀。但他们在这一堂课中的积极合作、认真思考、精彩回答赢得了赞赏。学生在判断古建筑是否属于日本的时候,提出了屋顶的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适应多雨的气候,应当是日本的建筑。这让我出乎意料,同时惊叹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看待地理事物,使得我转变了想法——原来学生心里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在以后的课堂中要让学生多思多想,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复习课的形式一般是教师“满堂灌”实现知识的重演再现。这一次我采用了项目学习的精神。项目学习是让学生进行创作、验证、完善,并制造出某种东西的活动。在复习阶段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教师无法以新授课的模式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果的制作,只能给学生提供素材,再让他们合作讨论、解释问题。本节课从生活素材的角度入手,以项目式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给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尽量少发言。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组员之间互帮互助。例如在“对比北京与东京气候差异,说明了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时,由于难度较高,有的组员束手无策。组长就会给组员“指路”,通过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两方面对比两地差异,促成整个小组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新授课是公开课、论文、讲座等重点涉及的课堂模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许多前辈的研究之下,新授课已形成了清晰教学理念和思路,而且不断推陈出新,给地理教学带来了进步。然而,对复习课的研究较为薄弱,“为考试而复习”是错误的做法。由于区域地理内容多,独特性强,这一点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特别明显。复习课并不是就可以完全抛弃新授课的理念,依然需要坚持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掌握基本地理分析能力的原则。
复习课更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避免低效复习课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欠缺教学经验,对课堂的细节把握不到位。因此要研究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多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经过这一次公开课的“打磨”,我转变了复习课的设计思路,并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Sally Berman,夏惠贤.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王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