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有全局: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2018-08-21张吉珍

文教资料 2018年4期
关键词:快乐学习教学质量

张吉珍

摘 要: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如何在课堂中做到“胸有成竹”、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呢?这就要求“导航手”的教者不仅要胸有教学价值、胸有授课对象、胸有教学情境的机智,还要有捕捉重难点、妙用“空白”点、关注可能的“生成点”、推敲精彩的细节、注重师生互动的“适宜”性的教学技巧,这样才能于“无画处皆成妙境”,演绎精彩课堂;才能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使之成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参与者、使用者和共同生产者(Co-producer)”,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 胸有全局 教学质量 快乐学习

“胸有成竹”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比喻熟练有把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想生动地上好每一节课,必须镇定、沉着地做到“心中有数”。虽然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

一、胸有教学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熟练于心,还是囫囵吞枣,甚至支离破碎?只有“疏密有致”地备课,才能挥洒自如地上课。

作为教学重要资源的教材,可谓任何内容都具有“信息传播价值”。其中大多在“书读百遍”之后,隐蔽性的教学价值更加显现,所以捕捉重难点、填补“空白”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凿“通”难点。教学核心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的重要媒介,更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不但要了解书本内容,而且要像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所说的那样:“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疏凿难“通”之处应是教师教学的专业素养之一,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琢磨特点、体验感悟点、品析联系点、落实训练点……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疏凿手”。

(二)用“活”重点。教材有示范导向作用,要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即使品味了文本背后隐含的深意,也不代表完全填补了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一方面,教学价值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有厚重的时代感,另一方面,面对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灵魂的人。不但要具备“慧眼”,灵活而有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而且要联系实际、合理重组,通过做“手术”、重新“洗牌”,活用、优化教材资源,更要适度开发,探究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充分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轻车熟路、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三)挖掘“空白”点。呈现编者思维成果的教材,彰显不了知识、方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要想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教者就需要解读书本上有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的“留有余地”的内容。尤其是当今大学生,对知识多层次的建构与能力的生成的渴望,更需要“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独具魅力的“空白”,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建构过程。不仅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为开放的课堂留下了挑战的空间,更为探索创新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不仅增加了书本的“营养”,而且改变了教师由“教”、“讲”而为“导”、“研”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深研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深研教材中精心预设的“空白”点。在拓展中涉猎广泛的资源,在想象中體悟表达的话语,在省略中展现丰富的意蕴,在对比中完善多元的对话,在揣摩中弥补未尽之言。反之,把教材作为“引子”,适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研讨,也是让教材“活”起来的方法之一。如在疑难问题处、案例分析处、兴趣浓厚处、强化记忆处……回味“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碰撞。总之,妙用“空白”技巧,既可以于无字处教出精彩,又可以于“无画处皆成妙境”。

二、胸有授课对象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近似真理的语句虽然如今有不同的看法,但仍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与信念的特定的内涵。教师不但要深挖教学内容,还要“想学生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以便让“知识”与“习惯”之间画上等号。

(一)了解“学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学生”——上好课的关键。研究学生,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要了解不同系部同学的不同专业知识的储存量,决定教学的课时量。当然,了解经常变化的学生,比了解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更难。要想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不但要“备”全体学生,还要“备”大多数、甚至个别学生;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还要关注学生间的客观差异甚至可能的生成点,以便关注每位同学的发展,以期激活部分同学内心沉睡的能量。

(二)关注“低头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1]245。“媒介依存症”不仅使“低头族”们的沟通交流出现了问题,而且身心健康极易受到损害。尤其是大学校园的课堂上,“低头族”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而且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教师的授课情绪也有影响。虽然有些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特设“养机场”,或推行“无手机课堂”,或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但“低头族”群体仍存在。为了不让青春在触屏中溜走,除了教师以身作则、大学生自身的“心无杂念”、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等外,最重要的是需要课堂变得精彩绝伦,以此与手机抢夺同学们的注意力,使大学生们成为“抬头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个性。“孔圣人”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因为他对弟子的个性发展非常重视。由此表明教育成功的前提之一,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的今天,不论是从教育教学方面,还是从社会和时代发展方面,或是从国民素质价值取向方面,都需要培养、引导、落实大学生和谐的个性。因为“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不论是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每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体独特性,这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发展大会编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已经提出“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2]260的教育者的任务。因此,在“整体”教学的同时,可以有条件地采用“弹性教学”的模式,发挥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及创造性。

三、胸有教学情境

作为一门艺术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有着自身结构的科学,又是具有很强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的技能。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上说,影响深远的有两种: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的“四段论”(“明了——联合——概况——应用”)和凯洛夫(苏联教育家)的“五环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课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面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这两种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整体性的特点,可谓“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一)精设细节。《随园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3]150借用之教学,亦指高境界的课堂教学也是从细节的推敲开始的。小细节,大智慧。精彩的细节,既是教育品质的提升,又是对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过程的关注;既是教育大理念的一种折射,又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一种呈现。在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要精心设计求新求变的教学问题、求全求异的教学环节、求活求精的教法设计、求细求实的学法指导。“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不仅要捕捉每个细节在教学课堂中的落实,而且要注意课堂上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如注重自身仪表等小节、尊重学生质疑探究等需要,更要注意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如板书、语音、教态等。有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规范优美的板书、亲切得体的教态、丰富幽默的语言,既展示了祥和、亲切的课堂氛围,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

另外,注意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的“适宜”性。既不要成为“课堂上的话袋”,又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预设合理的教学环节,既简洁又具操作性,还要有清醒的“边界”意识,“定静安虑得”。

(二)扬本弃“瘤”。有限的课堂时间,有限的学生精力,如何发挥教学“效益最大化”?不仅关系到思维碰撞的教学过程,而且关系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其一,追求“简约”。即在科学、合理地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用“核心内容”的知识容量,达到“浅出”教学内容的目的,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以人为本”的同时,实事求是地也承认“差异”。不过,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主要是“着眼长远”。在“用‘活重点”的同时,也要忌讳事无巨细。“重点+重点=非重点”。过多的“结论”,“湮没”了突出问题,既是教学失败的一种表现,又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疲于应付、无法思辨,致使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全封闭的容器。

其二,追求精确。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追求精准教学,不要“杂化”、“泛化”。即使在设计“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兴趣的环节时,也要忌讳“舍本逐末”。既不要片面追求教学的所谓“艺术”化(堆砌滥用教学手段),又不要哗众取宠追求所谓的“奇特”,让学生学不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否则长此以往既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又会使学生形成“浮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迁移。当然,严肃的课堂内容偶尔插入生动的话题,不但能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时还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焕发课堂生命力的效果。

快乐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在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中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奠定文化人格得以生发的土壤。因此,要想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就必须提高知识传授的广度、密度和新鲜度,必须关注学生的内聚性、参与性及过程的公平性。作为“导航手”的教师,既要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的结构、情境,又要引导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参与者、使用者和共同生产者(Co-producer)”[4]104,最终让学子们能飞扬思维、彰显个性、挖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稀君.“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N].国际先驱导报,2013-12-1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0.

[3]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0.

[4]胡子祥,雷斌.大学生参与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3):104.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