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主题探析
2018-08-21余江英
余江英
摘 要: 校园文学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学具有不同的特点。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作者们用文字讴歌了他们对乡土的眷恋、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校园生活的思索、对未知前途的反思和对纯真友谊的追求。
关键词: 恩施地区 大学校园文学 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文学的概念在我国被首次提出。青年作家杨勇(笔名阿里歌歌)认为,校园文学指以学生作者为创作实体的文学,是一种建筑在校园生活和青少年成长心理基础上的文学[1]。校园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学生,校园文学适应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对校园文学的研究基于校园文化和教育制度下的成长主题,校园文学多产生于校园,题材涉及情感、校园日常生活、理想及追求。
在有利的生长环境之下,恩施①地区大学校园文学快速发展,如湖北民族学院在近几年成果中,出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肖正华的《沉潜》②,魏小斐的《潜行记》③,向圣奎的《哭泣的清江河》④;散文集的代表作品有王关政的《烟火人间》⑤,李飞、张威合著的《理想国》⑥和黄少丽的散文集《追梦的孩子》⑦;诗集的代表作品是泽仁朗杰的《冈仁波齐》⑧等。
目前,我国对校园文学的研究还不成熟,针对我国对校园文学研究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和泛泛而谈,本文主张对恩施地区的校园文学主题做一个详细的研究。
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爱情、友情、日常生活、前途及乡土等都是吟诵的对象,校园文学的作者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写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犀利的字眼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文字述说他们内心不尽的忧伤。
一、对乡土的眷恋
乡愁是校园文学创作者们所偏爱的,而他们爱写“乡愁”,主要因为他们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最亲近的人,孤身一人到陌生的地方求学。当他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是父母的心肝,不论做什么事都会得到父母的庇护,一旦离开父母的关心,投入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心里的落差是很大的,内心的牵挂会因此与日俱增,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这种生活会让他们内心的不安、孤独、无奈和迷茫更加明显,特别是农村孩子离开家乡到城里求学,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差异,给他们原本敏感的心灵增添了一丝伤感与落寞。
为了缓解内心的落寞和对家乡的思念,写文章便成了最好的解忧方式。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乡土气息总是萦绕其中,久久不散。面对乡土诗歌,陈仲义先生总结道:“新诗八十年来,乡土诗学的总体流向:风俗画——文化乡愁——家园意识三部曲,这三部曲同样构成乡土诗学由浅至深、由表入里的互联互动三种结构。家园意识体现为乡土诗学坚硬的内核,风土人情和文化乡愁是与之紧密关联又缺一不可的外围组织。”[2]“乡土”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愁思。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免不了对乡土的眷恋,如李飞《故乡怀想》,通过对父亲、母亲、镰刀、草垛、墙壁、炉台、屋顶、瓦片等意向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作者记忆中故乡的面貌,在这字里行间,简单的话语却掩藏不住内心对乡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在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对乡愁的写照亦是更详细。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则更注重对地方风物和风俗画的描绘,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显。对于远离乡土的游子来说,乡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乡土留给他们的美好回忆深深地烙在内心深处。
二、对爱情的向往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在18岁-22岁,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及性心理的发展,加之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恋爱及性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3]。对于风华正茂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爱情是美好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人之常情。
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表现爱情的尤以诗歌和散文为盛,如陈静《你是一本书,我该如何读你》,作者将自己的心仪对象比喻为一本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会随着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而起伏,时而沸腾、时而安静、时而喜悦、时而忧伤……越是喜欢,越是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读那本心仪的“书”。这或许是相思的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与彷徨。“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4]正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恩施校园文学中,诗歌和散文描写的爱情是相当纯洁的,没有掺杂那么多的外界因素,只是心中纯粹的“爱情感受”。在小说中,作者对爱情的描写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期望。也许是由于写作的原因,文学写作爱好者都是孤独的,正确讲是喜欢宁静,这种宁静恰恰把作者隔离开来,使得作者很少与人交流。期待的爱情只能是向往,于是将自己的向往写入作品之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纵观恩施校园小说中的爱情结局都是我们期待的,也是作者所期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对校园生活的评判
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的日常生活,是作者热情流淌中仔细观察和思考后取得的剖析和评判,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作者的笔下轻舞飞扬。
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时代的自我写意,耀眼的文字就像闪亮的钻石。王关政的散文集《烟火人间》是作者大學生活的真实反映。文中既有对易逝的青春年华的感叹和追忆,又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反思;既有对市井生活的密切关注,又有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和思索,更有对恩施家乡的浓重乡土情结。作者提到,如果未来可以选择,他希望永远做民院的一棵香樟树,因为“梦中的大学,是一条怎么都走不到头的香樟树林,只是一转身,就再也回不了头”(《如果我是民院的一棵香樟树》)。为了追求那美好的爱情,将一顿油焖大虾写得无比生动,“假若把油焖大虾比作四大名著中的一部,那么你一定知道我会选择《水浒传》,只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气,才能配得上油焖大虾的气质”(《潜江的油焖大虾》)。《市井人生》、《市井生活》更是写出了市井实景,将那些最平凡、最庸碌的生活细节描绘得无比仔细。
但是,在作者笔下,大学校园生活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看似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中,也有着教育的弊端。《大学是寂寞集中营》就写出了作者對校园生活及人生价值的探讨和思索,写出了对校园生活和国内当前教育体制的反思。文中,作者认为大学是孤独者的营地,因为大学里大部分大学生是不愿意去课堂上课的,只是为了不被点名,不被记过,才被迫去教室里待着,并非心甘情愿。作者通过冷静观察和思考,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死板的教育制度下的无奈,对校园生活进行了全面剖析和评判。
总之,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校园文学的作者们的写作都是真诚无欺的,在他们的文章里浸透着真诚的味道。
四、对前途的思考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前途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之所以努力地生活,只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但是,前途的道路并不平坦,障碍重重,前途是不易预知的,多了份迷茫。
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者笔下的“前途”,光明与坎坷,明争与暗斗,正义与邪恶,将现实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肖正华的《沉潜》将仕途的坎坷、利益的诱惑和人性的毁灭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长篇小说《沉潜》展现了对急需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求索。仕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官场腐败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事关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
“小说是真实生活和风俗世态的一幅图画,是产生小说的那个时代的一幅图画”(里夫《传奇的发展》)。肖正华的长篇小说《沉潜》描写的就是仕途上腐败与反腐败的生动图画。小说通过对腐败细节的细致描绘,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一些官员的贪腐,而且为抗拒腐败提供了方法,更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意义深沉思索的范本。对美好前途的向往是人之常情,但在人生路上,前途不应只有简单的向往和憧憬,还应有对生命意义、对人生价值的叩问与沉思。
五、对友情的赞颂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情是伟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友情是在校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缺少了友情,生活将会变得异常单调,友情的距离,或远或近,并不能被别的感情替代。一起哭,一起笑,看似没心没肺的一群人,却是大学生活里最美的风景。如泽仁朗杰的《民院三长毛传》,诗人用直白的话语描述了校园生活之中三人似淡而深的友谊,写出了三个人之间的共同特点:三个人是在一群自称诗人的学生堆里相识的,都洒脱无谓,被视为怪物。在诗人的眼里,他们三人之间的友情是纯真的,不掺含其他不纯的动机。三人之间的感情深厚,而且对外人的看法不屑一顾,在单调的校园生活中,友情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在校大学生的心灵变得更美好。
总的来说,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作品中有着对人生普遍意味的探寻。每一部作品都写出了无限丰富的人生道路,既是虚构的,又是现实。
注释:
①恩施简介: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最年轻的自治州.
②肖正华.沉潜[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③魏小斐.潜行记[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④向圣奎.哭泣的清江河[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⑤王观政.烟火人间[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⑥李飞,张威.理想国[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
⑦黄少丽.追梦的孩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⑧泽仁朗杰.冈仁波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阿里歌歌.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陈仲义.乡土诗学新论[M].北京:中国文化研究,1999.
[3]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4][德]歌德,著.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