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特点及问题

2018-08-21刘丽艳

文教资料 2018年4期

刘丽艳

摘 要: 华裔美国文学在国内译介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对其进行翻译研究的并不多。目前为数不多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翻译及其汉译。本文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特点及问题。

关键词: 文化翻译 华裔美国文学汉译 语内翻译

一、引言

华裔美国文学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从19世纪末第一部华裔小说的问世,到如今各类形式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争相夺艳,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历经了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对其研究始于20世纪末。虽短短几十年,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亦日成显学。近几年,研究者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族裔身份、性别、母题、文学性、意象符号、艺术手法及其他方面(包括翻译研究等)。探究族裔属性和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历代华裔美国作家思考和表现的主题。因此,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亦是集中于族裔身份问题,但对于其文本与翻译相关的研究仍属于边缘课题,关注不多,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二、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研究的视角

近几十年来,翻译学的研究由单一的语言学研究或文艺学研究走向多元的表现,使得翻译研究形成多元丰富的局面。如文化翻译学学派提倡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他们认为翻译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语码向另一种语码转化的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变[1]。在后殖民的语境中,霍米·巴巴认为“文化翻译”并非指涉两种语言、文化的具体文本之间的翻译,而是融翻译于写作的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2]。因此,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跨文化层面的阐释。其创作过程亦是翻译的过程,在不断跨越两种语言或文化的界限时,或用归化或用异化的手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目前国内对其翻译的研究相应分为两大阵营:一是文化翻译;二是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

1.文化翻译。在华裔美国文学文化翻译的脉络上,文化翻译研究的内容基本围绕两方面,一是华裔美国作家翻译创作过程中对中国特有文化的翻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语言层面的文化翻译,包括汉字的翻译、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汉语对话的翻译等,还有总结相应的策略如采取异化式的零翻译、音译、直译,常见策略等。二是内容层面的文化翻译,包括神话传说、诗词典籍、风俗习惯的翻译研究。三是针对这些中国文化折射影像的改写或误译分析,分析的角度主要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如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斯皮瓦克的“属下发声”、霍米·巴巴的“杂合”性及第三空间。另外,以文化翻译与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塑造为主要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如何塑造华裔群体文化身份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2.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从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译介到目前为止,虽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但亦越来越多。国内自刘芳(2005)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的吴冰教授(2008)在其《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一文中从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者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问题[3]。之后在2010年,吴冰专门就《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补充了华裔美国文学(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英文译文翻译分析及作家作品名字的翻译[4]。但在近几年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研究里,有些所谓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问题内容几乎在重复此篇的内容。其他研究者主要探讨了具体的文体分析,基本上围绕《喜福会》或《女勇士》的汉译,聚焦于翻译技巧策略或者是文化回译的特殊性。

从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喜福会》为主要对象的汉译问题;二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名字翻译;三是以后殖民理论、翻译伦理或形象学等某一理论为视角讨论作品的汉译问题;四是文化翻译中回译问题的探讨;五是对某一文本杂合语言现象的关注;六是汉译的译介情况。这些研究基本总结了《喜福会》及《女勇士》的现有译本的汉译方法和策略的得失,对其他译本的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但由于对目前研究对象及体裁重复单一,无法深入地触及该类特殊文本特有的翻译问题,“缺乏对华裔美国英语小说的汉译进行类型研究的意识”[5]。

3.综合研究。除了分别阐述文化翻译和汉译之外,也有极个别学者将两者一起进行研究。如刘芳于2010年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以文化身份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揭示了华裔美国文学文化翻译及汉译中所隐藏的权力问题[6]。刘芳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提出了新方向,但其研究的文本对象仅仅限于谭恩美和汤亭亭。

三、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1.文化翻译研究体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起源于解构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翻译领域中,其作用是把研究者的焦点从文本细读中解放出来,打开一种宏观与开放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任何一种翻译文本背后都隐藏了一种权利关系。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译学研究的领域,可以使翻译与文化、政治、人类学和意识形态等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开创研究新局面。但凡事都需从辩证的角度看,在翻译研究中,彻底使用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是不可取的。如何看待目前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翻译研究呢?现有的研究者已对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翻译现象做过研究,尤其是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的构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塑造作用;二是研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翻译对异国文化身份有着巨大的建构力量,同时对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6]。此外,譯者文化身份的定位总涉及译者对本土集团的归属,作为团体成员的译者通常会按所属集团的利益而加工处理,因此译者的身份定位会在此建构过程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相对丰富的资料。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研究者的重点是文化身份、文本内容或者说主题思想或历史背景,如很多研究都围绕着汤亭亭的《女勇士》中花木兰的故事内容的改编,但忽略了文本的语言层面,忽视了语言形式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中,不能彻底脱离文本的语言层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不能以文化作为翻译研究的全部内容,而只能视作翻译多元视角中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