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价方法探讨
2018-08-21韩凤波
韩凤波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消渴症的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价方法,为该医院消渴症治疗做参考。方法 将该医院于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90例消渴症患者列入研究对象,划为研究组,对其进行中医分期辩证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并采取中药辩证治疗;另选取同期90例采取西药治疗的消渴症患者划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采取中药辨证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消渴症进行中医分期辩证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采取中药辩证治疗消渴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产生率低,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消渴症;中医分期辩证;疗效评价;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1(b)-0047-02
消渴症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病名,其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当中,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以及身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1]。当前,消渴症已经成为了严重困扰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与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且往往具有病程时间长和难以根治的特点,对消渴症进行研究与治疗的也医学机构越来越多[2]。虽然西药治疗糖尿病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應用较为广泛,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副作用明显,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3]。因此,对中医分期辩证治疗糖尿病及其疗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基于此,2014年9月—2017年9月该院在广泛学习相关知识、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消渴症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价方法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将该医院收治的90例消渴症患者列入研究对象,划为研究组,对其进行中医分期辩证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并采取中药辩证治疗;另选取同期90例采取西药治疗的消渴症患者划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42例,患者的年龄为41~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86±3.84)岁,患者的病程时间为0.7~18年不等,平均病程时间为(6.12±2.34)年;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的年龄为41~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62±3.79)岁,患者的病程时间为0.8~17年不等,平均病程时间为(6.20±2.58)年。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中医分期辩证
1.2.1 消渴病隐匿期 消渴病隐匿期患者往往体态肥胖、身体仍较为健康,食欲良好,检查可见舌头发红,血糖较高但尚未尿糖,血脂指标偏高,体质有减退迹象。此期患者病机往往以阴虚为主,其证候总结如下:①气阴两虚,即气虚与阴虚俱备;②阴虚阳亢,此类患者往往出现头晕症状;③阴虚肝旺,此类患者食欲旺盛,但排便已有异常变化,大便较干,小便一般发黄,且情志不稳,易燥易怒,可见舌苔发黄等。
1.2.2 消渴病期 消渴病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大多有多尿、多食和多饮的消渴病表现,患者体态开始消瘦,部分患者消瘦明显,排便异常,大便较干,小便发黄,可见舌头发红、舌苔发黄。检查可见患者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等消渴病相关指标均偏高。此期患者往往为阴虚化热,其证候总结如下:①气阴两虚,患者气虚与阴虚俱备,且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②肝郁化热,患者情志不稳,易燥易怒,口苦舌干,可见舌头暗红、舌苔发黄,往往有头晕、劳累感明显等出现;③湿热困脾,患者的突出表现为腹胀,可感口渴但饮水较少,易出现肌肉疲软酸胀,可见舌苔发黄;④胃肠结热,患者大便较干,食欲旺盛,多饮多尿;⑤燥热伤阴,患者易感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可见舌头发红,舌苔发黄且粗糙。
1.2.3 消渴病合并症期 消渴病合并症期是消渴病发展较为严重的阶段,患者在早期往往气阴两虚,且易出现静脉不稳,身体常感虚弱酸痛,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可出现视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头晕头昏等症状;患者在中期主要为痰瘀互结,阴阳两虚,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可见心悸、胸闷、下肢水肿、咳嗽痰多等等。部分严重患者可见视力障碍和合并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晚期主要为气血阴阳俱虚,痰瘀互结。患者表现与中期相仿,但症状表现明显严重,合并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疗效评价方法
医院在参照相关临床指导规范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疗效评价方法,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基本治愈为患者体重提升至正常水平,上下浮动不超过20%,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指标正常,空腹血糖不超过6.2 mmol/L,餐后2 h血糖不超过8.2 mmol/L,24 h尿糖不超过5 g,合并症治愈;显效为患者体态偏瘦,但体重明显增重,趋向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合并症有效缓解,血糖指标趋向正常,空腹血糖不超过7.21 mmol/L,餐后2 h血糖不超过10.06 mmol/L,24 h尿糖不超过10 g;有效为患者体态偏瘦但体重开始升高,临床症状改善,合并症缓解,空腹血糖不超过8.2 mmol/L,餐后2 h血糖不超过11.0 mmol/L,24 h尿糖不超过15 g;无效为患者各项症状为缓解,且达不到上述任何项标准。
1.4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降糖灵、美迪康、卡司平等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中医分期辩证治疗依据患者分期辩证进行治疗:消渴病隐匿期选取药方组成为:增液汤(玄参30 g,麦冬24 g,细生地24 g),生脉散(人参9 g,五味子6 g,麦冬9 g),根据患者情况增加黄芪、山药等治疗;消渴病期依据证候不同选择:①肺热伤津:天花粉15 g,淡竹叶15 g,葛根10 g,生地黄8 g、麦冬8 g、黄连8 g,五味子5 g;②胃热炽盛:石膏15 g,天花粉12 g,黄连8 g,麦冬8 g,生地黄8 g,玄参8 g,栀子8 g,牛膝8 g;③肾阴亏虚:黄芪20 g,枸杞15 g,党参10 g,熟地黄10 g,茯苓10 g,丹皮110 g,山药10 g;④阴阳两虚:茯苓12 g,肉桂8 g,生地黄8 g,熟地黄8 g,丹皮8 g,山药8 g,泽泻8 g,附子3 g;⑤气阴两虚:黄芪20 g,党参12 g,山药12 g,茯苓8 g,葛根8 g,麦冬8 g,白术8 g,五味子8 g,木香8 g。所有药方均加水500 mL煎服,1剂/d,早晚各1次;消渴病合并症期增加相关合并症治疗即可。
1.5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效果。效果评定见疗效评价方法,治疗总有效率包括基本治愈、显效和有效。
1.6 统计方法
对该次研究的相关数据采用 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消渴症的病因病机较多,包括先天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等。在先天因素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家就认识到先天禀赋的缺少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方面;饮食失节方面,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肥甘辛辣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进而使患者积热内蕴,耗费津液,导致消渴病的产生;情志失调会导致患者在精神上受到持续性地刺激,不论忧郁、悲伤或愤怒等,均会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进而导致津液耗费,出现消渴;劳欲过度同样是影响消渴病的重要因素,若房事无节制、劳欲过度很容易造成肾精亏损,最终出现消渴[4]。在消渴病的病机上,中医一般认为受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的影响,其中前者为本,后者为标,阴虚和燥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消渴病患者表现较多,主要为为疲乏无力、容易感染、皮肤感觉异常、视力障碍、下肢水肿以及排尿困难等,部分女性患者可见上身肥胖。除此之外,消渴病的脏腑根源在肾、胃、肺三脏当中,其中尤以肾脏最为重要,三处脏腑虽有侧重但仍然为相互影响,患者肺燥津伤则脾胃、肾脏滋养不足;脾胃燥热则影响肺津,损伤肾阴,肾阴不足则可影响肺胃,因此出现三者互相影响的情况几率较大。消渴症任其发展最易产生以下两种病变:①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虽然消渴症以阴虚为本证,燥热为标证,但两者相互影响,随着病程时间的增加会导致患者阴阳两虚;②血脉淤滞,由于消渴症影响患者多个脏腑,对其全身的气血运行有严重影响,又伴随阴虚内热,患者最终出现血脉淤滞。该次研究对患者进行分期中医辨证治疗和西药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对消渴症进行中医分期辩证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有迫切的现实意义,采取中药辩证治疗消渴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产生率低,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兰英.消渴病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32(8):206.
[2] 张晓光.探讨胰岛素结合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 (10):83-84.
[3] 郭莎莎.营养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5(16):177-178.
[4] 陈茂盛,金娟,刘岳明.基于病理学分期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1):2668-2672.
(收稿日期: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