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瞬间”的家园

2018-08-21刘畅

书屋 2018年8期
关键词:妙悟家园微信

刘畅

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七点七二亿,互联网普及率为百分之五十五点八;同期,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七点五三亿,其中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百分之九十七点五,其中微信朋友圈用户使用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三,远高于其他社交媒体。又据凯度《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在网民群体中的总体覆盖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四点五。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合并活跃账户达九点六三亿,较前一年同期上涨百分之十九点五。近日,即速应用发布的《2017—2018年微信小程序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月用户数量超过十亿。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手机上网用户占网民数量的绝对多数,而手机上网用户中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又占绝大多数。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即从用户的显在与潜在的需求出发设计与开发自己的产品。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作为一种群媒体和自媒体的综合物,微信朋友圈显然满足了人们合群交友的需求,但还有一点似乎还有讨论的余地: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满足了普通人表达瞬间内容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此前任何媒体无法满足的,是一个绝对的空白。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微信(朋友圈)给四处流浪的“瞬间”提供了一个家园。

笔者以前在论及微博时认为:微博现象的出现,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词汇:“瞬内容”。从“微内容”到“瞬内容”,体现出互联网不断向人性的本质和深处延伸的特征。关于“微内容”与“瞬内容”,还要做一简单介绍:所谓微内容(microcontent),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macrocontent)而言的。有学者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题,RSS的内容列表,等等。”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如Blog中的一篇网志,Amzon中的一则读者评价,Wiki中的一个条目的修改,Flickr中的一张照片,Del.icio.us中的每一个收藏的网址;小到一句话,大到几百字,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甚至过客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都是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众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微内容就存在,但没有网络,那时只是作为私内容而存在。设想:没有维基百科(Wikipedia),人们对于百科全书的修改,只能作为私人藏书中文字批注;没有博客网(Blog),人们每天记下的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内容,只是个人的日记、相册或磁带、光碟,仅能尘封于密室中的记忆。让这些私内容真正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是互联网所具有的互联互通、海量存储和相关链接等,再加上Google、百度等有效的搜索聚合工具,一下子把这种原本微不足道的、分散的价值聚拢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话语力量和丰富的价值表达。

所谓“瞬内容”,是就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瞬间性而言。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无意识世界一样,我们还可以说:在恒定的、稳定的精神活动之外还有一个不稳定的、流动的、稍纵即逝的“瞬时性”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的内容就是“瞬内容”。“瞬内容”庞杂而不稳定,如同山雨欲来前诡谲变化的天空、钟表滴答作响的指针、已经掀过的日历、车窗外向后飘逝的风景……具有流动性、瞬时性和不可逆性。传统媒体包括博客在内,所对应的是“瞬内容”的反面——相对稳定与恒久的精神活动与内容。一般而言,这些内容要经历目击、体验、采访、调查、构思、搜集资料、结构、写作、发表等一系列过程。博客简化了这一程序系列,但一篇博文也还需要稳定地、静态地构思和写作。问题在于,在人的精神世界之内,除了一些稳定的思想、情绪、念头、意念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不稳定、不恒久、充满流动变化的精神活动与精神内容,即“瞬内容”。具体来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想法、情绪、念头、思想是瞬间即逝的,迅速到“还没降生,就已死去”,如瞬间的体验、情绪、意见等,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是也。而在微博问世之前,这些精神活动一般都难以记录下来;就算是如手机短信那样可以记录下来,也难以一对多、多对多地“发表”,难以被“受众”及时看到。但是,“微媒介”(微博、微信等)的问世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人的瞬间精神活动如何即时发表,并被广大受众知晓”的问题。

以上有关“瞬内容”的想法虽然形成有年,并且其实际依托的是微博,但从近年来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的发展来看,“微媒介”这种“以瞬间为本”、“赋瞬间以意义与价值”的趋势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有所深化。我们常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时间呈现“碎片化”。这里,所谓的“碎片”除了具有贬义之外,同样还具有一种中性或积极的意义:中性是说它已是一种现实,你接受与否,“碎片化”都会存在;积极是说,如果顺应其势,“碎片化”也是满足大众需求、设计产品的逻辑起点。例如,我们可以把“碎片化”理解为“瞬间化”,而“瞬间化”恰恰是人们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常说,活在当下,活在现在,这“当下”、这“现在”其实就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可以说,没有“瞬间”,也就没有了“当下”与“现在”,反之亦然。

那么,所谓“瞬间”究竟有多长呢?梵典《僧衹律》有言:“九十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则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有四亿三千两百万个“刹那”或二十四萬个“瞬间”。再细算,一昼夜有八万六千四百秒,那么,一“瞬间”为零点三六秒,一“刹那”却只有零点零零零二秒。所谓活在“当下”与“现在”,就要“抓”得住它,否则,这“活”也就显得空虚。当然,人们“抓住”当下或现在的方式是不同的,甚至可以暂时“放弃”当下,例如可以脚踏实地而立志高远,可以打好基础而蓄势待发,可以放弃眼前而谋虑深远,也可以韬光养晦而待来日……但无论如何,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直观的片段无疑就是“现在”的一个个具体实在的“瞬间”:瞬间的感受、瞬间的体验、瞬间的情绪、瞬间的领悟、瞬间的发现……正是它们,组成了一个真实的“现在”与“当下”。而这些可贵的“瞬间”,这些组成我们生命点点滴滴的真实材料,在“微媒介”(尤其是微信)兴起之前,是无从表达的。形象地说,在微信之前,瞬间处于无家可归的“流浪状态”。而微媒介、微信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为这些流浪四方的传统媒体的“弃儿”提供了一个家园,使得普通人也有自己可以表达的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之所以说微信给四处流浪的“瞬间”提供了一个家园,是因为这个家园,是意义的家园。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微信的出现,才使得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瞬间”具有了意义,而以前,这种“瞬间”尽管美妙,尽管有价值,但却是“欲渡无舟楫”,缺乏表达的媒介。

在此,与普通人相对应的是不普通的人,即伟人、名人,尤其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人,这些人由于超凡的能力,其生命所感悟到的美妙瞬间已经凝固为诗作,他们的“瞬间”没有流浪,因为他们有诗歌这一家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些短作中。宋人严羽曾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所谓妙悟,本为禅宗语言,是讲对于禅理的瞬间感悟。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大都出自这种瞬间感悟,只有“悟”才是作诗的“当行”与“本色”。在此,“妙悟”说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直觉,二是瞬间。诗歌既是直觉的艺术,也是瞬间的艺术。仔细品味一些历史上的名篇佳作,都是瞬间妙悟的产物。苏轼就曾形象地说明了捕捉诗思的瞬间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他认为诗歌思维稍纵即逝,应该像捕快追逃犯一样急急火火,穷追不舍,才能将好的想法保留下来,否则一不留神就没了踪影。这或许也是因为苏轼对于人生瞬间有着特别的感悟,他就曾表达过这种人生无常的瞬间感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表面上看,苏轼是在讲人生就犹如一只到处飞翔的鸿雁,短暂停留,十分忙碌,什么都难以留下,实际上笔者感觉这是他对“瞬间”有着十分独特的感受:“踏雪泥”、“留指爪”、“飞不计东西”都是一个个瞬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整个生命的意义。叶梦得也认为“诗家妙处”在于“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猝然,就是瞬间的感悟。试看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转折关键处全在“忽见”二字,正是在此“瞬间”,少妇由鲜绿柳色悟到青春易逝、芳华无常之理。与此相似的还有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篇法紧凑,一气蝉联而下,如只摘出一句,会不知所云,只有由末句层层倒求其意,才能明了诗意,而这也是瞬间而起的意念,由诗人妙笔固定下来,成为永恒。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女孩儿少年相思之态,惟妙惟肖,其美也在捕捉住了此一年龄段那稍纵即逝的瞬间。此处举例,只是提示,难免挂一漏万。其实,只要是对古诗词稍有了解,就不难列出一系列瞬間“妙悟”的诗词,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太多了,此不赘举。

名人的瞬间不缺乏“家园”,尤其是著名文人,他们已用生花妙笔将其人生感悟的瞬间化为永恒,其精彩的瞬间直到今天诗词大会上还在吟唱——人们的心灵就是他们瞬间凝结的家园。但这里的问题是:如我等普通人的瞬间怎么办?有没有家园?有没有意义?在微媒体,尤其是微信出现之前,由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等特征,这个问题明显无解。但有了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之后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微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不同形式,使得普通人的瞬间感受也有了表达的渠道,普通人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有了意义。

试从朋友圈中找几例有关日常感受的文字:“体验(天津)地铁六号线开通第一天。所见之处,宽敞明亮,安检售票,各就各位。车站车厢乘客稀少。大概等候的时间是七至八分钟,每一站地铁行驶时间大概一分钟,疾如飞箭,恍然若梦。相约明天,文化中心下,吴玉如书法展见。抽空办一中行闪付卡,意外惊喜不便公开。”又如对于生活的理解:“娶自己养得起的老婆,吃自己喜欢吃的饭菜,甭管别人怎么活着,自己图个自在。”押韵,且含有哲理,还有形象的微笑,看完不由会心一笑。还有表达瞬间的一种模糊感受:“时间最无情,突然间号啕大哭,嘲笑自己一下,亲们不要担心我,间歇性发作而已。”这种情愫看似莫名其妙,但却似乎人人会有,在一生中不时闪现,感觉得到,却又难以言传。当然,还有一种类似故事性的叙事。

不难见出,在这些瞬间的表达中,不仅具有诗歌的胚胎,也初具哲理的雏形,自然也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瞬间似乎更能引起共鸣。当然,在笔者的微信中,也会见到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任性地推测别人的人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的成熟度取决于正邪两极对立感的减低。成熟的人,从不会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居高临下的评头论足。事实的真相,就如同隐在半空中的铁丝网,幼稚的人看不到它,就会想当然地否定其存在,其后果只能是一次次被打脸。生活的复杂,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在下着自己的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皎洁与阴暗。永远不要随意去评价判断一个人,因为,你并没有经历他的人生。”这种瞬间感悟,放在任何社会心理学著作中,似也应无愧色。

写到这里,笔者也来凑个“瞬间”的热闹。一场春雨,校园繁花竞放,柳絮癫狂,笔者授课的教室在二主楼高层,竟然也不乏飘絮转圈飞舞,不由口占一首:“南开新雨后,桃李竞自由。飞絮与同学,共上二主楼。”配上几张图,发到朋友圈,把一时的感受形成文字,再把形成的文字表达出来,传播出去:“瞬间”的意义,或许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妙悟家园微信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诗道亦在妙悟
寻找失落的家园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微信
绿家园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