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融入德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8-08-21叶艾仲
叶艾仲
摘 要:德育课程对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作者认为,中职教育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特点,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整合德育课程,形成基于养成教育、成长教育、岗位教育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有机协调,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
(1)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差,不如多让学生学技能,多动手,学得一技之长。
(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这些课程许多内容基本与普通高校德育课的内容一致,理论内容深奥,对中职生来说十分抽象。且缺乏针对性,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够贴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3)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道德基础淡薄,不懂尊老爱幼,不孝敬父母,我行我素。
因此,有必要在德育课程中设置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健全良好的社会品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融入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成效
(一)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1.整合和重组德育课程的内容
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2013年12月申报创建“德育特色学校”以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和《技工学校课程标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德育”(一、二、三册)“职业生涯”“礼仪”“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打破章节限制,结合学生实际把教材内容规划设计成20个教学模块,一个特色课堂。具体体现:
(1)养成教育:通过十个模块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守时、整洁、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懂得珍爱生命、管理自我。
(2)成长教育:通过十个模块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意识、创业意识和责任感。
(3)岗位教育:通过四个模块的教育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尽早融入职业生涯,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劳动角色的转变。
(4)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我校为特色课堂专设一个容纳126人的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讲堂,德行教育培训从一年级新生开始,每期两到三个班级,调停课一周集中培训,由德行老师主持,班主任和志愿者老师参与,从几个方面抓落实:①首先强调行为示范的重要性,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示范动作的标准反复练习中华传统礼仪。②传统文化以《弟子规》为学习文本,德行老师每天主持诵读《弟子规》,并由各组长轮流领读。在老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老师结合观看内容适时引用《弟子规》拓展课堂。③每期都邀请学生父母家长来学校参加孝亲感恩礼。学生给父母家人行三跪九叩礼,学生双膝跪下给父母家人敬茶、洗脚、送礼,短时间内迅速拉近了学生与父母的距离,同时也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引起大家的共鸣,甚至反省之前似乎没有给父母家人尽孝,什么时候回家了一定好好地陪伴他們,给他们一个微笑,陪他们好好地说话、做家务。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运行
1.改革学生德育考核评价运行机制
实行学生“三三四”德育考核评价方式。即德育实践占30%,课程平时成绩占30%,德育素质测评占40%。从而引导学生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主动地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实践活动。
2.成立感恩办公室,组建德行团队,打造全员人文师资队伍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的有效实施,学校党委书记挂帅,分管教学领导具体负责,成立感恩办公室,挑选德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志愿者组成德行团队,并于2015年6月到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南宁仁爱家园参加幸福人生公益讲座五天封闭式培训。8月中旬,学校又邀请南宁仁爱家园德行资深讲师和志愿者五人来学校为全体教职工举办首期幸福人生公益讲座,通过五天四晚的培训,让教职工较系统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伦”“八德”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人类的大力弘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大难题:①人与自然的生存危机;②人与社会的信任危机;③人与自身的心理危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唤醒了人们对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内涵的心灵感召,全体教职工统一了思想,理解和支持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为德育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精心挑选特色教学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的培训流程是:①诵读、践行《弟子规》→②观看视频(课件)→③教师讲解(点评)→④学生分组讨论、分享→⑤传统礼仪。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选好的视频(课件)是关键,参照南宁仁爱家园幸福人生公益讲座的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来感召学生。
4.坚持特色课堂长效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更加坚定了学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决心。为此,学校出台配套的措施:
(1)在班级教室统一布置孔子像、餐前感恩词。在上第一节课前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第四节课下课前由班团干组织同学们端身肃立,共念餐前感恩词。
(2)要求任課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训要求,通过模块化、一体化等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贯穿整个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作用。
(3)每周三四五晚自修第一节课要求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文章,写读后感交德育课教师批改,并列入德育课考核平时成绩。周日晚自修第一节统一播放教育视频,观看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
每年分别举办全校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礼仪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书法比赛以及献爱心活动。
(三)德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1.被评为全区技工学校“德育特色学校”
德育课程改革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2015年4月学校被评为广西技工院校“德育特色学校”,并承办了广西技工院校“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会。
2.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通过开展德育课程改革,实施“一对一”关爱工程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学校发展上台阶,形成良性循环:①学生的违纪率逐年降低,稳定率逐年上升。违纪率从创建初的3.38%下降到0.36%,稳定率基本在91%以上。②企业满意度顶岗实习稳定率逐年提升。开展创建活动后,企业满意度达99.88%,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率达97.3%。③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生对德育的满意度也分别达到96.65%和98.80%,2017年12月顺利通过了技师学院的评估。
3.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我校获得中共贺州市驻梧工作委员会授予的“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广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和谐校园”称号,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复评达到优秀学校,共青团梧州市委员会授予“强基固本”工程示范学校称号。
三、德育课程改革推广建议
(一)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目标来进行考核,建立起学校党组织为主导、校长负责、教职工全员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以及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组织德育课教师团队和校园文化指导教师团队,开展专题培训,到企业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学习,到兄弟院校交流取经,提高师资团队的人文教育能力。
(三)确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一是改革德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教学中施行课堂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二是从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职学校德育培养目标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德育课程的内容中,以养成教育、成长教育、岗位教育三个不同阶段整合教学内容模块,采取“模块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学。三是班级管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班主任言传身教,班干部带头、家长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弃恶从善,健康成长。四是搭建校园文化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企联办企业文化活动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考核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的德育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德育课平时成绩、德育实践、德育素质测评等几方面考核。考核评价的主体由德育课老师、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以及聘请的企业兼职老师组成。考核指标要有针对性,要量化易打分、结果有说服力,能起到引导学生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更主动地参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堂融入德育课程的改革,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多元的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机制,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 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生品德美——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版),2016(3).
[2]魏程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生德育渗透的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