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8-08-21郭女杰鲁京晶
郭女杰 鲁京晶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舟山市;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一、舟山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走访了临城和定海的10所幼儿园和小学,对一些教师和家长进行了采访,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当地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有所更新,但实际操作过程过于单向化、片面化
图表显示,73%的受访者意识到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成长非常重要。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受访者分别把习惯养成、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放在前三位。这表明教师和家长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已逐渐被全面的准备观所替代,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是生活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
图3和图4表示,67.5%的家长会让孩子入学前去学一些小学的课程,关于学习方式,52.07%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学习,47.93%的家长选择自己教授。
在采访中问及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意见时,很多受访家长表示希望幼儿园在大班段适当增加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减少额外的教育费用。
2.幼小“各自为政”,缺乏科学有效衔接
圖5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实施幼小衔接工作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注重培养入学儿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及入学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幼儿园会带孩子体会小学与之不同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但很多家长反映此类活动只会在幼儿园大班段的第二学期开展一两次,每次时间为半天,基本没有实质性效果。图6的数据显示对于即将入学的儿童家长而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课坐不住,跟不上学习节奏。因此,不少家长在孩子入学前,通过幼升小衔接培训课程等方式,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写汉字、学算术。
二、对策和建议
1.尊重儿童的话语权,从儿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
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学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对幼小衔接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学校和家庭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话语权,没有意识到或低估了儿童解决与自身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成人应该多倾听儿童的声音,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价值认可的话语空间,让儿童体验到一种充分的受尊重感、能力感以及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
2.幼儿园和小学真正实现无缝衔接,为入学儿童搭好成长的桥梁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此外,小学教师也应与幼儿园教师多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合理的“幼小衔接”的方式和途径。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小学方面要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帮助儿童缩小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各方面的差异。
3.巩固家园共育,加强家长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幼小衔接的核心成员。儿童向小学过渡期间,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家长不仅清楚孩子的早期经验,而且全面了解孩子在社会性、情绪调节、学习基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学准备。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充满期待,有参与幼小衔接的意愿,也希望在孩子的幼小衔接中提供实质性帮助。
在今后的幼儿教师培训当中,应着力突出“家园共育”这一核心要点。应逐步打破家长和教师联系较少的局面,加强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多邀请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1)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保证环境的衔接。美国有的州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以便幼儿熟悉小学环境,减少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此外,他们活动室的空间规划与小学低年级的基本一致:桌椅摆放呈马蹄形,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从事操作活动或区域游戏;教师指导集体活动的空间相当灵活,幼儿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移动。舟山市的小学在环境创设上也应体现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等区角,但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2)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英国和瑞典的幼儿园课程则非常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舟山市应注重幼儿园和小學课程的过渡,如在活动内容上,可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设置“我要上小学了”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小学也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
5.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幼小衔接教育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监督、指导和科学管理。我国的幼小衔接可借鉴法国、日本的经验,聘请有经验的教育顾问,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教师,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在组织制度的衔接方面,加强对教学天数、课时数、师生比例等组织结构上问题的关注。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确立明确、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来加强立法保障。在办园理念上,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非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以正风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缔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招生考核、面试等。
总之,通过对舟山市幼小衔接状况的调查以及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巨大工程,关系到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把幼小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不再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各方力量应统筹配合,坚持以幼儿为本,力争实现舟山市幼小衔接的顺利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2]杨 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3]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28-32.
[4]王小英,邓 宏,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