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上海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2018-08-21严爱云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8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陈云改革开放

严爱云

[摘  要]陈云始终情系家乡上海。他关心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给予多方指导,力推平反潘汉年冤案,关心上海干部队伍建设;支持宝钢建设,坚守经济建设综合平衡、循序渐进原则;坚持以民为本,促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致力从严治党,倡导两个文明一起抓,无不对上海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从中蕴藏的既坚持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取长补短,既要求加快发展又警示遵循规律,既力行关爱干部又倡导从严治党的思想财富,对上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云;上海;改革开放;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8-0001-06

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是陈云的故乡,也是他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走出家乡到更广阔天地奋斗的同时,他也始终情系上海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坐镇上海,从打击投机,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入手,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积极筹备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基础,被毛泽东誉为其功“不下于淮海战役”。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曾回故乡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这对于他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化解危局、走出困境的金点子,别具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其间,陈云继续高度重视上海在全国一盘棋中的独特地位、作用,从全局看上海,又从上海看全局,始终关心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并给予多方指导。从中体现出既坚持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取长补短,既要求加快发展又警示遵循规律,既力行关爱干部又倡导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无不对上海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研究陈云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指导实践,感悟其中的时代价值,对上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力推平反潘汉年冤案,关心上海干部队伍建设

陈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对冤假错案必须坚持有错必纠,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推动了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经陈云直接提议复查和平反的,有刘少奇、瞿秋白、张闻天、萧劲光、马寅初等人,这些蒙冤多年的党的重要领导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先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其中,陈云力推蒙冤多年、牵涉面广、影响全国的潘汉年案的平反,对于上海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空气的澄清、民心的凝聚起到了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

潘汉年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大错案,也是祸及整个隐蔽战线的重大冤案。潘汉年战争年代长期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多次担负党中央直接赋予的特殊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担任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1955年,因向党组织交代抗战期间被人挟持到南京会见汪精卫的经历而被秘密逮捕受审,1963年,被认定为“长期隐藏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的内奸分子”受到长期关押,直至1977年病逝。受其牵连,上海很多干部被错误处理。陈云力推潘汉年案的平反,笔者认为:一是基于对曾经共事过的潘汉年的了解。1935年,他和潘汉年先后奉中共中央之命,从长征途中前往上海恢复党组织,后来又都去了苏联莫斯科。陈云相信潘汉年一贯对党高度忠诚、决无二心,认为绝不能让这样的同志死不瞑目。二是出于对广大隐蔽战线出生入死干部的爱护。他曾在上海领导过中央特科,深谙隐蔽战线工作的特殊性。潘汉年案让隐蔽战线的干部们心寒,他们希望老领导陈云能推动党组织作出公正结论。三是因为潘汉年案当年由最高领导层定性,又扑朔迷离,一般人不愿碰,而陈云在党内德高望重又极富实事求是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因此,陈云不遗余力地推动对潘案的重审,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实践和垂范。

陈云在1979年10月做癌切除术,生死之际,托姚依林转交胡耀邦一封信,提出潘汉年案需要重新审查。手术成功后又亲自推动。1981年3月,陈云又给中央其他几位领导人写信指出,收集到的材料并无潘投敌的确证,而刘晓、刘长胜等上海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能在上海保存下来,从反面证明潘汉年并未投敌出卖组织或同志。邓小平等人一致赞同陈云关于由中纪委负责正式复查潘汉年案的意见。中央于1982年8月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肯定潘汉年的历史功绩,恢复其党籍。陈云还指示夏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纪念潘汉年同志》文章,传扬潘汉年的卓越功勋,向世人表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传统。潘汉年的名字终于可以写入青史,因潘案受牵连的同志,也经复查一一平反落实政策。这样,不仅分清一大批人的历史功过是非,调动了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陈云长期担任党的组织和纪检系统的领导人,对培养和造就党的干部队伍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改革开放之初,陈云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老干部充分认识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的重大意义,克服保守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邓小平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得好。”[1]1981年5月,陈云在杭州休息期间写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意见书,分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及邓小平。陈云对上海市领导也反复强调、多次关心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1982年4月和1983年5月,他与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等谈话,要求上海市领导要选好接班人,建设好领导班子,搞好上海的工作。1984年10月24日,他听取陈国栋等关于上海市主要领导干部新老交替问题的汇报,表示同意他们提出的方案。陈云关于“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为党的交班接班大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推动了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完成,对上海同样产生积极影响,使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得以迅速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上海从改革开放后卫走向前沿准备了干部資源和组织基础。

二、支持宝钢建设,坚守经济建设综合平衡、循序渐进原则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左”的影响,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倾向还严重存在。陈云针对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而忽视比例协调的错误思想,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2]陈云再次领导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的3年经济调整工作,按照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循序发展的建设方针办事,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也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其间,他对宝钢建设的把握,充分展现了其科学发展理念。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我国在“文革”结束后开始引进建设的22项工程之一,总投资为214亿元,以当时的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宝钢分摊20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高的项目。而且宝钢要到六七年后方能建成投产,产生经济效益,周期太长。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这个项目成了众矢之的。正是在陈云的主持下,宝钢在经历了抢建、缓建、下马之后得以继续建设。

首先,实事求是判断宝钢建设的价值意义。陈云不仅详细听取了各方对宝钢建设的意见,而且于1981年5月31日至6月6日亲自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还召集上海钢铁一厂、三厂、五厂和上海市冶金局的人员座谈。经过调查,他认为:一是引进技术与设备,建设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钢铁厂十分必要;宝钢虽然上马仓促,但动工后建设成绩很大,应全面考虑,弥补不足。陈云指出,要根据我国的国力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调整,大中型项目要再减掉几百个,但不能推平头,要确保重点项目。二是宝钢的建设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上海工业发展的缺铁问题,全面提升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全国、对上海来讲,都关系很大,事关全局。”[3]三是宝钢是我国进入新时期后最早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大型项目之一,要以宝钢建设为例,总结经验,搞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典型。因此他谆谆嘱托:“宝钢搞好,上海同志要肩负起责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因为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应该做出榜样来”[4]。要求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建设好。承诺外界舆论,由他来做工作。

其次,强调宝钢建设必须与我国当时的国情、国力相适应。陈云强调,不能脱离我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单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依靠借外债。设备贷款能够使用多少,并不决定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国内有多少财政拨款用于“配套”。如果国内没有投资力量,而盲目扩大进口设备的规模,这非但不能推动我们的经济建设,反而增加困难。实现宝钢建设与我国国力相适应,宝钢要处理好与煤、电、运输、原材料等先行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宝钢的建设、发展与其他行业的发展保持合适的比例。陈云指出:“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5]为了使宝钢的建设与我国的国力相適应、与国内各行业的发展相适应,陈云提出,宝钢的建设要继续下去,但要拉长建设周期。将宝钢整项工程分一、二期,先上一期,推迟二期。根据陈云的建议,国务院于1981年8月初决定恢复宝钢建设。一期工程延长到1985年建成投产。一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为二期工程提供了资金。从而使宝钢项目建设真正走上了比较符合中国国力、比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稳定可行的道路。

第三,要求建设宝钢必须实现设备、技术引进与我国自主创新相统一。陈云指出,宝钢的建设既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要发挥我国自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宝钢的发展始终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他表示“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6],对外资和外国技术“一定要,而且还要充分利用”[7],并进一步指出,引进外资和新技术,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既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通过买技术、买设备,可以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弥补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但同时,陈云还指出,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既要反对只讲自力更生、否认外援、闭关锁国的倾向,又要克服只讲对外开放、忘记以自力更生为主、企图依靠借外债买一个现代化的错误思想。“精益求精、不断创新”[8]是1986年陈云对投产后的宝钢提出的新要求。宝钢人遵循陈云的教诲,跟踪开发世界最新技术,加速企业技术进步,使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到新世纪仍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强调宝钢建设要处理好“骨头”与“肉”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工业建设与文教、卫生、城市建设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宝钢的建设不仅仅是指工厂厂房的建设,还包括为工人提供服务的住房、商店、学校等生活设施的建设,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保护环境,一定不要使黄浦江水系受到污染。只有处理好“骨头”与“肉”的关系,才能推动宝钢建设的持续发展。宝钢的建成,使我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20年。同时,陈云关于宝钢建设要与我国国力相适应,要实现设备、技术引进与我国自主创新相统一的思想,关于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与民生关系的思想,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坚持以民为本,促进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陈云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不管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他都坚持走群众路线,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问需于民。他认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9]只有人民生活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政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他在党内较早提出了以人为本、量力而行、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理念。在对上海工作的指导中体现出前瞻性的科学发展导向。

陈云高度重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必须协调一致。1979年6月1日,他在上海调研时同上海市负责人谈到:人口问题是个爆炸性问题,现在解决不好,将来不可收拾。他还深入思考并系统地提出五条措施:一是大造舆论,造三五年的舆论;二是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三是加强避孕药物的研制、发放和相应的医疗工作;四是对独生子女实行优待政策;五是实行社会保险,解决“养儿防老”问题。[10]此后,他又指出:限制人口、计划生育问题,与国民经济计划一样重要,要列入国家长期计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1985年,他看了一份对上海、浙江的调研报告后指出:“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11]可见,陈云强调人口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群众满意,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陈云也高度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环境资源对于经济建设的规模具有很大的约束力,这二者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不要片面追求高速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顾及环境的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同时,环境恶化问题逐步凸现。陈云认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未雨绸缪,否则贻害子孙。坚决反对那种无视客观经济规律,对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的错误现象。1979年6月,他在给李先念、姚依林的信中提出经济建设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水资源问题;二是工业污染问题。要求节约水资源,对于工业污染真正做到防害于先。此后,陈云又不断强调,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早投资比后来补要省得多。1981年9月,陈云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也要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早投资比后来补要省得多。他举了苏州河污染的例子,说他当学徒时苏州河就是黑黑的水,现在虽说马上改变不容易,但要着手逐步解决。1982年以后,上海市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过多,下了10多场酸性雨,陈云将新华社题为《上海出现酸性雨污染环境》的内部材料批转给中央负责人,并批示道:“治理费要放在前面。否则后患无穷。”[12]此后,针对我国地区环境污染上升的趋势,陈云提出,这方面要舍得花钱。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在陈云多次大声疾呼下,在“八五”规划中,水资源问题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水利与能源、交通等并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

陈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他关于经济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上海和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四、致力从严治党,倡导“两个文明”一起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考验。陈云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陈云警示道:“‘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正在严重地腐蚀着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13]提出加强党风建设要“两手抓”的具体思路,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严肃党纪、政纪。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14]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决断力,在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观点,提出从严治党,除了对少数党员严肃党纪外,还必须着眼于对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对以权谋私的干部绳之以法,对触犯党纪国法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惩处。在陈云主导下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所指出的:“对于当时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肃党的纪律、促进党的团结,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特别是陈云提出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5]的论断,振聋发聩,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并赢得全党共鳴,影响至今。他通过对执政党党风问题的分析,呼吁“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16],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检查部门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等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财富和制度供给,促进了上海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抓紧建立健全党内法规的同时,陈云也开始探索加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他警觉地观察到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少数人利用我们党纠正“左”倾错误的机会,散布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毛泽东思想的言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煽动闹事、破坏社会治安的现象。他认为,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并破坏当前的大局,甚至可能使“文革”那种无政府主义恶性泛滥、造成社会动乱的局面再现。1979年3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通告,对集会游行、拦截火车、冲击机关、煽动闹事、张贴标语大字报、印制出售反动书刊画册等问题作出六条规定,重申对反革命分子和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坚决打击的方针。通告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发布后,少数人张贴反对的大标语,并策划闹事。公安部党组就此请示中央。3月12日,陈云在公安部报告上立场鲜明地批示:“人民有民主权利,但也必须守法,否则我们会一事无成。上海市委批准的六条没有错。”[17]3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的报告并在通知中明确:近来一些地方极少数人聚众闹事,破坏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冲击领导机关。这种现象如果不坚决制止,任其发展,势必动摇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使党的工作重点无法顺利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对极个别罪行严重、证据确凿的首恶分子,必须依照法律(包括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发布的法令条例)加以惩治。[18]陈云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惩治,两者结合、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思路,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对于当前的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陈云在晚年依然关注着上海的发展。退居二线后,也连年来上海,毫无保留地为上海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其智慧。他在接见上海市各界领导时,多次强调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并手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相赠。陈云始终关注着上海浦东的建设。1992年4月,他在上海听取市领导的工作汇报后说,我非常赞成开发浦东,开放浦东。上海有很好的基础,尤其有人才优势。上海今后的发展一定会很快。在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苦干巧干加快一年一个样三样大变样历史进程中,1994年春节期间,陈云对前来探望的市领导说,上海工作是做得好的,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使上海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宣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上海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共产党人的光荣和梦想,继承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遗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民心向背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衡量准绳,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谱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6.

[2][9][15][16]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280.248.273.

[3][4][8][17][18]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574.1575.1578.1518.1519.

[5]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G].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5.

[6][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01.78.

[10][11][12]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46.246.308.

[13][14]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01.294.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陈云改革开放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