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园林艺术
2018-08-21■张悦
■ 张 悦
比起建筑师在现实中用砖瓦的形式创造出的园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小说塑造的惟妙惟肖的大观园,可视作曹雪芹造园思想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他对造园艺术的一系列见解和追求。而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大胆突破与创新,给了身为建筑师的笔者莫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将这些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当代建筑设计师带来新的启示与灵感。
图1 大观园全景图,上海图书馆藏
用小说的形式塑造园林,可以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个人意愿,塑造出他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园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观园可看成是曹雪芹造园思想的表叙,集中体现了他对造园艺术一系列的见解和追求。
首先,《红楼梦》中园林清秀灵动的形态完全符合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理论。
且看宝玉和贾政一段关于园林的精彩对话。宝玉问:“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旁人答曰自然的就不是人工的,宝玉云:“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这段话道出了中国园林的一个主要特征—自然。漫步在《红楼梦》的园景中,移一步,换一景,呈现出如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般的清丽图景,不禁让人感叹作者的文笔之精妙与大观园景致的自然天成,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意趣生动地结合了起来。
其次,《红楼梦》中的景区和庭院建筑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与表情。
李纨的住处稻香村“泥墙维护,稻茎掩覆”“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不正是居于荣华富贵之家“竹籬茅舍自甘心”的李纨的性格的最好写照吗?宝钗居住的蘅芜院是天上神仙洞府的象征,是“山中高士”修真养性的地方,把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黛玉之居处潇湘馆,院内曲折尽致的游廊,羊肠般的小径,盘旋竹下的小溪,只有尺来宽,其精致小巧想想便可知,这也是她性格的充分表现。斯人斯院,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惟妙惟肖。
园林建筑的人物性格化可以强化庭院与庭院、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差别;这无疑是模式中求变化的绝妙方法。大观园便极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再次,大观园的造园形式敢于突破传统造园理论,进行大胆创新。
曹雪芹反传统之道而行之,让“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大胆堆“无脉之山”,凿无源之水。纵“峭然孤出”,亦在所不惜。大观园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在城市内或平原地区建造大型园林的一次大胆尝试。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谓‘巧而得体’者也。”对四面围墙高耸的大观园来说,这种含义的“借景”竟毫无用武之地。这也是曹雪芹突破传统,在“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寺之桥”的条件下,塑造稻香村的原因之一。
携一缕清风,淡淡的;
品一口香茗,清清的。
让我们在洒满阳光的午后,惬意地躺在藤椅中,品着香茗,捧着《红楼梦》,去巡游那优雅清丽,曲折缦回的大观园吧。
图2 李纨居所稻香村,孙温 绘(清代)
图3 宝钗居所蘅芜院,孙温 绘(清代)
图4 大观园空间景致,孙温 绘(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