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自然水域一例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解剖及病理分析

2018-08-21陈燃张西斌黄立新蒋文华糜励李进华

野生动物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豚饵料水域

陈燃张西斌黄立新蒋文华糜励李进华

(1.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铜陵,244161;2.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芜湖,244100)

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一种无背鳍的小型鲸类动物,属于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鼠海豚科(Phocoenidae)、江豚属。长江江豚是鼠海豚科中唯一淡水亚种[1],近期科学家通过大样本全基因组测序,将长江和中国沿海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长江江豚与海洋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证明了长江江豚不再是窄脊江豚的亚种,而是一个独立物种[2]。长江江豚主要栖息在长江中下游长约1700 km的江段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中,有时在与这两个湖泊相通的湘江、赣江中也有发现[3-4]。1991年的考察结果,估计当时的种群数量为2700头[5],张先锋和王克雄根据漩涡模型推测长江江豚灭绝时间估计约为24~97 a[6]。2012年调查结果认为整个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和洞庭湖)其种群数量不足1000头,并且种群数量每年以13.73%的速度在下降[7]。

随着长江江豚固有栖息地长江生态环境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迹象,加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对其进行迁地保护是一种有效的途径[8-9]。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开始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迁地保护水域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图1),位于N30°48′51″,E117°43′38″,其环境状况见糜励等的报道[10]。研究期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0头(包括本报道中的一头死亡江豚),2013年7月8日该水域发现一头死亡个体,死亡后尸体立即放入冰箱中冰冻保存。2013年8月8日我们对该豚尸体进行外部形态参数测量和病理解剖,外部形态参数测量和解剖方法主要参照一些学者对鲸豚类解剖和形态描述的方法[11-14],解剖后对其皮脂制作标本,骨骼等进行深埋处理。本文报道了这头长江江豚的外部形态参数和病理解剖结果,并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管理和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提供科学建议和有效应对方法。

图1 研究地点位置示意图Fig.1 The location and the sketch map of the observation site

1 外部检查和病理解剖

1.1 外部检查及测量

死亡江豚(图2)为雌性成年江豚,左胸鳍有缺口,眼角有疤痕,经测量该豚体重37.0 kg,体长156.0 cm,颈围72.0 cm,腋下围77.0 cm,肛围43.0 cm,最大围84.0 cm。

图2 2013年7月28日死亡的个体Fig.2 Dolphin died on 28th July 2013

1.2 皮下脂肪及脂肪检查

该豚身体很瘦弱,皮肤表面有多条纵向裂纹,可能由烈日暴晒导致,没有其他明显外伤。脂肪颜色发黄;体侧中部脂肪厚度为1.8 cm,腹中部脂肪厚度为1.6 cm,颈中部脂肪厚度为2.0 cm,和颈部体脂厚度仅为16~20 mm(图3);左侧胸腹部皮下脂肪有大片淤血。

图3 死亡个体的脂肪层Fig.3 Fat layer of the dead individual

1.3 内脏器官检查

1.3.1 消化系统

食道、前胃、主胃、幽门胃、肝脏均正常;整个肠道淤血明显(图4),未发现明显病变和寄生虫,未发现肠系膜上有淋巴结肿大,前胃存在出血迹象,胃中无食物及其他杂物(图5),也没有溃疡,食管后段和前胃内有咖啡色冰冻液体,十二指肠内有少量胆汁,直肠内有少量粪便。

图4 死亡个体的肠道有淤血Fig.4 There was lots extravasate blood in the intestines of dead individual

图5 死亡个体的胃无杂物但有出血迹象Fig.5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dead individual’s stomach but bloodstain

1.3.2 呼吸和循环系统

气管和肺外观无异常,内部无积水;心脏大小正常,心肌中度扩大柔软,心室内有少量淤血。

1.3.3 生殖系统及内分泌腺

左侧卵巢有多个白体并有一明显的妊娠黄体(直径大约1.5 cm)(图6),表明该豚曾多次生产;左、右子宫角松散,无胎儿;乳腺较小,按压无乳汁流出。左右两侧肾上腺(图7)明显肿大,乳腺颜色深红。

图6 死亡个体的左侧卵巢有一明显妊娠黄体Fig.6 There was a obvious 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 in the left ovary

图7 死亡个体的肾上腺明显肿大Fig.7 The dead individual’s adrenal was obvious swelling

2 死亡原因分析

结合死亡江豚的体长和牙齿磨损程度(图8)及卵巢上分布有多个白体等情况,可以判断该豚为老年个体,估计年龄在18岁以上。该豚左、右子宫松散扩大,子宫壁薄,尚未复旧,并且左侧卵巢有一明显的妊娠黄体,根据黄体大小推测该豚近期发生过早产或流产(估计流产发生在5~7月间)。由于这头豚身体非常瘦弱,体重仅为37 kg(夏季正常情况下该豚体重应该在45.0 kg左右,而2010年5月30日体检时该豚的体重也仅为38.5 kg),体脂薄,体型消瘦,说明其患有慢性营养不良疾病。

极端高温能导致动物热应激反应,热应激(heat stress)指动物对生理不利的热环境产生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15]。热应激下,动物肾上腺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这是动物机体应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防御型反应[16],因此肾上腺的病变可以作为动物应激的指征。该豚死亡期间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我们对该豚死亡期间水温每天进行3次监测(10:00;14:00;18:00),结果表明该水域1.5 m水温最高达到33.5℃左右,0.5 m水温最高达到35℃,最低水温也有28℃,人工饲养淡水豚类最适水温为15~25℃[17],因此这段时期该水域当时温度明显高于淡水豚类生存最适宜温度。该豚组织解剖发现其肾上腺明显肿大,因此可以肯定该豚机体对高温产生过热应激反应,前期对该水域长江江豚食性和摄食行为研究也表明当表层水水温超过30℃时,江豚的日食量、摄食速度和体重会明显下降[18],结合其他组织解剖资料,可以判断该豚的死亡原因为慢性营养不良以及近期异常高温引发热射病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

图8 死亡个体的牙齿Fig.8 The teeth of the dead individual

3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科学饲养建议

长江江豚终生生活在水中,水体环境的优劣关乎豚类生存和健康程度,因此对该水域内水环境的监测和有效干预是豚类迁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解剖表明该豚的死亡与水体的水温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对半自然水域内长江江豚的饲养和管理提供了一个经验教训。因此,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江豚饲养的基本水质要求,应该在该水域建立一套半水体交换有效机制,目前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水泵从长江注入活水入该水域中,并排掉该水域中的前期水体,第一达到了有效降低水体温度,其次可以通过外界活水有效改善夹江中的水质。

其次要保证饲养江豚的营养需求,江豚食性单一,主要以鱼类为食物,保护区每天给江豚投喂饵料鱼和每年冬季在该水域内投放鱼苗的方式满足该水域内江豚的营养需求[19-20],前期研究表明该水域中长江江豚只有1/3能量来自于动物本身在水域内捕获获得,而其他营养全部依靠人工投喂[18]。目前江豚的投喂方式主要采用单人投喂饵料鱼,这样容易造成群体内江豚摄食不均,而引起半自然水域内的江豚营养状况不一,因此可以采用多人投喂,并根据江豚个体大小,供给每头豚适量的饵料鱼,这样不仅可防止饥饱不均,而且还便于观察每头豚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及体征变化。另外,在满足长江江豚基本营养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首先要保证饵料鱼质量;在饵料鱼体内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极端高温气候情况下,要及时在饵料鱼中添加防暑降温药如十滴水胶丸、藿香正气丸和人丹等,维生素C有缓解动物热应激反应的功能[21],因此在高温天气中要适当给动物个体补充维生素C。动物高温环境体内水分容易散失,还可以适当补充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体液平衡。

致谢:长江江豚解剖实验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研究组郑劲松博士、梅志刚博士和赵庆中高级工程师三位老师完成,并提供组织学和病理学鉴定,饲养员张八斤同志在实验后勤上做了许多辅助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江豚饵料水域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香饵
香饵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江豚“归来”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