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狮肝内胆管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2018-08-21邱波刘青仉伟英永王凤乾张海静胡建廷
邱波刘青仉伟英永王凤乾张海静胡建廷
(1.山东省药学科学院,济南,250101;2.济南动物园管理处,济南,250031)
肝内胆管癌(ICC)属于肝癌的范畴,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也称胆管细胞癌或外周型胆管癌,预后较差。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HCC)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5%[1]。与肝外胆管癌不同,肝内胆管癌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2]。目前人们已经建立了多种实验动物模型来研究肝内胆管癌并积累了相关的病例资料[3-9],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肝内胆管癌的病例较为罕见,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本研究将对来自济南某动物园的一例自发性非洲狮(Pantheraleo)肝内胆管癌为研究对象,通过肉眼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该病例进行初步的病理形态学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个体资料
非洲狮,雌性,8岁,性情机警,易暴躁,曾繁殖1胎,未成活。
1.2 既往病史
该狮于2017年4月28 ~30日出现一过性食欲下降、呕吐,精神状态差等症状,口服消炎健胃药物后康复。2017年6月8日该狮出现呕吐、不食等症状,根据情况先后调整饲料配比,吹管注射药物治疗3 d,同时配合口服助消化药物,效果明显,精神食欲好转,恢复正常。
1.3 此次发病及治疗
2017年7月以来,该狮外放时经常趴卧于内舍与外活动场之间的假山洞口,活动减少,并出现不食,呕吐等症状。粪便含有草团及毛发,取粪便化验可见有少量炎性细胞,未见寄生虫。经培养并作药敏试验发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吹注抗菌药物头孢曲松钠和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胃复安、维生素B1。同时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口服补液盐和香油;投喂活食时只见咬死并不食。经过上述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决定串笼至压缩笼内采血化验、腹部B超检查,输液治疗。血常规、血生化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心脏、肝脏、肾脏、胰脏功能异常。B超检查显示肝脏、胃底、膀胱有占位病变,腹腔肠腔有大量液性暗区。
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1)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乳酸林格氏液、葡萄糖酸钙、氯化钾、小苏打;(2)补充能量:氨基酸3AA,20%白蛋白、辅酶A、ATP、维生素B6、维生素C;(3)抗菌消炎:5%葡萄糖氯化钠、头孢曲松钠、地塞米松;(4)抑酸解痉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5)强心保肝护肾: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连续治疗5 d后状态有所好转,为避免造成更大应激,转出治疗笼放置于过廊增加活动空间,同时继续口服药物。该狮在治疗期间未见主动采食,每天人工投喂塞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数次进行血液、尿液、粪便的化验,结果显示肝脏、肾脏功能进一步下降,终因病情严重于2017年8月5日死亡。
2 方法
通过肉眼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该病例进行初步的病理形态学探讨。死亡的非洲狮立即进行大体解剖并记录肉眼观察异常的组织脏器改变。所取组织均保存于甲醛溶液中并进行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3~5μm)、HE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3 结果
3.1 肉眼形态学
3.1.1 外观检查
形体消瘦,体毛脱落。体重98 kg,体长139 cm,头纵径33 cm,横径28 cm,前肢长95 cm,后肢长118 cm,尾长91 cm。口腔黏膜及皮下脂肪及结缔组织黄染(图1A)。
图1 非洲狮肉眼形态学观察Fig.1 The gross morphology of African lion
3.1.2 剖检检查
消化系统:肝脏土黄色,表面及实质布满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小者如黄豆大小,大者呈菜花状,质地较硬,占据整个肝叶(图1 E、F 箭头所示),部分肝叶与附近组织(膈肌、肠管及肠系膜)黏连,腹腔内含淡黄色,浑浊的腹水(图1 C 箭头所示)。膈肌浆膜面布满煎鸡蛋样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质地较硬(图1 B 箭头所示);脾脏肿大,瘀血呈深褐色,表面及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图1 G 箭头所示),脾脏前端坏死,白色结节已于实质融合(图1 H 三角形所示);胃体底部靠近幽门浆膜肌层有数个大小不一肿瘤(图1 D 箭头所示),胃内空虚,黏膜大部分变黑,坏死,幽门及十二指肠内有少许散在毛团;胰脏与十二指肠被肿瘤包裹融合为一体(图1 D);肠系膜及结肠、直肠肠管浆膜肌层布满大小不一肿瘤结节(图1 I 箭头所示),结肠、直肠内有少许宿便。
泌尿系统:肾脏被膜不易剥离,右肾切开后有积水约20 mL,左肾皮髓质界限模糊不清。
呼吸系统:气管内有泡沫状液体,肺脏质地柔软,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切面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
心血管系统:心肌柔软,内外膜光滑,心耳充血。
3.2 组织病理学
图2 A:肝脏:肉眼为白色结节的镜下表现,呈圆灶性分布(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20×)。
图2 B:肝脏:结节内腺体样结构呈乳头状(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100×)。
图2 C:肝脏:腺体样结构放大,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且具有病理性核分裂相(箭头所示)并挤压周围的肝组织(三角形所示)。(HE,标尺=100 μm,200×)。
图2 D:肝脏:肉眼为白色结节的另一镜下表现,呈圆灶性分布(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20×)。
图2 E:肝脏:腺体样结构内黄色似胆汁样物质(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100×)。
图2 F:肝脏:腺体样结构内脱落的上皮细胞(圈线所示)。(HE,标尺=100 μm,200×)。
图2 G:脾脏:瘀血(五角星所示),转移的腺体样结构(箭头所示),还可见组织坏死(三角形所示)。(HE,标尺=100 μm,20×)。
图2 H:脾脏:转移的腺体样结构(三角形所示),组织坏死(箭头所示)。图2G的放大。(HE,标尺=100 μm,100×)。
图2 I:脾脏:转移的腺体样结构,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200×)。
图2 J:脾脏: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且具有病理性核分裂相(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0×)。图2 I的放大。
图2 K:脾脏:转移的肉眼为白色结节的镜下表现,呈圆灶性分布(三角形所示)。(HE,标尺=100 μm,40×)。
图2 L:脾脏:白色结节的放大倍数可见腺体样结构(箭头所示)。(HE,标尺=100μm,100×)。
图2 M:脾脏: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且具有病理性核分裂相(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0×)。图2 L的放大。
图2 非洲狮组织病理学观察Fig.2 The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African lion
图2 N:膈肌:转移的肉眼为煎鸡蛋样白色结节内的腺体样结构(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
图2 O:膈肌: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0×)。图2 N的放大。
图2 P:胃浆膜肌层:浆膜肌层内的腺体样结构(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
图2 Q:胃浆膜肌层:腺体样结构上皮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400×)。图2 P的放大。
图2 R:肺脏:间质内可见含有色素沉着的异物组织(箭头所示)。(HE,标尺=100 μm,200×)
4 讨论
肝内胆管癌是指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与肝外胆管癌不同,ICC早期缺乏黄疸等特异性症状,且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故ICC早期诊断困难[10]。虽然,目前肝内胆管癌模型主要集中于诱发模型和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但是这种由多类化学药物诱发的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人胆管癌的自然发病过程,诱发时间周期较长,而且同时诱发了肝脏、胃、胰腺、胸腺、甲状旁腺和血液系统等其他类型的肿瘤。异位移植模型中胆管癌的生长环境又与人肝内胆管癌的生长环境迥然不同,必然会对模型中胆管癌的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缺乏一个理想的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给研究肝内胆管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本研究中非洲狮的自发性病例更好地模拟人肝内胆管癌的自然发病过程及生长环境,为研究人类肝内胆管癌带来一定的背景资料。
实验动物的胆管肿瘤往往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就可发现。它们一般表现为多个硬度不一的白色结节。胆管肿瘤独特的光泽和通常情况下的坚硬程度使其在大体观察时很容易与其他原发性肝脏肿瘤区分[11]。结合本病例的肉眼形态学观察,该患病动物肝脏表面及实质布满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小者如黄豆大小,大者呈菜花状,质地较硬;因此可初步与其他原发性肝脏肿瘤相区分。另外,经组织病理学观察,肝组织结节内可见适量的胶原结缔组织基质包绕着腺体样结构的肿瘤细胞,该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且具有病理性核分裂相,其形状和大小都不规则,呈砥柱状外观。腺体样结构内可见脱落的肿瘤细胞及染为黄染的物质,只有极少的甚至没有黏液。综合分析,可初步诊断该病例为胆管肿瘤中的肝内胆管癌,肿瘤细胞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又因肉眼观察该患病动物胆囊充盈,口腔黏膜及皮下脂肪及结缔组织黄染,推测可能因胆管上皮肿瘤细胞增生引起胆汁淤积所致。但是,欲将一个原发性胆管肿瘤与从其他部位转移来的上皮性肿瘤区分开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从其他部位转移来的上皮性肿瘤,我们对其他脏器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膈肌、脾脏、胃、肠系膜组织内呈弥漫性分布的呈腺体样的结构的肿瘤组织,该腺体样结构与肝组织的腺体样结构一样,进一步证实了该肿瘤细胞来源于肝内的胆管上皮。因此,可初步确诊该病例为原发性的肝内胆管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