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个案研究
2018-08-20吴琼
吴琼
摘 要:针对当前个别家庭对儿女的厌学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厌学心理;辅导
一、前言
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小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近来增加最显著的就是害怕上学,不肯到学校去。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呆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孩子厌学可能与学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弄清学校里有什么困扰孩子的问题。
通过对钟祥市冷水镇银钱村一个农民家庭对独女实施的教育过程、该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探讨当今社会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对当前厌学家庭,提供参考的操作经验。
本文在完成的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1)调查。
(2)谈话。
二、研究对象
吴静月,独生女,汉族,2005年出生。3岁,入冷水镇红太阳幼儿园,7岁到铜钱小学上一年级,现为铜钱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她是一个学习刻苦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同学的眼中聪明好动同学,在父母的眼中,她是一个瘦弱任性的孩子,在家父母任着孩子的性子,尽量满足她的要求。
三、研究对象品德发展状况描述
三岁左右,就自己玩耍,有很强的独立性,吃香蕉时会将剥下的香蕉皮放入垃圾桶内。6岁的时候,性格非常内向、爱撒谎。上小学四年级时由于自己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出现身体的不适不是肚子痛就是头疼,在教室里出现烦躁、精神不振等症状。
四、分析与讨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认知,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现实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认知,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学校应该积极创造和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使学生在两种环境的鲜明对比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正确的认知替代错误的认知,以正确的情绪和行为替代错误的情绪和行为,逐步改变坏脾气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娇生惯养和溺爱孩子,孩子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轻言放弃。失去了一次次的锻炼机会,也养成了逃避或家长代劳的依赖感。
1.孩子厌学,家长能做什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她的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2.学生自身解决厌学问题。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不要“积压成堆”,随时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再次,当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产生对班级、对集体的厌恶和排斥,除此之外,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3.老师帮助学生走出厌学情绪。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
五、教育启示
小学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厌学”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克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做如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实现角色转换。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
2.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厌学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厌学的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同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将其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
总之,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地其厌学心理,让其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郑希付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靖云主编.中小学生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