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笔下的女性形象
2018-08-20王芸婷
王芸婷
摘 要:传统诗词在描写女性时,或写华丽的服饰,或写下身体的魅力,或写离别之哀伤,或写相思之乐,然而“类不出乎绮怨”。苏轼写女人,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容貌美、才艺美、品行美,多表达了对她们的尊敬和同情,是最真挚的感情。而辛弃疾通过塑造美、心理变化和创作动机,将他的经验运用到词中去,以“香草美人”比喻和追随闺房中深情的女人。笔者就苏轼与辛弃疾词中的不同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这些人物所表达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女性形象;比较
一、苏辛笔下不同的女性类型
(一)才貌出众的歌妓形象
苏轼对待文字的态度很严肃。即使与他人或小妾歌女舞妓也写得清新淡雅。“虽写歌儿舞女,并不作绮罗香泽之态。”苏轼笔下的艺妓形象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体貌之美。“轻盈红脸小腰身。”(《南歌子》)苏轼描绘了女子的脸和舞姿:红着脸,细腰,体态轻盈。一个美丽的舞者,展现在我们面前。
辛弃疾的《鹧鸪天与人有》中写浪子与歌姬的短暂爱情故事,那种“人似云影不留”,让我们看到了悲惨的命运后,作者表达了对她的不幸的同情。稼轩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创作主体性的转变,对美的叙事与怨恨的形象,似是臣妾对国王,对国家政治的寄托和政治愿望的人。
其二,装扮之盛。苏轼最爱写歌姬舞女的服装,“绪给双蟠髻,云歌小堰巾。”写出两个舞女装束的别致。通过对打扮得流光溢彩的描述,展现出一个艳美的妓女形象。
“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不跟随潮流,去追求繁华和幸福,只适从寂寞的高洁。在这一点上,所有的灯都黯然失色的美丽,她只遗世独立,如明亮的星星照亮整个世界。稼轩的词总是寄托身世情怀,言慨幽深,意在言外。
其三,技艺之精。苏轼擅写精湛的艺伎。如“妙舞骗趾,掌上身轻意态妍”,《减字木兰花》描写了轻飘的舞姿和高超的舞技。苏轼笔下女子或唱歌,或舞蹈,精通工艺。
辛弃疾的“一自酒情诗兴懒,舞裙歌扇阑珊。”是《临江仙》中的一句描写侍女舞姿的诗句,也是稼轩铁血柔情的表现。
其四,情感之浓。在诗人笔下,艺伎有真挚的情感。“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蝶恋花》),在艺妓的心,爱情比黄金更重要,离别的忧伤,与朋友的感情和对亲人的爱,都是她们最真挚的感情。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是辛弃疾为逝去的侍女阿卿而作,看看她的画像,独自坐着,回忆起过去和阿卿之间的美好时光,眼里充满了泪水。如果说稼轩对阿卿是这份的不舍与眷恋,不难看出这位侍女也曾把词人作为自己一生的全部。
(二)淳朴可爱的农女形象
苏辛二人都曾经罢官贬谪,在闲居期间,退居山林,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而山中农妇她们大多淳朴可爱,与尘世中的思妇怨女不同,这些平民妇女的形象,是诗人摆脱官场混乱,获得心灵平静的一道风景。
苏轼擅长描绘出一个个少女的形象,如《蝶恋花》中描述了一个消极的情绪和大胆的交织矛盾的天真的女孩形象。如《阮朗桂初夏》所写的“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同样的,稼轩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写到:“一川淡月疏里,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词人把眼前所见景物人事写为词,月明风清的晚上,一位身材苗条的美女正在浣洗衣服,她的美丽让路人驻足,洗完后,女子微笑着离开,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她的美貌不限于“画”的外表,也体现了普通农妇的勤劳。
二、女性形象的巨大转变
二位词人笔下的女性面貌与先前的词人创作在情歌情感上有很大的改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词风词境的转变。笼罩在“词为艳科”的晚唐五代中,雅词是晚唐的主流。在柳永的时代发展,描写内容从贵族文人的生活方式到大众阶层的生活和情感。词的风格由华丽变为质朴和通俗,所以市井中的女人自然地被包括在写作的对象中。等到苏轼辛弃疾时,变得更开放、更多样化,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以写入词中,词不再只是温和的情感,而是词人用文学和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状态。
第二,与个人经历有关。大多诗人词人身边的女性是歌姬舞女,她们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而个人感情也多是愁思与闺怨。但苏辛二人经历风风雨雨,深知人情世故,所以对女性了解丰富,他们对女性是保持一种精神上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对妇女个人情感的评价和全社会对妇女观的转变。妇女在晚唐五代的地位仍明显屈服于“第二性”的男人,整个社会还没有跳出这种认识障碍,所以作品中女性的角色非常薄弱。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开放,市民意识加强,社会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到了宋代,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女性的认识正逐渐成为与男性平等的一种角色,这导致了这些诗歌表达了对女性的由衷钦佩和赞赏。
三、结语
苏轼与辛弃疾时代是不同的,但他们的风格却有所传承,无论是豪放抑或是婉约,他们都有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但是,毕竟,他们的时代和政治特点是不同的。他们的作品也显示出不同的性格。这两个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作品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样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文人对女性角色的关注也从未停止过。后来,文人在书写女性人物的时候,也都带有承载时代的印记。无论如何,女性人物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文学从来没有离开过女性。
参考文献
[1]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2]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79.
[3]吳熊和.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王国平.辛弃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