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创新及实践
2018-08-20陈颖
陈颖
2015年7月—12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项目团队以海淀区新任化学教师及部分区级骨干教师作为培训对象,依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以下简称《指导标准》)中的指标体系及培训课程专题,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师培训试验,规划和实施了以“促进初中化学教师课程整体理解”为主题的培训课程。
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问卷测查、课堂表现记录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确定教师培训课标中各项指标内涵的准确性,对应的能力水平划分的科学性,验证培训模块及内容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培训试验,探索基于标准及能力水平测试结果的分层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师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新方式。通过对区域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培训课标实施后的区域培训者团队。
一、培训方案简介
1.培训目标及内容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立从学科、课程、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教学的系统框架,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研究、实践及改进,掌握教学设计、实施、反思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策略及方法。促进教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整体理解,系统提升其学科教学能力。本次培训选择教师培训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主题,规划该主题下八个模块的培训课程内容。
2.培训方式及流程
本次培训采用混合式研修的方式进行,即网络研修与集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在线微视频开展线上的分散研修,利用专题研讨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整个培训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含一个时间段的线上研修和一次线下的集中研讨。(见图1)
二、培训实施过程
培训实施包括学情诊断、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效果反馈四个核心环节。各环节中,教师培训课标均发挥了指导和参照作用。以学情诊断为例,项目团队参照教师培训课标设计前测问卷,以确定培训学员的起点水平,并决定是否采用分班或合班的培训模式,同时还为确定培训内容重点提供依据。
问卷由自评题、简答题和教学设计题构成,自评题将各三级指标转换为选择题,每个三级指标有4个选项,对应于4个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所处水平。简答题依据三级指标开发,每个简答题对应2~3个三级指标。例如,请简述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 ”主题的内容要点及其对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的价值,同时说明该主题与其他主题的关系,可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题目“涵盖学科整体理解和认识”中的“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学生价值”三个指标。教学设计题要求学员提交1课时具体内容(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设计。简答题和教学设计题由培训教师根据学员答案进行水平评定,模块主讲人根据统计结果设计分层培训活动并进行效果评估。
培训实施历时两个半月,按照前测的统计结果,兼顾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将参训教师分为3个班,每班10~15人。集中研修时,根据培训模块的内容特点及学员的前测结果确定分班还是合班研修,并对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研修活动。(见表1)
三、培训效果反馈
1.基于三级指标体系的精准调研和能力诊断,有效引导学员开展自我评价
培训课标中的三级指标及能力诊断水平采用了教师可能的教学活动或行为表現来呈现,而不是仅仅使用比较抽象概括的“零散”“系统”等词汇来形容相应的界定。模块培训过程中,教师让学员结合能力诊断水平自述培训前和培训后的水平变化,教师在自述过程中进一步梳理概括了培训要点,并自觉意识到相关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深化,这将有助于教师在后期教学实践中,自主利用培训课标作为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工具,结合培训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改进。此外,从教师简答题及分阶段作业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到培训课标对教师教学改进的工具性支持。
2.基于学员前测的分层组班和培训内容设计,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此次培训在内容选取上,利用学员前测及阶段性作业的分析,梳理概括主要问题,在培训中针对问题确定培训重点,确定核心、关键及培训内容,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分班培训时,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的研修任务,适应不同教师的水平发展特点。例如,在评价模块培训中,研修1班的活动为基于具体案例的评价分析;研修2班的活动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研修3班的活动为自主设计一份评价规划。
3.混合式研修模式及体验式研修活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此次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其中,线上培训的内容相对于集中培训而言更加完整、全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观看。微视频的方式适应了教师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要求。线下集中培训以参与体验式活动为主,主讲者进行培训任务的系统设计,通过驱动性任务,探查学员的原有认识,使学员能够较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现状,然后利用差异性事件和相关理论促进学员转变。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对特定能力水平的学员设计特定的研修任务。
教师培训课标中系统、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教师培训在学情诊断、内容规划、课程实施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和良好的工具支持,同时,也给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在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之下,基于标准开发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课程,满足教师共性和个性需求,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需要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持续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