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018-08-20王惟晋

社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质性研究

王惟晋

摘 要:研究者需要用质性方法诠释国际关系中的规范、身份、价值等观念要素。然而,现阶段中国国际关系质性研究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方法,此方法不要求研究者系统地对语篇进行诠释,无法深入解读观念要素。若要做合理、可靠的诠释,研究者应阅读大量文本资料,充分理解并归纳语篇内的思想观念。但文本资料通常庞杂无序,研究者凭直觉难以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诠释容易出现偏差。质性编码可协助国际关系研究者系统、严谨地诠释语篇中的意义,呈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形成概念甚至理论,进而解答与规范、身份、价值等观念要素相关的研究问题。即便如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者仍要小心使用此分析技巧,若操作不当,质性编码可让研究变得事倍功半。

关键词:质性编码;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论;质性研究;后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6-0027-12

引 言

在国际关系领域,行为体通过报告、声明、条约等文书材料表达身份认同、规范和价值观,这些思维观念要素并非可被直接观察的客体,难以被量化方法衡量。对此,国际关系研究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用语言诠释(Interpret)文书材料中隐晦的、深层的内容,从而解答与思维观念有关的研究问题,换言之,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内在意义进行诠释①,继而离不开质性研究方法②。

现阶段,国内国际关系学界许多关于质性研究方法的论述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色彩③,实证主义者假定其研究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存在,强调采用假设、演绎和检验的手法,以尽量排除个人主观判断和理解的方式判断,用客观标准衡量其研究对象,进而发现社会现象和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律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基于这种科学范式,更多的中国学者使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具体的例子,参见沈晓晨、杨恕《试析“反恐怖主义激进化”的三个关键维度——基于英国“预防战略的案例分析”》,《欧洲研究》2014年第3期;曾向红、霍杰《西方国家对“保护的责任”的选择性适用:影响因素与案例分析》,《欧洲研究》2014年第5期。,强调要从对比的案例事件中找到因果关系解释问题,或从选择的案例事件中验证前人的假设,推崇用演绎推导的逻辑解决问题刘丰:《定性比较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王丽萍:《比较政治研究中的案例、方法与策略》,《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高奇琦:《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经典争论与前沿进展》,《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归纳操作和涉及诠释的质性研究方法没有被重视。

案例研究是基于小样本操作的方法,无可避免存在局限,即由于研究者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标准,容易选择迎合自身偏见的案例进行对比,出现选择性偏差王丽萍:《比较政治研究中的案例、方法与策略》,《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而大样本研究在大数定理的影响下,可以让偏差变得不显著。一些中国国际关系质性研究者尝试弥补小样本研究局限性的手段是引入数学分析技巧,使用布尔代数和模糊集合的概念,给案例可能出现的情况赋值,使案例的操作性更强,分析过程更透明高奇琦:《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然而国际关系中关于价值、规范、身份等内容难以被量化,案例的背景信息也无法被数字语言描述,因此,赋值的过程可能会扭曲和简化数据。另一方面,基于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找到因果关系或验证假说,其操作并不涉及对文本内容的诠释,因此案例分析方法并不能帮助研究者深入感知和解读蕴含在国际关系语言或其它符号内部的价值、身份、规范等观念元素。对此,刘永涛和郑华皆呼吁学者从语篇入手研究国际关系问题,关注语言表达的变化和关系,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度解读文本内容,分析蕴含在语言中的权力关系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4期;刘永涛:《理解含义:理论、话语和国际关系》,《外交评论》2007年第2期;刘永涛:《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7期。。

事实上,诸多学者认为质性研究方法应基于归纳总结和主观诠释得出结论Steven Taylor, Robert Bogdan and Marjorie DeVault,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book and Resource,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5, pp. 7-11;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与诠释学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以类似手段操作的方法有质性内容分析、民族志(Ethnograph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等。这些方法通常要求研究者在归纳最终结论前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须实现“经验饱和”(Experience Saturation),即研究者在增加样本量的情况下已经无法获得新的认识Meryl Brod, Laura Tesler and Torsten Christense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ntent Validity: Developing Best Practices Based on Science and Experience”,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Vol. 18, No. 9, 2009, p. 1268.。实现“经验饱和”需要质性研究者在具体的社会情景或互动中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Anselm L. Strauss,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17.。然而,研究者在收集大量资料后会遇到分析操作上的难题。即便研究者能耐再大,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力再敏锐,在解读社会事件或行为时,单凭直觉仍无法准确判断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Matthew Miles and Michael Huberma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 Sage, 1994, p. 55.。此外,诚如阎学通所述,基于归纳操作的方法同样是科学方法阎学通:《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几点看法》,《国际观察》1998年第4期。,涉及诠释的方法也要求研究者必须保持分析操作过程公开透明,检验结果,控制误差,确保归纳的结论足够可靠Steven Taylor, Robert Bogdan and Marjorie DeVault,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book and Resource,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5, pp. 200-203.。若歸纳、诠释的过程随意,缺乏严谨的路径和步骤,容易造成难以创新,导致一些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屡屡出现,对学科发展不利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与诠释学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换言之,缺乏系统、可操作的归纳和诠释技巧会限制质性研究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推广,这些质性研究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缺失,会让诸如身份认同、价值、规范等存在于精神层面的重要元素无法得到充分研究。

基于此,为了让身份、价值、规范等基于思维观念建构的元素不再成为国际关系研究者规避的对象,使更多归纳逻辑操作的质性研究方法能够被更多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者认同和使用,为质性研究提供严谨的、系统的诠释流程,提升其科学性,进而推动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可协助研究者系统、严谨地归纳和诠释国际关系思维观念的分析技巧——质性编码,下文首先简要介绍其定义、功能与现状。

一、质性编码技巧的定义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现状与功能

(一)质性编码的定义和性质

具体而言,质性编码(Qualitative Coding)指的是这样的分析技巧:即研究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原始材料内容分割、归纳成多个简短的文本单位后,将其置于意义精炼且单一的标签内(这种标签便是编码)Tehmina Basit, “Manual or Electronic? The Role of Coding i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5, No. 2, 2003, p. 144.,而后研究者分类并整理标签,通过深入比较标签内容,挖掘和呈现语篇中蕴含的现象或行为模式(Pattern),再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信息对已被整理有序的标签进行更抽象的概括和诠释,并将概括和诠释的内容置于内容更具洞察力的标签内,最后研究者根据不同标签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建立概念乃至理论解答问题。简而言之,质性编码分析是研究者在分割、总结、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历史文化场景诠释材料,进而形成概念或理论的过程夏传玲:《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质性编码的分析逻辑主要是归纳的、自反的(Reflexive)。研究者最初根据少量样本得出初始结论,而后不断根据新的认识迭代原有结论,直至新的认识不再出现才确定最终结论。质性编码的分析材料多为话语,强调其背后特定历史文化环境的作用,关注话语在其中的意义。质性编码的分析过程是灵活的,不涉及标准化的模型。质性编码的分析目的是通过语篇理解和诠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价值、身份、规范等观念,描绘无法直观感受的社会画面,进而解释复杂的、因果难断的现象和行为。简而言之,质性编码是后实证主义的分析技巧,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距离更近由于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不提倡诠释,所以此处并不包含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范式,参见李少军《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途径与范式》,《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

(二)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质性编码分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子领域。

首先,国际组织研究是质性编码分析数量最多的国际关系子领域。当中,既有学者使用此技巧分析国家参与国际组织过程中的行为逻辑,比如本杰明·希拉(Benjamin Zyla)用质性编码技巧分析加拿大如何将其“外部责任”(External Responsibility)规范落实至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行动中Benjamin Zyla, “Explaining Canadas Practices of Burdenshar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 (ISAF) through Its Norm of ‘Extern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68, No. 2, 2013, pp. 289-304.;也有学者用质性编码探讨国际组织如何参与国家建设,比如伊莎贝拉·利索-吉尔(Isabelle RissoGill)与其研究团队用质性编码技巧探索国际卫生机构参与缅甸卫生系统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Isabelle RissoGill, et al., “Health System Strengthening in Myanmar during Political Reforms: Perspectives from International Agencies”,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Vol. 29, No. 4, 2013, pp. 466-474.;也有集中关注国际组织的行为动机,比如查理·卡彭特(Charli Carpenter)用质性编码技巧探索跨国倡议组织如何选择倡议议题Charli Carpenter, “Studying Issue (non)Adoption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1, No. 3, 2007, pp. 643-667.。

其次,许多国际关系质性编码分析来自国际发展领域。这些文献主要关注跨国企业如何通过投资和管理行为影响国家发展。比如,大卫·柯灵斯(David Collings)、帕特里克·古宁格尔(Patrick Gunnigle)和迈尔克·莫里(Michael Morley)通过质性编码分析了美国跨国企业如何借助爱尔兰政府的补贴改变该国的产业关系David Collings, Patrick Gunnigle and Michael Morley, “Between Boston and Berlin: American MNCs and the Shifting Contour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Irelan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 19, No. 2, 2008, pp. 240-261.。还有林德赛·黑赫斯特(Lindsay Hayhurst)对跨国企业依托企业社会责任在发展中国家宣扬女权的研究Lindsay Hayhurst, “Corporatising Sport,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ostcolonial IR Feminisms, Transnational Private Governance and Global Corporate Social Engage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32, No. 3, 2011, pp. 531-549.。這些研究者与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用质性编码诠释他们在国际发展投资行为中的理念和规范,深入分析这些跨国企业的投资管理行为对国际发展的影响。

再次,各国议会同样是国际关系质性编码研究的关注重点。在此领域应用质性编码技巧的研究例子有阿利安德尼·弗罗曼(Ariadne Vromen)和安妮卡·高贾(Anika Gauja)对澳大利亚绿党与欧洲绿党议员议事风格的对比研究Ariadne Vromen and Anika Gauja, “Protesters, Parliamentarians, Policymakers: The Experiences of Australian Green MPs”, The Journal of Legislative Studies, Vol. 15, No. 1, 2009, pp. 90-112.;还有尼古拉·史密斯(Nicola Smith)和科林·黑尔(Colin Hay)对于英国和爱尔兰议员对于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语篇对比研究Nicola Smith and Colin Hay, “Mapping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f Globalisa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Empiricall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7, No. 3, 2008, pp. 359-382.。该领域的相关学者注重与相关议员进行访谈交流,用质性编码技巧归纳总结议员口中的信息,理解他们的议事风格和政治观念,对比不同国家议员的差异,总结分析议会中的现象和行为对国家政治格局乃至国际关系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领域,还有国际关系学者运用质性编码技巧分析国际人权、国际移民、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媒体等各个国际关系子领域关于这些文章,参见Marie Gillespie, “Security, Media, Legtimacy: MultiEthnic Media Publics and the Iraq War 200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0, No. 4, 2006, pp. 467-486; Nicholas Henry, “Civil Society amid Civil War: Political Violence and Nonviolence in the Burmese Democracy Movement”, Global Society, Vol. 25, No .1, 2011, pp. 97-111; Annelien Poppe, et al., “Why SubSaharan African Health Workers Migrate to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ctively Recruit: A Qualitative Study Postmigration”, Global Health Action, Vol. 7, No. 1, 2014, pp .1-9; Miriam SobréDenton, “The Emergence of Cosmopolitan Group Cultur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 Gro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Vol. 35, No. 1, 2011, pp. 79-91; Mark Stoddart and Jillian Smith, “The Endangered Arctic, the Arctic as Resource Frontier: Canadian News Media Narrativ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orth”,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53, No. 3, 2016, pp. 316-336。,可见,现阶段质性编码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此外,由于有着以下几项重要功能,这种分析技巧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三)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功能

质性编码技巧第一项重要功能是构建概念。国际关系领域中行为体众多,其相互关系繁芜。对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学界需要有具体的概念予以描述清晰才能开展分析操作。国际关系学者可借助质性编码结合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理解话语内涵,通过编码浓缩提炼文本,将庞杂无序的信息根据需要整理分类,而后研究者从有序的字面内容中感受说话者的思想观念,挖掘文本背后深层、隐晦的意义,用语言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描述透彻,塑造出相关概念的丰富内涵,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操作或理论构建打下基础,实现研究的科学价值。

其次,质性编码可以帮助研究者构建理论。质性编码技巧可整合文本塑造的各个概念,捋顺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研究者可找到国际关系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关键要素,刻画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而建立理论Tehmina Basit, “Manual or Electronic? The Role of Coding i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5, No. 2, 2003, p. 144.。建构出的理论可为其它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同时也可成为实证研究验证或演绎推论的前提,更可以成為解释甚至预测国际社会中的行为和现象的有力工具。

最后,质性编码技巧也可以用作检验假说。国际关系研究者可以从现有的理论或文献导出假说,根据假说内容设立编码,以此为索引检验文本资料中的内容。若从文本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相关内容符合假说编码的描述,则研究者可以认为假说成立,反之则不成立。通过不断检验和修正前人的研究成果,质性编码技巧可以让国际关系质性研究变得更具科学性,推动国际关系研究不断系统地向前发展。

由于质性编码技巧在质性研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扎根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安塞姆·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甚至声称每一个资深的质性研究者都必须掌握好质性编码技巧Anselm L. Strauss,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7.。基于此,下文将介紹现阶段国际关系研究者是如何应用质性编码技巧,以实现以上的功能。

二、质性编码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解释

(一)塑造概念:国际卫生机构改进缅甸卫生系统的成就与困难

伊莎贝拉·利索-吉尔(Isabelle Risso-Gill)与其研究团队探究了缅甸实施政治改革后,国际卫生机构在当地建设医疗系统的成就与困难Isabelle RissoGill, et al., “Health System Strengthening in Myanmar during Political Reforms: Perspectives from International Agencies”,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Vol. 29, No. 4, 2013, pp. 466-474.。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质性编码的技巧塑造若干概念回答问题,研究被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研究者搜集资料,利索-吉尔及其研究团队用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ed Interview)采访了19名来自联合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其它相关援助机构的高层员工。访谈关注的内容主题有:受访者对发展缅甸卫生系统的观点与经验、受访者协助缅甸卫生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受访者对于未来缅甸改革的期望。这些内容对应的是研究者想要解答的研究问题。在收集完访谈资料后,研究者将所有访谈文本整合至Nvivo质性分析软件中准备编码。

第二步,在阅读材料并编码前,研究者根据访谈的内容主题设立了三个“预设编码”(Provisional Coding)作为索引预设编码(Provisional Coding)指的是这样的编码策略,即研究者在阅读资料前先以既定的概念框架作为编码内容,再以此作为索引,阅读资料挖掘并塑造概念的具体内容,参见Johnny Saldana,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2015, pp. 120-121。,分别是“缅甸卫生系统发展”、“缅甸卫生系统的发展动力与挑战”、“改变与未来的期待”。实质上这三个作为索引的编码就是研究将要构建的概念,因此,在创建这些“预设编码”时,研究者在确保这些编码能回答研究问题的基础上,用较为开放性的表达作为“预设编码”的内容,以便往后在阅读资料时可以将更多更具体的内容纳入其中,使概念的实质内容变得更丰满。

第三步,利索-吉尔与其研究团队深度阅读资料内容,并根据三个索引内容逐行对文本进行编码。由于对文本编码实质上是研究者对内容进行诠释的过程,为了避免个人偏见影响编码结果,每当有新的编码产生时,5位研究成员会共同审阅编码和文本,确保新的编码内容与研究问题相关。随着编码数量逐渐增加,研究者根据国际卫生机构的工作内容、工作领域等属性整合类似的编码内容,使其聚合成更抽象的范畴和主题,进而逐步从具体到抽象构建每个预设概念下的内容。

第四步,研究者检验编码的内容。完成编码后,利索-吉尔及其团队严格地审核编码结果能否全面深入地解答研究问题,在所有研究者均认为编码结果合理的情况下,研究团队才根据编码结果整合出结论,构建出以下三个概念内涵解答问题。

首先,在“缅甸卫生系统发展”这个概念下,多数国际卫生机构的人员认为,缅甸政府对于改革与发展卫生系统的决心令人欣慰。然而在行动上,由于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制裁仍未被完全解除,国际卫生机构人员无法将资金拨给缅甸政府发展卫生系统,制约了缅甸政府的牵头作用。

其次,对于“缅甸卫生系统的发展动力与挑战”,主要内容是缅甸交通设施的滞后,官僚系统的低效,其卫生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再者,缅甸政府对本国卫生实质情况了解不足,也不信任国际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限制国际卫生机构人员接触社会实情。

其三,“改变和未来期待”这一概念的主要内容有:缅甸的卫生事业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因为缅甸政府正在放开与国际卫生机构的对话。然而多数人的乐观态度是谨慎的,因为缅甸不但施政能力不足,对国际卫生机构的管理还变得更严格和官僚化。

(二)构建理论(假说):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护海外员工的理念与实践

在这项研究中,安东尼·菲尔(Anthony Fee)和苏珊·麦克格拉芙-尚普(Susan McGrathChamp)探究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护海外员工的安全背后的行动逻辑Anthony Fee and Susan McGrathChamp,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Protecting Expatriates: Insigh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id and Development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 28, No. 14, 2017, pp. 1-26.。虽然菲尔和麦克格拉芙-尚普的研究受制于有限的条件,不足以形成理论。然而他们的研究结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假说和构建理论的可能性,展示如何在没有文献基础的领域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研究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在资料收集阶段,菲尔与麦克格拉芙-尚普对10家知名国际非政府组织的13名管理层成员进行了70-95分钟不等的深度访谈,询问他们组织保护海外员工的政策、实践、责任与秉持的观念。另外,研究者也从这些组织收集了超过1000页政策声明、行动纲要等多种类型的文件,所有文本资料均录入Nvivo软件中进行编码。

在编码分析阶段两位研究者采用“描述编码”(Descriptive Coding)和“时序编码”(Longitudinal Coding)结合的策略描述编码是一种一级编码,用于筛选、总结研究者既定的文本内容;时序编码是一种二级编码,用于诠释研究对象在选定时间段内的改变过程。参见Johnny Saldana,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2015, pp. 45-146。。研究者通過“描述编码”总结提炼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安全管理措施内容。具体而言,研究者首先将这些措施内容按具体的危机案例分类,而后研究者在每个案例下总结在文本中常被提及或强调的行动并对其编码。然后,研究者不断审视和修改这些编码内容,整合相关的编码内容使之成为抽象、精炼的主题概念。再使用“时序编码”将这些概念的逻辑关系以时间顺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编码过程中两位研究者非常谨慎地处理编码内容的表达,避免歪曲说话者的本意,研究者阅读文本和编码的过程长达10个月,期间两位研究者举行定期会议,讨论修改编码内容及根据编码整合而成的主题,以提升研究过程的效度与信度。

在检验阶段,两位研究者分两阶段检验编码。其一,研究者将编码结果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受访者,询问受访者编码内容诠释的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的修改做法。其二,研究者约谈了两位在国际安全领域的专家,咨询编码内容表达的改进意见。结果当中9位受访者认可了研究者编码的内容,有2位对编码内容提出小范围的修改意见。在咨询完专家的意见后,研究者整合并修改了部分编码内容,使其更能表现出实际的情况。

完成编码分析后,研究者认为相关国际非政府组织塑造了四项行动保护海外员工安全。最重要并且处于最中心地位的是塑造一种以共同责任为特色的安全文化,这种文化贯穿危机前后,让员工意识到人身安全不但依靠组织保护,还在于自身的预防。围绕这种组织文化,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三方面措施保护员工安全,分别是人事服务、信息服务和交流服务。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组织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构成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护其海外员工的行为逻辑。

跟第一个研究案例相比,菲尔和麦克格拉芙-尚普不但塑造相关概念的内容,还刻画出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第二项案例研究具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

(三)检验理论(假说):跨国倡议网络对议题的选择研究

查理·卡彭特(Charli Carpenter)用质性编码技巧分析了跨国倡议网络(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选择倡议议题的方式,他考究了因战争性暴力而出生的儿童没有被跨国倡议组织关注的原因Charli Carpenter, “Studying Issue (non)Adoption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1, No. 3, 2007, pp. 643-667.。研究验证了三项现有文献提供的假说,即议题能否被倡议与以下三项因素相关:其一是议题的性质(Attributes);其二是该议题与现有被倡议的议题之间的关系;其三是媒体关注和潜在资金支持。其质性编码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在资料搜集阶段,卡彭特选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助儿童会等具声望的人权组织的29位倡议者和76位人权行动者作为访谈对象。访谈讨论受害儿童的迫切需求,另外对话还涉及保护受害儿童的手段。访谈内容的信息不但要反映倡议组织对战争儿童与性犯罪的关注点与行动,还须揭露倡议者是如何相互交流并达成共识,对议题投入资源。

在编码分析阶段,卡彭特雇佣6位研究生应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进行编码。在归纳的部分,卡彭特让当中4位编码者使用Atlas.ti质性编码软件分别独立地深入阅读原始资料,并用“开放性编码”策略(Open Coding)归纳文本内容中的所有信息开放式编码策略指的是研究者将所有文本内容都归纳总结成编码的做法。参见Johnny Saldana,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2015, p. 81。,将受害儿童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歧视、童工等)总结成为编码。随后编码者根据三项理论假说将编码整理,并制作了三份起始的编码列表,用作演绎部分的分析参考。另外,为了更好整理编码并表现编码之间的主次结构,编码者也建立了额外的两个编码列表:一份用于归纳文本资料中屡被强调的主题(比如对健康生育计划的强调),另一份用于总结零散的主题信息(包括案例中受访者意见不一的情况)。这个部分的编码分析与前两个案例类似,作用是浓缩提炼文本信息,将信息整理归纳使其形成范畴和主题,进而创造概念。然而与前两个研究案例不同的是,此内容将被演绎验证。

在演绎分析阶段卡彭特是根据现有文献的假说演绎出编码,再以这些编码内容对比从资料中归纳出的编码内容,实现检验假说的功能。虽说这部分分析带有部分演绎逻辑,然而这部分的演绎分析需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不影响质性编码作为一种以归纳逻辑操作的研究技巧的性质。,为了验证第一个假说,即这些儿童没有得到倡议者关注的原因是倡议者无法确认加害者的身份、话题不涉及直接身体伤害、或不涉及法律上的机会平等,进而让倡议者没有感受到这些儿童的脆弱性Charli Carpenter, “Setting the Advocacy Agenda: Theorizing Issue Emergence and Nonemergence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51, No. 1, 2007, p. 103.,编码者在归纳出的编码列表中寻找与身体伤害、杀害婴儿、羞辱和其它不可挽救的人权侵犯行为相关的信息,并且确认倡议者能否清楚加害者是谁。第二个假说认为,如果某项议题被认为与其它被倡议的议题相似,则该议题不会被倡议。为此,卡彭特预设了一个名为“事件联系”(Issue Linkage)的“假说编码”“假说编码”指的是以下的编码策略,即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或假说的内容设立编码,检验文本资料内容是否能证实理论或假说。参见Johnny Saldana,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2015, pp. 123-124。,然后从归纳得出的编码列表中观察倡议者通常将这些儿童与什么人权议题相连,若发现该议题与常被倡议的议题联系密切,则可证实第二项假说。为了验证最后一个假说,即受媒体和赞助方关注的话题才会得到倡议者关注。编码者同样从归纳结果中试图寻找需要媒体关注或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内容,若存在相关内容则第三个假说成立。

研究者在编码时也检验编码,六名编码者两两组合测定编码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编码者间信度是一种量化计算手段,用于评估多个编码者对同一篇文本编码的相似程度,参见John Hall,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Ward Rating Scal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 125, 1974, pp. 248-255; Mary McHugh, “Interrater Reliability: The Kappa Statistic”, Biochemia Medica, Vol. 22, No. 3, 2012, pp. 276-282。,編码者间信度低于50%的编码将会被修改,若修改后编码者间信度仍不超过50%,则该编码会被剔除。在完成编码后,研究者的总体编码者间信度达到了70%。

卡彭特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个假说不完全成立,理由是身体伤害(杀婴)是主要编码内容之一,倡议者也能指认因战争性暴力而出生的儿童的母亲或家属,这些儿童存在受倡议者关注的因素。对于第二个假说,研究者发现,倡议者认为研究对象的遭遇与其它弱势儿童类似,这些儿童面临的问题常常被认为不是新的议题,因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验证了第二个假说。最后,多数倡议者认为这些儿童并不值得媒体关注,因为类似的话题太多。另一方面,赞同和否认赞助者会关注因战争性暴力而出生的儿童的倡议者数量比例各半。换言之,案例也不能完全证实第三个假说。

(四)流程总结:质性编码分析的主要步骤

以上的研究案例表明,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质性编码分析的流程各异。然而在完成编码开始前,以下步骤必不可少。这些步骤分别是“资料收集”、“一级编码”、“二级编码”、“检验编码”。

现阶段,国际关系研究者较多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作为资料收集手段,因为访谈资料通常是最具洞察力的。然而访谈对象有时候不好接触,而且样本量较小,有些研究者会收集其他文本资料加入分析,以扩充样本量参见第二项案例。。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只搜集新闻报道材料进行质性编码分析参见Mark Stoddart and Jillian Smith, “The Endangered Arctic, the Arctic as Resource Frontier: Canadian News Media Narrativ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orth”,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53, No. 3, 2016, pp. 316-336。。也有国际关系学者会用自身的田野笔记作为编码材料参见Carina Wyborn, “Coproductive Governance: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daptive Governa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 30, 2015, pp. 56-67。。

完成材料搜集后,国际关系研究者对资料进行一级编码,即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将资料中的字面内容浓缩成言简意赅的标签,并以此作为编码,进而使庞杂无章的资料内容变得可操作,建立对研究对象的初步了解。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预设编码”、第二个案例应用的“描述编码”、第三个案例在归纳阶段采用的“开放式编码”和演绎阶段使用的“假说编码”均属一级编码。虽在分析策略上存在差异,但这些编码的性质均是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归纳、总结文本中的字面内容。

在完成一级编码后,研究者进行二级编码。二级编码是对一级编码进行的编码,在这个阶段,研究者整理、分类一级编码,使之凝聚成范畴(Category)乃至主题(Theme)范畴和主题虽然都是通过将编码归类而产生,二者差别在于范畴能反映内容原有的意义,而主题则是研究者个人的诠释。,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入诠释一级编码的内涵,让一级编码内容升华成为更抽象、更有洞察力的概念。有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更是通过二级编码找到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解释问题或验证假说。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研究者实质上使用了“轴式编码”(Axial Coding)策略,根据工作、领域等属性整合编码,使之成为“医疗卫生”、“通讯服务”等范畴和主题概念。第二个案例研究者则使用“时序编码”构建了不同概念的逻辑关系,第三个案例实际上使用了“焦点编码”(Focus Coding)的策略,将“开放式编码”阶段形成的重要编码与次要编码区分开来“焦点编码”是一种常与“开放式编码”配合使用的二级编码策略,做法是将出现频次最多或最重要的编码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范畴或主题,参见 Johnny Saldana, The Coding Manua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London: Sage, 2015, p. 155。。

虽然研究者使用的编码策略各异,总体来说一级编码和二级编码都是不断归纳迭代的分析过程。国际关系研究者在阅读材料的同时须不断修改编码的内容,直至编码内容能够充分合理地概括目标文本的信息,确认自身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实现经验饱和。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通常会召开定期会议,不断讨论修改编码内容的表达方式,商量整合编码的方案,由于研究者需要小心谨慎地避免编码表达的意思扭曲原文的本意,这个过程通常花费很长时间。比如,在上文的第二项案例中,两位研究者投入超过10个月时间才完成编码Anthony Fee and Susan McGrathChamp,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Protecting Expatriates: Insigh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id and Development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 28, No. 14, 2017, p. 8.。

在进行一级和二级编码的过程中,研究者常以编码在资料中的重复次数区分不同编码的主次结构。比如在第三个案例中,卡彭特曾详细列出因性暴力而出生的儿童面临的困难,其中,他发现社会羞辱是他们最常遇到的问题,类似内容在资料中出现了17次,数量为相关编码中最多Charli Carpenter, “Studying Issue (non)Adoption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1, No. 3, 2007, p. 652.。

在完成编码后,研究者检验编码内容的合理性。第一项案例研究的检验手段相对简单,检验在研究者之间进行,以讨论的方式限制个人偏见。在第二项研究案例中,作者使用的检验方式相对严格,采用了寻求受访者反馈和咨询专家的手段。第三项案例的检验方式最为严格,研究者计算了每项编码下的编码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无论检验手段严格与否,编码诠释的内容必须要得到多个研究者的认可才可认为是合理的,而后研究者才可根据编码进行论述。

三、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

(一)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

首先,相比以统计学回归为代表的数学模型,质性编码技巧能帮助国际关系研究者解答关于价值判断和意义诠释的研究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价值、意义、规范等主观思维层面的研究问题,因无法被量化操作,没有客观标准可以衡量,经常是实证主义者规避的研究领域关于科学的定义,在不同的西方语境中含义也不一样。英语和法语中的科学一词(Science),首先默认的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像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不在其中。而德语和荷兰语中的科学(Wissenschaft/Wetenschap)并不优先指向自然科学,指的是对事物系统的理性探究,是确定性、可靠性知识的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参见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6页。。虽然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可是,人类社会并不是简单地由物质堆砌起来的世界,国际行为体也不是简单地、完全理性地被物质利益驱使,观念层面的元素在国际关系中同样起重要作用Nicholas Onuf, Making Sense, Making Worlds: Constructivism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p. 3-4.。这些观念要素蕴含在国际行为体的语言和影像中,需要被国际关系研究者以个人认知去感受,用诠释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者若使用数学模型,则无可避免要将资料量化才可操作。数字是意义单一的语言,无法表现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即便学者使用各类数学模型刻画出国际关系现象和行为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高,研究分析也无法深入触及思维观念的要素。质性编码技巧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国际关系研究者在反复阅读和整理文本材料的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深入理解国际行为体的思想和观念,结合现象或行为的历史文化背景,诠释行为体的价值和规范,用语言灵动地描绘抽象的国际社会图景,构建概念甚至理论,解读、解释这些国际事件和行为。基于此,质性编码技巧可以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完全不一样的分析角度,为涉及价值、意义、观念、规范的研究问题提供可行的分析模式,解答数学模型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未能探究的问题。

其次,相比传统案例分析,质性编码技巧更具科学性。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科学的知识应是系统、严谨、可靠的知识刘立群:《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而此类知识必须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并可被后人复制、验证和证伪的秦亚青、阎学通、张文木、时殷弘、冯绍雷:《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诚如蒋建忠所述,使用传统案例研究方法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差蒋建忠:《模糊集合、质性比较与国关研究》,《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2期。,研究者可能会选择对自身假说有利的案例进行论证,选择过程随意且不透明,让其它研究者难以重复研究,容易导致结论不可靠。质性编码分析则可借助电脑软件,详细地公开研究者的分析过程、编码内容、研究资料,国际关系研究者还可分享彼此的项目文件,实现研究的透明性和可重复性,让研究过程变得可靠。再者,案例研究的样本通常很小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国际关系事件和现象往往嵌套在具体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每项案例性质差异大,因此研究者选择案例时也容易被诟病分析不够代表性。比较之下,质性编码分析可以大大提升国际关系质性研究的案例数量,提升分析案例的代表性,比如艾林·丹頓(Erin Denton)对于国际媒体报道人口贩卖议题的质性编码分析涉及了191个案例Erin Denton,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of Human Trafficking Arrests and Prosecutions: A Content Analysis”, Women & Criminal Justice, Vol. 20, 2010, pp. 10-26.。最后,案例分析并没要求研究者系统地检验最后结论,质性编码分析则要求研究者严格地检验编码结果。通过不断自我反思与对照,以及与学术同行比较编码,研究者可充分检验编码内容,剔除不合理的个人偏见,完善编码结构,提升结论的可靠性。比如菲尔与麦克格拉芙-尚普在完成编码后,将结果发予受访者并呈现给专家执行质性检验,而卡彭特则计算编码者间信度进行量化的检验Anthony Fee and Susan McGrathChamp,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Protecting Expatriates: Insigh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id and Development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 28, No. 14, 2017, p. 8; Charli Carpenter, “Studying Issue (non)Adoption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1, No. 3, 2007, p. 652.。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检验,质性编码技巧都可以让国际关系质性研究创造出更可靠的知识。

最后,国际关系研究需要更多基于归纳、迭代逻辑操作的方法,质性编码技巧能促进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当代心理学已证实人的理性是有限作用的,在局面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的逻辑能力就不足以准确判断形势。在复杂的互动情景中,人也很难预测对方会以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在互动中经常被迫去猜测对方的行为,而不是推断对方的行为,然而,人非常擅长发现、识别、对比行为模式,即便起始行动源于简单的猜测,人可在持续的交往中不断获得新信息,比对原有的假设,持续更新原有的认识,继而在复杂的环境中逐步累积经验,构建出可靠的结论指导自身行为,这正是基于归纳逻辑操作得出的结论Brian Arthur,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 2, 1994, p. 406.。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更加抽象的社会关系,行为体面对的博弈局面往往比其它领域更复杂,更难在行动前理性地找出当中的因果关系并准确推断形势,它们对形势的认识更可能是通过不断归纳、迭代的方式建构起来。因此,研究者使用基于归纳、迭代的逻辑分析更能贴合实际,更能解释复杂博弈环境内的国际关系行为或现象。事实上,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早已挑战了理性行为体的前提假设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参见Friedrich Kratochwil and John Gerard Ruggi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on an Art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0, No. 4, 1986, pp. 753-775。,认为一些国际关系现象和行为很难用因果关系推断演绎进行解释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79-83.。虽然国内已有学者意识到了基于演绎逻辑操作的实证主义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应用空间有限参见高尚涛《试析国际关系研究的实证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庞珣《国际关系研究的定量方法:定义、规则与操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一些基于归纳逻辑操作的质性研究方法仍很少被提及。质性编码技巧能够广泛地、灵活地应用于质性内容分析、语篇分析、民族志、扎根理论等基于归纳逻辑操作的质性研究方法中,能够帮助研究者在不断收集和阅读资料的过程,逐步增进对其研究对象的了解,循序渐进地找到不同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解答研究问题,避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草率地刻画出简单随意的因果关系,做鲁莽的推断。因此,质性编码技巧能够帮助国际关系研究者使用基于归纳逻辑操作的质性方法,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

(二)研究者操作质性编码技巧时的注意事项

然而,每一种分析技巧都存在缺陷,质性编码也不例外,若盲目使用,有可能影响研究的内在逻辑连贯性,让研究变得事倍功半。因此,研究者在使用质性编码技巧前,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质性编码技巧并不适用于所有国际关系议题。由于质性编码是诠释文本意义的过程,若研究的行为或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深层意义,研究者不应使用质性编码技巧。比如,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资本和商品流动,或是其它简单的逐利行为,当中并不涉及太多复杂的价值和行为的意义,若研究者强行对其进行质性编码和诠释,可能会使结论因过度诠释而变得可信性不足,或因诠释内容有限而沦于肤浅。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对象被量化编码也不会有重要内涵流失,研究者使用量化分析或其它实证主义分析技巧能更有效地解答研究问题。基于此,研究者在使用质性编码技巧前,应反思其实际研究对象是什么,其行为和现象背后是否涉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内涵是否值得被诠释。一种简单可行的判断方法是,研究者假定其研究对象位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推断同样的现象或行为是否同样会发生,若很可能还会发生,即现象和行为的内在意义有限,不适宜使用质性编码进行分析,反之则说明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显著,可使用质性编码进行分析例如,若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伊斯兰极端分子,研究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会发动自杀式恐怖袭击。研究者在决定使用质性编码技巧从语篇的角度分析问题前,可假设这些极端分子都没有伊斯兰文化背景(比如是基督教背景),来自于非阿拉伯国家(比如是欧洲),推断自杀式恐怖袭击的行为是否会出现,由于事实上明显不會,可以判断出自杀式恐怖袭击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不是简单的逐利行为,因此研究者可使用质性编码进行分析。。总而言之,研究者须确认其研究对象具有充分的内在意义,才可使用质性编码技巧。

其次,质性编码技巧可能会过滤重要细节、扭曲数据,进而影响最后的研究结论。归根到底,质性编码是一种从大量资料中归纳、总结、提炼相关信息的技巧,处理资料的过程无法避免简化细节。由于部分质性研究需要建立在丰富和细致的背景信息之上Steven Taylor, Robert Bogdan and Marjorie DeVault,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book and Resource,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5, p. 8.,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一些现象学者(Phenomenologist)为了避免特定场景细节信息被忽略,往往非常小心或拒绝使用质性编码技巧归纳和整理信息Matthew Miles and Michael Huberma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 Sage, 1994, p. 8.。因此,国际关系研究者采用质性编码技巧前,必须要考虑其研究问题涉及的信息范围,顾及语篇背后的社会文化细节是否对其意义诠释有着决定性影响,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将完整的背景画面细节描述出来。假若语篇脱离完整的背景细节后,会失去原本的意义或价值,研究者应在研究中尽量用叙述的方式还原相关社会场景,让分析更具画面感,不至于让语篇失去原本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不应使用质性编码技巧进行分析。

最后,质性编码技巧带有一定实证主义色彩,有将思想观念去人文化的风险,可能影响研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有学者认为,研究者对语篇编码的过程,实际上是将社会意识客观化,因为研究者须按笛卡尔式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实证主义认识论逻辑,把自身默认为主体,将被编码的语篇认作独立于自身意识而存在的客体进行分析Graham Gibbs, “Using Software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Uwe Flick,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London: Sage, 2013, p. 278; Elizabeth St. Pierre and Alecia Jackso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fter Coding”, Qualitative Inquiry, Vol. 20, No. 6, 2014, pp. 715-716.。基于此,质性编码可能会让研究者更少地进入具体场景,妨碍研究者成为其研究对象的一分子,削弱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感受。随着计算机编码软件发展越趋成熟,编码技巧正不断怂恿研究者更多地坐在计算机前,远离其研究对象,切断人际交流,让文本脱离实际社会历史文化场景,使语篇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人文意义Maggie MacLure, “Classification or Wonder? Coding as an Analytic Practi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Rebecca Coleman and Jessica Ringrose, ed., Deleuz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164-183.。况且,计算机技术辅助下的质性编码分析,正使用实证主义的修辞,通过将研究过程变得更严格、更刻板、更客观来获得合法性,进一步将质性研究引入实证主义的范式中夏传玲:《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最后,编码之間的差异经常通过出现次数和相关文本的数量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数量而不是质量来体现各个主观因素之间的差异,同样带有实证主义色彩,这并不是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所倡导的,基于此,可以认为质性编码是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后实证主义分析技巧。若使用不当,质性编码技巧容易导致研究出现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的冲突,让研究者不自觉地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范式中游离不定,破坏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之间的连贯性,影响结论的可靠性。因此,研究者在编码过程中必须警惕分析是否已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是否减弱了自身对语篇中的思想观念的感受,编码分析过程还是否与既定的理论框架相一致。国际关系研究者须意识到以上几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控制这种技巧的弊端,才能够真正驾驭好质性编码技巧,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责任编辑:潇湘子)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质性研究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