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看图列式”错例分析及改进策略

2018-08-20沈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

沈伟

摘 要: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主要以看图列式计算为主,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看起来极其简单,但作业中却错误百出。笔者将错题进行了记录、整理和分析,并尝试由“图”入手,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比图、画图,并从中收集整理信息,辨别提炼信息,理清思路,正确列式计算。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启蒙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看图列式;错例分析;策略;解决问题

一年级是学生首次接触“实际问题”的开始,教材以动态化的情境,强化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感知。本以为如此显而易见的解决问题,毫无挑战可言,可等到批改作业的时候,笔者还是吃了一惊,班上总有十几个孩子出现相同的错误,就连课堂上“能说会道”的好学生也都“翻了船”。怎么会这样?这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索。课余,笔者把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了整理汇总,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找到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一、错例汇总

二、错例分析

1. 没有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不久,接触的数学知识十分有限,仅局限于用自然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没有任何概念,有的只是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的积累。他们看图全凭兴趣,目的性不强,看到什么说什么,不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而看图列式是一种图示化的数学语言,大括号和问号更是两个抽象的符号,要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是需要时间慢慢建构的。

2. 没有产生列式计算的心理需求

一年级的孩子智力开发得都比较早,而教材上看图列式的数据又比较小,学生一看,马上就知道问号处是几,再不济也能从图上直接看出来或数出来是几。当学生已知结果后,就没有挑战的欲望,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消退,根本产生不了要列式计算的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直接口答结果,而不喜欢列算式。在不得不列式时,他们不是从加、减法的意义上去思考,而是凭个人的感觉直接、随意地写上算式。

3. 没有掌握算术法解题的形式

受感性思维的制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有无问号”之间自觉跳转,尤其是学了“一图四式”以后,更是觉得每一幅图都一样,既可以写成加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减法算式,却不知道“一图四式”是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而解决问题时必须根据已知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病例4中的列式错误,反映出学生对算术法解题模式的不理解,不明白算式结果就表示所求问题,而结果通常是写在等号后边的。只有弄明白了算术法解题的形式,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数量间的关系。

4. 没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

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图和信息同时呈现时,图的刺激往往比文字和符号更强烈。如病例3,学生看到飞走了3只小鸟,马上想到了用减法计算,没有考虑问题问的是什么,问题与信息有什么关系。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應特别敏感,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看到“来了”就用加法,看到“走了”就用减法。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构建加减法的模型。

三、改进策略

既然发现存在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笔者发现从“图”入手,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比图、画图,理清思路,强化训练,能切实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能力。

1. 看图——收集信息

仔细看图是解决看图列式的第一步,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为预防孩子漫无目的地看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找一找画面中的数字、大括号、问号;数一数图片中的数量,数的时候要有序,以免看漏和数错;圈一圈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一共”“原来”“走了”“来了”“还剩”等。一开始看图,教师要率先示范:“从图中我看到了……先……后来……”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后,再提出问题“现在一共(还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和熏陶中逐步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图片。

2. 说图——整理信息

光“看”不“说”是假把式,要知道学生是否真的看懂图意,理清思路,就得让他们开口说,说得出、说得对,才可能答得对。所以,“看”完图后,学生就要学会用三句话“说”清图意了。三句话是由两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例如学习“加法初步认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图1中左边跳来了2只青蛙,右边跳来了2只青蛙,一共跳来了几只青蛙?以此引导学生用“左边……右边……一共……”这样的三句式描述静态的信息。通过提问“一共有几只青蛙?”来渗透加法的意识。学习“减法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图2中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跳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青蛙?以此引导学生用“一共有……走了……还剩……”这样的三句式描述动态信息。通过提问“还剩几个”来渗透减法意识。当学生能够很顺畅、完整地用三句话说出题意时,再让他们口答一下问题的结果,并强调:在列算式的时候,问题的结果要写在等号的右边,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列式是否正确。

3. 比图——分辨信息

比图,就是对比图片的意思。一年级的看图列式的类型比较单一,就那么几种,反复出现,易于归纳。通过比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分析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白在何时用加法计算,何时用减法计算,从而正确列式计算。就拿最常见的带大括号的看图列式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要么是求和,要么是求部分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进行对比辨别。

图3的大括号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图4中的大括号下面写了“8个”,表示总数已经确定,问号出现在篮子上方,就是问篮子里剩余几个,用减法做。图5和图4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减法,为什么减数会不一样?当然,为了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在呈现图4和图5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着急把“?”号标出,而是让学生讨论,仅仅知道总数,没有问号时,可以写出几道减法算式?但是一旦加上“?”,就只能写出几道算式了?经过分析、比较、辨析后学生明白了,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可以列出两个算式,但如果出现问号,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画图”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习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更能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年级的看图列式,图文并茂,有些信息直接由文字告诉学生,有些则要如捉迷藏般在图中寻找,从中提炼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就拿图6来说,有些学生看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树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3个人,一共有6个人”,因此出现了“3+3=6”的错误。此题的难点就在于,除了从小男孩的语言中知道“后面有8人”,还要通过思考理解另一个信息:“我”这“1个人”,这不仅需要仔细观察图和文,还需要思考语言中蕴含的隐性信息。如何找到这个隐含的信息?讲解习题时,笔者通过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剔除了无关的干扰因素,轻松地突破了难点。首先笔者让学生用圆圈代替人物,把“我”以及“我”后面的8个人全部画出来,化隐性为显性,化抽象为直观。然后笔者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我后面有8人”的这8个人在哪里?说话的小朋友有几个,在哪里?最后说一说“要求一共多少人,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趁机画上大括号和问号。学生一看所画的图示(如图7),豁然开朗——要求一共有几人,就是把“我”和“8个人”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众所周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看图列式”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碰到形形色色、匪夷所思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门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学生看懂了图意,提炼出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才能在发现问题后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在自悟和内化中逐渐建构数学模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策略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