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
2018-08-20授课教师赵腾辉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授课教师:赵腾辉(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师:美和知识是( )的。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表达你对美和知识的看法。
生:崇高、美好
师:同学们都给出了许多修饰词,但老师想填上的词语是“有罪”,读过课文之后,你们认为在什么背景下,美和知识是有罪的呢?
生:应该是混乱、动荡的时代里。
师:通过预习,相信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课堂上的,下面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问题,并从中选取一个你们认为最具价值的问题。交流开始。
(全体学生起立,每名同学轮流在组内阐述自己的问题,组长组织大家推举本组最有价值问题。)
师:我们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难免有重复,小组长到前面来先简单碰头,如果都没有重复,就可以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在组长板书的同时请对本组的问题进行简单思考。
桃灼组:最后一段中,作者说这是一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又说“人对自己不会讲假话”是否矛盾?
博雅组:第十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
臻德组: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的行为你怎么看待?
德韵组:本文题目叫《小狗包弟》,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小狗?
善德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松蕙组: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表明了“我”怎样的心境?
师:我们现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个组推举出来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明显是组内的薄弱点,那么,我们从这些薄弱点中可以分析,我们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接下来,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各组对这六个问题进行归类,例如:文章行文思路类、结构类、语言类、主旨类等。归类之后,我们再来讨论怎样学习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都是属于同一类别的,都需要先了解文章的背景,这两个问题主要考察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背景了解得深不深,或者对作者这样写有没有矛盾进行一个辨别。
生:我觉得松蕙组和善德组的问题,都是关于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
……
师:给大家七分钟的时间,把你们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你们自己的方式解决掉。交流开始!
(全体学生起立,开始解决问题。每名同学都会主动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没有游离于讨论之外的边缘同学。师轮流倾听每组讨论的进度和情况,对学生加以点拨。)
师:刚刚我听到有的组在探讨“为什么要放弃小狗”,这是关于主旨的问题。那么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哪位组长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面对这六个问题,我们的方式是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当老师走到身边时,我们可以将小组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交给老师。这就是我们组讨论问题的方法。
生:我们组会把都解决不了的、有深刻含义、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解决。然后再进行各个层面的细分,我们觉得这样分工会更好一点。
师: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每个组各有特色,我们先看文章行文思路线索类的题目,哪一个组在这类题目上有成熟的答案了?
生:我来解决“为什么要写其他小狗”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和小狗故事的变化过程和我的心境变化的过程。首先是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以此引出作者与包弟的故事,然后叙述了作者及家人与包弟的各种亲密接触,后来不得已把包弟送到医院去解剖。直到今天作者内心的忏悔不减反增。
(生自发给予这个同学热烈的掌声,师肯定并鼓励。)
师:他们的汇报让我们发现,既然这是一篇散文,那么散文可以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叙事线索。他刚刚给出的答案已经涉及到了线索的这个问题,那么他对于“为什么要写其他小狗”这个问题的解答你们满意么?
生:不够充分。
生:我自己来补充。是引出下文的一个作用。作者通过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一是反映出文革时期的背景,二是当时社会的情况,然后通过一个过渡引入自己与包弟的故事,显得不是特别突兀。
师:刚才这名同学的答案给出了三个条目,但是语言组织上好像欠缺了一点。还有补充么?
生:我们组认为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三个小点。第一点,在结构上,是为了引出下文话题,起着暗示下文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作用。第二点,在内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文革时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巴金与包弟的故事形成了对照。反映了那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不如狗对人的信任,他是以狗的忠诚反衬人的无情,情感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深化了主题。第三点,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似乎更加惨烈,那么巴金和包弟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上,那么它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这是我们组的答案。
(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师:请问,这个答案是如何思考得来的呢?跟我们分享一下思路吧。
生:首先,这是一篇散文,预习时我们发现学习散文要关注结构,所以我们就想应该从结构上来分析这篇文章。虽然是散文,但它又包含故事,所以我们就想应该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再来对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对下文的作用进行分析,就想到从表达效果上分析,由此我们发现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与巴金和包弟的故事要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想从效果上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震撼上再来分析。
师:刚才这个组的同学不仅对行文思路,也把艺术手法的分析方法介绍给了大家,哪一组能对第十一段的问题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第十一自然段这里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在描写自然环境,从“一开始脚下是一片衰草”到“竹篱笆变成了无缝的砖墙”,都与之前形成了一个对比,环境变了,但十三年过去了,我对包弟的愧疚不减反增。
师:她也是分了几个层次来理解的。其他组有没有要补充或者要陈述的?
生:我想补充一点,第十一自然段后面的部分,从“我想念跟我一起散步的人”到“满心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在油锅里熬煎”这里我们认为这里他想念的是他的爱人,想念陪他一起玩耍的是他的爱犬,他的爱人、爱犬如今都已不在了,这都是文革给他带来的伤害。小狗包弟又是被他亲手送走的,这样写就更能衬托出他煎熬的心境。
(生自发给予这个同学热烈的掌声,师肯定并鼓励)
师:这两类问题大家已经掌握得比较透彻了。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刚才很多组都无法解决的一类问题,文章主旨探究类的问题。哪个组现在有一定的收获?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师有意识找没有发过言的小组进行分享)
生: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的这种行为,首先,这是处于文革那个动乱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他目睹了很多类似的事情,所以他送走包弟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送走之后他又觉得这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进而他痛恨这个社会,他觉得这个社会夺走了爱我的和陪伴我的人。这就是我的看法。
师:从你的观点中我找到了几个词:无奈、懦弱、痛恨。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懦弱。大家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他不仅是要害你一个人,连你的家人、朋友都要受到牵连,他这么做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他不想看到他们受到伤害。就像我们在历史课上学的,二战时期,英国和法国当时放弃捷克斯洛伐克,将其割让给德国,这都是类似的行为,就是舍弃一些小的东西,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而作出不得已的牺牲。
师:刚才几名同学的思考是通过文章的语言来入手分析的,人写文章和机器是不同的,还有不同的角度么?
生: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在今天,我们建立了很多流浪狗救助站,还有很多志愿者去保护动物,所以丢掉小狗这个行为是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保护和爱护动物。
师:大家现在都在判定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同意或者不同意,其实有的时候问题如果你直接回答就会落入下乘,我们不妨跳出来再看这个事情,对于送走小狗之后的行为我们怎么看?
生:首先我觉得送走小狗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养狗是要被批斗的,因为这属于小资情调,他是迫于无奈才把小狗送去医院。对于这个行为,我们应该更多地给予谅解。
师:他认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谅解。那大家觉得在今天我们养狗算不算是大错误?
(生异口同声回答“不算”)
师:我们今天养狗不仅不会被认为是错误,反而是有爱心的表现。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疑惑)
师:“破四旧”就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所以养小狗这个行为在当时是属于“破四旧”的范畴,在当时“破四旧”已经被扩大化,所有的东西甚至美和知识都可以作为被批斗的对象。那我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小狗”仅仅是“小狗”么?
(生疑惑,师安排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各组的讨论,进行适当点拨。)
师:哪一个组先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半数以上同学举手)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小狗是善良淳朴的形象,代表的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人身受到侵犯,作者通过一条狗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侵害,希望人们记住历史的教训,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
师:一是反映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侵害;二是呼吁人们记住历史,反省错误。
生:我们组认为这条小狗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专政队、红卫兵却认为这是一种罪恶,这体现出当时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和罪恶。
师:我再追加一个问题,你是由当时的黑暗看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那么,怎么才能将这种可贵、美好延续下去呢?
生:首先,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是很幸福的,有爱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学会珍惜。第二,我们要将这种美好延续下去。第三,我们国家是有法律法规的,我们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从社会的层面把这种美好延续下去。
师:你指出了人情的保障和制度的保障。那请问,江歌案是发生在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出现了刘鑫这样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觉得这跟文革时期一些人的行为是否很相近?
生:很相似。但是人无完人,事情也没有完全美好的事情。这警示我们在交朋友时要选择合适的朋友,否则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影响。
(生自发为该名同学鼓掌)
师:刘鑫是知识分子,而且在社会上不止一个这样的例子,还有大学生投毒残害同学的事件发生。你怎么看待这类事件呢?
生:刚才的同学提到要保持这种美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的心中要有这种美好的品质。刘鑫对于她朋友的善举竟然出现了利用的念头,这就导致了朋友的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更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播,宣扬真善美的情感。
(生自发为该名同学鼓掌)
师总结:我们今天从巴金送走小狗的行为探讨到了人性,巴金是想通过这件事来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吁人们鼓起勇气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让我们看清内心的自私、懦弱对整个民族的伤害。陈独秀先生说历史不会重演但错误会重演,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不让历史的错误再次重演。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PART 2
教学反思
“新型教学关系”背景下教师该何去何从?
赵腾辉/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本次展示课的学生是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虽是初中年龄段,他们已经具备了极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我听到他们小组讨论时课桌椅整齐的推拉声,看到他们高效、有序的小组合作行为,领略到他们成熟、流畅的发言尤其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睿智、活泼、专注的目光后,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学习的战役中,学生们都是训练有素、战意勃发的精锐士兵。而我,作为老师在这战场上却不知如何去当一个好的将军,抑或不清楚我该如何定位我的身份。震惊之余,我深感教师群体未来必将迎来一次革命。
教师角色升级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原先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我在看到市十三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之后,设想教师的角色可不可以再加上一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培养者(指导者)。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之后,教师教学无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而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超越学科知识和课堂的,这是学习能力的展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表现。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获取知识、加工知识,这比学会知识本身更有价值。但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培养者,前提是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合作,学会利用学习资源。教师要勇于放下知识权威的故有地位,重新定义自己在教学关系中的位置。
教师专业素养升级
本次展示课上,教师无疑是失位的,课堂没有起到发展学术认知能力、诱发学生情感升华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我反思问题根源,发现关键原因在于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缺失。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其中专业能力是指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但是,新型教学关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倾听、指导、点拨不能是简单的二元评价,要能够发展学生,能指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无法处得法、无力时给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快速处理信息、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指导策略的能力,在倾听的同时完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对教师专业成长无疑是一个挑战。
课堂教学设计升级
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还表现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改变上。随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推广,教师普遍认识到“胸中有书、目中无人”的教学是粗放的、缺少调研的武断式、经验式教学,无法照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无疑会产生新的问题,以本节课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带着问题进课堂,准备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确定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很美好,但仔细想来有许多担忧,学生问题很多却价值不高怎么办?问题层次不明显,类型趋同该如何?学习目标偏离教学重点,空热闹怎么办?课前课件怎么预设?往常教师是带着预设的程序进课堂“万变不离其宗”,现在课堂以学生需要为前驱,教师课前到底该干什么?教学设计到底该设计什么?
上完这节课后,我结合自己课前的准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学生虽是个性不同,但总有共性特征,因此我们不妨课前利用网络或者教师协作群体资源,尽量全面地预设学生问题,以此为依据预设学习目标和教学环节。因此同一个地区或学校,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期用群体智慧弥补个人智慧的不足。
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授知识为重点,而是以发展学生认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因此教学活动主要致力于“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我们课前应以汇集的学生问题为依据,归类问题思维层次,针对其预设相应的活动(游戏)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明确方法、产生疑惑、激发动力。因此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相比以往更加复杂。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下的课堂,教师看似讲得少了,做得少了,其实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教师需要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实际、有效地指导学生而不能只提供答案样本;教师需要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串联思维,不能简单地推动环节;教师需要具备准确倾听、瞬间反应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思维、掌控课堂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