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及现状
2018-08-18吴莎
吴莎
摘 要: 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手工劳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文化。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正切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正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核心保障。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再到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加强师师德师风教育、完善培训机制、建立科学考核、鼓励校企合作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 工匠精神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高职院校在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担负了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但是忽略了教师是教学实施的责任主体,没有强调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古语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论是传统的师徒还是现代的职院师生,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应首先关注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师傅和教师。“工匠精神”包含“工匠”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特质。“工匠”指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精神”指的是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技术技能上的“授”和“受”的责权关系,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权威式的认可。工匠精神体现在高职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地追求提升教学质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与完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教师“以德育人”的作用进一步被强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识储备有限,精神体系尚未完善,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除了授受的技术技能外,教师通过人格精神的“示范”或者“榜样”,感染和影响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促进高职学生工匠意识的树立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
二、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分析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结合传统内蕴与现代价值的精神体系。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内容看,大量的高尖端技术成为发展战略的要点,因此,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才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之上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即工匠精神并不是单纯的一味坚持,而是包含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精神价值体系。工匠精神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是经济振兴的基础。从理论方面看,现阶段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必须牢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公众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等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给予高度的关注。从实践方面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论证,2018年为了阻碍中国5G战略的实施,美国通过技术封锁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技术制裁,部分企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进口,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小,从而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针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提高。例如,教师水平与能力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针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职后培训机制逐渐趋于完善;“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目前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没有将应聘者的在企业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考察条件,因此必然导致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2)针对教师培养的方向存在偏差。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差别,即基础教育階段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高职教育教学则需要以具体技术为教学对象。因此,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组成看教师能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二是教学能力。只有实现两种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认识到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而仅仅是从教学能力入手进行培训;(3)专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不够,甚至在企业中学习仅流于形式。部分高职院校老师顶岗实习都是利用寒暑假时间,而顶岗实习是否取得实质性效果,真正实现连续性的技能学习,这取决于有效的考核和教师对自己技能学习提升的迫切性。
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一)工匠精神是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整体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强调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工匠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进一步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二)工匠精神是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工匠精神能够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采用“老、中、青”协调发展的模式是确保整体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但是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具体现状看,中青年教师居多,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较少,这就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技术技能上进行指导和培养。通过这一措施,让中青年教师很快地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迅速地成长。
(三)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高职院校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利用环境熏陶,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营造氛围。
高职院校应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营造好培育的氛围,将工匠精神包含的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使得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在教师心中充满力量,更能够让其外化为教师严于律己、严谨教学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并不是单纯关于技术发展的精神,同时还包含职业道德、人格发展等人性化因素在内,其中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做到一丝不苟,专注于科研与教学才能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而这些正是师德师风内涵的具体表现。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通过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加深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例如:在老师的职称评定中,制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基本条件,只有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达到80分以上才能允许老师进入当年的职称评审,这一规定体现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获得学生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培训机制,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方面,要求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及教学能力。在现代社会当中专业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更新相对较快的状态当中,因此,单纯依赖于教师本人的自学依然存在缺陷,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笔者认为目前阶段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现阶段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培训机制,利用慕课平台、微课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再学习途径,从而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同时,从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中可以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从工匠精神的本质看,只有建立在对所教授课程的深入理解之上才能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因此,培养高职院校教授队伍的工匠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考核,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教师考核制度是引导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的有效保障,在日常工作当中教师会根据考核的具体指标与内容完善自身能力,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师考核指标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欠缺,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阻碍。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的改革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关注教师的工作经验,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存在着较为鲜明的区别,即高职院校教学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进行教师招聘时不仅需要关注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历,同时还需要关注于教师的工作经历,优先录取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2)以工匠精神内涵作为教师的基本评价标准。目前阶段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主要采用论文、教学比赛等方式进行,在这种评价模式当中教师的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无法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在教师评价制度中可以融入技能竞赛的考核,例如在院校中可以开展各个专业的技能竞赛,通过学生竞赛的情况,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3)打破专业职称的终身制,加强专业技术职称聘任期间的年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如对于在每年的教育教学考评中连续两年低于80分以下的老师;对于在师德师风方面有严重问题的老师;对于学生评价非常差,通过调查上课确实质量不高的老师。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对于不适合继续聘用的人员,取消继续聘用的资格,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能上能下。(4)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通过奖励激发教师内在的驱动力,并按照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完善自身能力,从而实现整体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如可以在每年的优秀教师的评定中加入“匠心育人”的标准;鼓励老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创新,可以评定“教学十佳”、“科研十佳”等奖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潜心于教学和科研。
(四)鼓励校企合作,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企业支持。
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让专业老师能够走向企业学习,让企业的骨干力量将技能帶进课堂,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互动交流平台。(1)让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老师能够依托企业进行顶岗实习;(2)鼓励合作企业的骨干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企业人员的技能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王勇强.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策略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2):194-196.
[2]刘姗姗.工匠精神:教师教学技能的灵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98-100.
[3]胡善珍,王伟浩,濮光宁.基于工匠精神的跨界应用型教师培养制度创新——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践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07):121-123.
[4]阚国坤,沈世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3):280-281.
[5]王秋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144-145.
[6]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