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双一流”目标,建设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条件和保障制度

2018-08-18刘大勇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保障制度协同育人双一流

刘大勇

摘 要: 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新技术、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的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吸纳高校、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校际互动、多元协同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共性需求与问题的共商、共研、资源共建、共创、共谋、共担,建设成果与利益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机制,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与新思考。

关键词: 双一流 计算机 协同育人 教学条件 保障制度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旗帜鲜明地指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和以改革为动力。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至此已全面启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的改革,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双一流建设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分析

1.1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无疑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相应的政策法规相继被制定出来。但是在有效推动及规范性上,其存在制约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政府牵头进行校企合作统筹协调职能缺失。在具体的政策法规中缺乏针对校企合作的具体细则,其所规定的各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是笼统概括,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2)在扶持与激励政策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低,校企合作各方利益沒有得到相应的保障,这都是源于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3)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多是宏观调控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配套政策缺乏只限于文字上,缺乏可操作性和约束性。(4)教育主管部门过于注重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具体到实际的法律法规性文件缺乏,因此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缺乏执行力。各级政府发挥的作用没有落到实处,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运行机制未能真正建立。

1.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利益驱动力分析。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其与高校合作期间,首先考虑的是先使自身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再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个终极目标。在缺少相关部门相应激励政策及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1)技术保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敏感的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2)人身安全保障问题。学生在实习企业学习的过程中,人身安全应该受到保障,若发生意外,企业承担的不只有学生的赔偿费用,其形象也会受到影响。(3)科研领域研究出的技术成果难以立即应用于实际应用,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缺乏积极性,甚者对于教学型高校,对本校输送的技术难以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持。(4)物耗能耗问题。企业劳动成本必定会随着接受实习生的人数增加而增加。(5)风险压力问题。由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成本高、周期长,而且要面对竞争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争夺,本企业培养的毕业生容易应聘到薪资更高的其他企业。

1.3高校缺乏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需求的是能与市场发展相符合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的人才缺乏实战能力,从理论知识到技术应用存在过渡期、企业利润生产的真空期,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技术迭代周期的缩短,使得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具实时性,高校教学讲义的修订周期较长,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的技能具有滞后性。面对产业升级转型、跨界融合发展,当今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校企双方供需的不对等,不但直接导致高校大批毕业生没有满足企业用人的基本技能需求,还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最后企业只能重金招聘市场上满足实际开发需求的有实战经验的人才。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对策

2.1集中智慧构建长效机制,实现育人常态化。

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才协同培养协议,通过明确双方责权利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构建长效机制。协议中需要就以下内容加以明确,包括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沟通协商机制,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安排,组织机构的建立、经费落实等。(1)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制定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双方高层沟通协商机制,并定期召开会议如座谈会和研讨会,对于合作期间产生的分歧和冲突,应该及时讨论和解决,相互尊重,互相协商,对对方在工作分配上提出的改进意见做出考虑,平衡双方利益需求;双方人员互相走访调查,对各大重要改革事项、政策调整、人事变动等进行通报,确保双方合作进程行进在正轨上;(2)成立校企协管机构,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承担校企合作方案的设计,设立负责落实校企合作事宜的监督组。(3)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企业需求的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逐步拉近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距离,缩短学生适应工程技术岗位工作需求的时间;(4)加强合作过程监督。从教学检查、制度落实等方面入手,成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加强对校企合作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5)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定期对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其岗位津贴,职评挂钩。定期评选优秀教师、团队,实行激励制度,举行优秀教学讲义评选活动,着力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授课能力,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增强办学软实力。(6)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于合作过程的合作成果、学生实习情况、导师指导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保障校企合作育人活动有效开展。

2.2集聚资源建设共享型基地,共筑实践平台。

校企共同建设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如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等,其是加快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突破点。基地的建设既为师资队伍提供了学术研究方向,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力量。共享型基地的建设,既满足了校企双方利益,又为人才培育营造了更好的实践环境。在寻求校企利益平衡点的同时,高校还要对共享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革新,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强化政府在其间的主导调控作用;(2)兼顾校企双方利益,调动合作积极性;(3)取长补短,促进优势互补共赢;(4)加强各方管理,完善合作机制;(5)注重沟通,促进办学建企理念融合;(6)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切入,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实践中。实习实训基地可根据同时期企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为验收标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保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运转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2.3凝聚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优质人才。

(1)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作育人模式。结合高校培养计划和企业人才需求,共同设计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和系统设置专业课程、岗位课程;科学安排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训练与岗位实习实训;搭建多媒体教学课堂,企业讲师可以通过远程授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网络平台等多种网络技术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2)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避免单一的理论传授和基础层面的计算机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校企双方通过对市场需求调查和行业职能分析后,按照基于满足基本工作需求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到工作过程,再到职业生涯发展,逐层深入,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共同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由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案进行调优;建立多方联动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与结果协同的学习评价。校企定期共同对学生的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惊醒反馈,保证高质量的学习;兼顾对突出人文素养、协同能力、职业素养、应用能力、发展性等方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做出适当调整。(4)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校企双方各自发挥所长,分工明确,学校承担通用学识文化课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应用领域的实践课程由企业的资深技术员负责,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水平,为应对产业升级转型、跨界融合发展培养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2.4集中优势打造共享型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专兼职教学团队的组建,能够提升合作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质量。该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共同负责专业的基础和应用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和行业生产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一般需要参与以下工作:(1)为高校给予设备、技术、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学生实践实习环境;(2)为高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实训实习教学和指导;(3)与高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通过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专业课课程设置,教学课程构建时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由学校专业老师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专家传授一线工作经验,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4)毕业论文方面。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分工,通力合作,配合指导,使学生毕业论文更具有可行性和高质量。

2.5校企共创培训网络平台。

搭建一个远程教学辅导平台,不仅能使教师对学生进行远程授课,而且有助于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使教学讲义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生还能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感兴趣的岗位。这个平台的搭建方便了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流通。校企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建設,只需一套设备即可实现资源的多方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耗材等消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学习方式和途径,强化创意创新意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课程、教师、实训等资源可以给设备设施较为落后的学校带来无穷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产学结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该平台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社会提供服务。

3.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双方应及时摒弃传统的合作理念,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合作深度和契合度,共享校企合作资源,配合应用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校企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通过校企共创培训网络平台构建与运行,学科竞赛组织与承办等取得进展。借力双一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后续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体的机制创新与改革实践,在实现共同体建设目标的同时,为其他双一流学科专业的多方协同育人提供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强,石琳.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44-45.

[2]吴可灿.浅议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J].企业导报,2015(21):127-113.

[3]李智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考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3-125.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高教所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面向“双一流”建设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条件和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GJS-XKT1707

猜你喜欢

保障制度协同育人双一流
农村住房保障制度设计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对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日生活保护制度比较及对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启示
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