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困境

2018-08-18罗亚娟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学模式

罗亚娟

摘 要: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推广实践中出现一系列困境,其中最核心的是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转课堂接受度不高。基于社会系统观的视角分析发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师生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因,不单纯是因为翻转课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相关制度框架未能给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未能使大学生养成富有真正求知精神的社会个性有紧密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行工作需要改变传统思路,代之以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地方高校 本科教学 社会系统观 青年教师

1.研究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兴起于21世纪初。“翻转课堂”之“翻转”是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翻转”之处主要体现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课上讲课、课下作业”的基本结构,采用“课前导学、课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翻转课堂的做法是教师借助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提前学习课程知识,将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师生、学生之间的答疑解惑、研讨探究与互动交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内课外、学习流程和时空,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式、合作式、研讨式、建构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深层认知能力。近年中,翻转课堂被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带来了全球性教改“风暴”。

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国外学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积累,对我们实施和理性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在翻转课堂的发源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翻转课堂已获得较为普遍的应用,大量研究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评估、教师与学生的适应性分析、翻转课堂衍生出的非预期性结果等研究主题上。2014年美国翻转课堂教育网与其他机构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发现,40%左右的初中、高中教师已经在翻转课堂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效[1]。但亦有研究认为“翻转课堂”的效果未必优于传统课堂。例如,Gregory Ferenstein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收效微乎其微[2];一些研究认为翻转课堂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亦有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研究结论。比如,Mike Acedo研究发现,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视频准备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2]; Alfie Kohn的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前学习负担[2]。此外,Lisa Nielsen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病加深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因为翻转课堂对互联网技术及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拥有与使用状况的依赖性强,能否具备这些条件与家庭的经济、文化资本有很大关联[2]。

总体来说,虽然翻转课堂理念在2011年便传入中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翻转课堂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在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高校,翻转课堂的使用率较低。部分老师在教务管理部门的激励之下,接受学校的辅导并尝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这部分老师仅占全校教师中较小的比例。一些高校尚未有组织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仅零星教师自主尝试。

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这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翻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问题,这里的“水土”是指国内地方高校这一社会系统,包括管理体制、教师及学生等,“不服”是指不适应。学界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卢钰等人提出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教育者及学习者在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在翻转课堂的中国实践中,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事实上,翻转课堂在国内高校中的实践,不仅关涉文化适应性问题,还关涉社会系统中文化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认为基于社会系统观的分析视角对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困境作深入剖析尤为重要。就问题的表层来看,涉及高校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社会主体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深入问题内里,则涉及问题所处社会系统中的各种正式及非正式规范对人群心理和行为的限定。为此,本研究着重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呈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中的实施困境,并基于社会系统观剖析高校师生行为背后的社会逻辑,以及翻转课堂实践困境的形成机制。

2.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困境

翻转课堂在国内地方本科高校中的实施,遭遇多重困境。这其中,最核心的困境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接受度不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群体中集体“遇冷”;其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像想象中受学生欢迎,在较多高校的实践中,非但没有像期望中那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反而受到学生的排斥。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高校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象,一种教学模式如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那么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本身将难以长久持续。

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在学校管理方无硬性约束性要求的情景下,高校教师群体中呈现出普遍不愿意主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象。第二种情况较为常见,学校管理方为了促进教改,往往会采用一系列激励方式激发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给予一定经费的支持,但在这一系列激励方式之下,高校教师仍然少有人愿意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更教学模式。第三种情况是,一些高校在教师缺乏动力的情况下,采用硬性压制的形式促使教师尝试翻转课堂,受影响的教师虽然在短时间以内不得不采用该教学模式,一旦外部强制力消失,老师们就会改回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在一些院校,教學管理部门硬性要求每一个系所或教研室必须有一位或几位教师在一门或几门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或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作为二级学院、系所、教研室年终考核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诸如此类的由高校行政力量促成的教学改革一般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师在完成硬性任务后并无动力再持续。

虽然一些高校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和学习效能在短期内获得了提升,但在新鲜感消失之后,学生的参与热情随之减退,转而变成了对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课前视频学习、课上参与式研讨等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是额外任务的排斥,导致翻转课堂流于形式。翻转课堂之所以要翻转课内课外、学习流程,一个初衷是克服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局限,使得学生的参与式研讨成为课堂的中心,使学生获得课堂的主体地位,另一个目标是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讨”的方式,充分强化课堂效果,将课堂从传统单一的讲课变为师生间研讨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深层认知能力。但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排斥,缺乏参与的激情,使得原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又回到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3.翻转课堂实践困境的形成机制

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的实施中遭遇困境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优,也不意味着需要简单放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事实上,当前中国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能合理应用,对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效果的强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不应因为翻转课堂在实践中“遇冷”便否定翻转课堂对教学改革所能发挥的积极意义,从而简单放弃。

翻转课堂在实施中遭遇困境,与高校管理部门实施翻转课堂采取的简单化思路有关。具体来说,高校管理部门将翻转课堂的实施、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逻辑简单化了,相关思路和措施并非建立在对教师、学生行为的充分理解之上,缺少系统化的思维。比如,在不理解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情况下,简单以增加经费的形式对老师加强激励,或将翻转课堂作为教改中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性要求,或者强制性要求学生配合,等等。再如,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仍然难以改变困局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便放弃以翻转课堂促教改的思路。无论是翻转课堂的推行还是最后的放弃,均是基于一种简单的教育行政思路。

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政策措施的顺利推行,均需要建立在深入内里地理解教高校教师及学生行为逻辑的基础上,以系统观理解高校教师和学生。若以系统观分析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逻辑,便能理解为什么高校教师拒绝采用这一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以及为什么学生难以长久对这一教学模式保持热情。

高校教师群体中依据职业压力的大小分化为不同的子群体,其中职业压力最大的是青年教师群体,而从当前各地方高校翻转课堂实施措施来看,青年教师恰恰被作为重点对象。从高校教育行政者的角度,一方面,青年教师更易被动员,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经验和技能相对较弱,更需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技能,因而将青年教师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重点人群。这样的思路缺乏系统观思维,缺少对青年教师群体综合状况的考查,直接导致翻转课堂难以推行的局面。

青年教师群体对翻转课堂缺少热情,并非因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缺乏认同,而是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负荷已经处于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对翻转课堂等教改活动的冷淡或排斥是高校教师在多重压力之下的选择性行为。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面临沉重的科研、教学、职称晋升等压力等。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科研竞争和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压力[4][5]。这与当前高校中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设置有关。在诸多压力之下,青年教师普遍没有额外的精力开展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普通的教学获得改革不同,其课程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需要准备每堂课的课前导学视频拍摄,需要对课堂的研讨组织做充分的准备,一些处于多重压力下的青年教师并不愿意被学校管理方动员到翻转课堂的教改活动中。

以系统观分析当下地方高校学生群体,会发现大学生群体对翻转课堂缺乏长久的热情不仅仅源自翻转课堂本身,而与当下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社会个性①有关。当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个性结构中,普遍不具备过去大学生所具有的真正的求知精神,而是表现出普遍性的厌学:看轻大学阶段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愿意在大学课程学习上花费精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生进入大学前为顺利通过高考所经历的长期高强度、填鸭式教学模式有关,这一学习模式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精神,另一方面与进入大学前形成的学习认知失调有关,认为只要进了大学校门就不需要像过去一样认真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家长错误的认知、家庭引导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在翻转课堂实施初期,大学生在翻转课堂新鲜感的体验下尚愿意投入精力,但在新鲜感褪去之后,对翻转课堂所要求的课前视频学习和课上提问、研讨的密集参与产生厌倦、排斥。

4.结论与讨论

以社会系统观分析翻转课堂的实施困境可以发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师生中“遇冷”的成因不单纯是翻转课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而是包括高校评价体系等在内的管理体制未能给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未能使大学生养成富有真正求知精神的社会个性。

在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效果偏差及教学方式传统落后的现实背景下,包括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推行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思路,系统性地看待教学改革的推行工作,而不是简单施行,不通行之后则简单放弃。需要改变推行思路,比如调动职称较高、教龄较长、职业压力不大的教师更多地参与;在减轻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情况下調动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重视本科生求知精神培养的前提下调动本科生参与积极性;在具有求学精神的研究生中更多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等等。只有充分调动教学和学习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果,才能促进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多样化,促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需求的成熟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注释:

①社会个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相对于个体的个性而言,指称同一群人中多数成员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5).

[2]郭鹏飞.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

[3]卢钰,徐碧波,焦宇.从文化差异角度反思翻转课堂在我国学校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8).

[4]张蓓,文晓巍,盘思桃.基于Karasek模型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7(10).

[5]姜捷.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及其缓解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翻转课堂在高校社科类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困境与路向选择”(项目编号:JGB160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