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育

2018-08-18寇杰陈选华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寇杰 陈选华

摘 要: 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相对缺乏,上课不到、到课不学、课后不补等现象较为常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维度分析其逻辑成因,并有针对性地从国家、学校、教师等多维路径采取相关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学习动机 激发 培育

1.现状概述

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课内课外,学习动机不足现象较常见。在高校学生整体规模愈渐扩大的同时,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

以安徽工业大学的英语课堂为例:第一,平均一个学期共计15周的上课时间,有90%的课堂处于非全勤状态。除开履行请假程序的正常缺勤人员外,有60%左右的同学是交叉未到课堂上课或中途早退离开的;第二,到达课堂的学生选择座位时大部分都挑选了教室靠后排的位置。在未经老师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主动坐在前几排,问其目的,大部分学生回答:“上课时老师总是盯着前几排座位,在老师眼皮子底下不自在,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课堂测验时也没办法用手机查答案。”第三,坐在教室的学生中,部分是出于老师点名查人的顾忌,以及自身在授课教师眼中的基本印象。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但一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玩手机、玩游戏、看其他书籍、讲小话等,难以认真听讲及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计划,“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普遍;第四,下课后老师以新媒体网络形式将作业文件发至QQ群,请大家课后自行听解。但经老师抽查后发现,近40%的学生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第五,临近期末考试,一些学生会在群里陆续向教师询问考题、答案等事宜,为满足毕业硬性成绩要求而临时抱佛脚,追求“不挂科就是万岁”。

这种课前很少花时间预习新课程、教学课堂逃课旷课不听讲、课后静不下心去补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一些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较常见。学生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兴趣不足已成为高校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因学习动机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已开始呈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亟须加紧进行。

2.逻辑成因探究

2.1宏观原因:一些高校在落实教育体制上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凭分数进大学”的教育体制盛行时期,高考对文化课成绩制定了硬性指标要求,不进行学习的主动规划与实施,“取得好分数,考上好大学”的终极目标无法实现,这种驱动力促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极强的外部动机。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一现象发生了改变。

首先,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高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呈放松趋势。整体要求的降低,导致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下滑,真正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信仰、想通过上大学获取知识而改变命运的学生并非多数。进入高校后,一些学生“上了大学便是解放”的观念被激发出来,自我认知、自我提高等驱动力存在不足,在此阶段能静心学习的人必然减少。

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实行“收费上学”和“自主择业,不包分配”政策,一些学生观念中存在“自身学习是花了钱的,既然不包分配,自己就需要尽早运用所学知识赚得经济利益”的意识,故更加注重当下的短期利益,在学习中追求实效性和功利性。但付诸一定时间和精力学习后,并未运用所学知识赚得理想的经济利益,即对学习失去信心,形成“学习无用论”,外部动机消失,后续把更多时间投入能满足短期经济需求的其他活动中,学习再次被轻视,陷入恶性循环。

2.2中观原因:一些学校考核方式的消极影响。

当下,部分高校基本采用期末卷面考试和平时表现打分相结合的学生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的固有弊端,导致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逐渐沉睡。

首先,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一般占总成绩60%到70%,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考定一学期”的终结性考核制度。这种考核方式使一些学生认为评价自身学习好坏的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自己在平時课堂学得再好,因遗忘规律等潜在因素,习得的知识储备在考试时也已遗忘,还不如在临近期末时加紧突击,反而能取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成绩。这种方式淡化了学生在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育与延续。

其次,学生平时表现的打分大都以到达课堂次数为标准,但某些高校的公共课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老师无法充分顾忌每个课堂成员,一些学生不去课堂、找人替课、点名后早退离开,或只保证自己到达班级应付授课教师点名,老师都会给予平时表现的基本分数,而此分数已经满足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硬性要求,上课无论听讲与否都无所谓。这使得一些本来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下失去外在压力和动机,学习愈来愈被放松。

2.3微观原因:一些家庭成长环境的不良冲击。

抛开外部体制和制度因素,当代某些大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不良冲击成为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当代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普遍以“90后”为主,此类群体的出生和成长正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作为独生子女,他们成为家中跨两代甚至三代成员的疼爱对象。一定程度上的关怀和关爱是必要的情感需求,但一些长辈时常因心理因素未能把握适度原则,使疼爱发展为宠爱、溺爱,将对孩子的顺从心理凌驾于科学学习教育理念之上,孩子一旦在学习中出现厌烦心理,有抛弃学习、想出去玩的意向,在撒撒娇闹闹脾气之后,家长大都会同意。久而久之,一些孩子自小便缺乏静心学习的自我约束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在没有外界监护和要求的情况下,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很少对学习产生主动性,缺乏学习的精神内驱。

再者,自改革开放制度确定以来,历经几十年发展,在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给一些家庭带来实质性变化。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过去好转许多,家庭愈来愈富裕,在这种温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易形成固有思维:自己家中有钱有权有势,遇到困难时有家里帮助解决,毕业后工作有家里帮忙安排,自身上大学的目标仅仅是保证不挂科,顺利拿到学历文凭,满足家庭安排工作时的硬性要求。未从情感和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自然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机的缺失导致其极少学习。

3.激发与培育路向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对他们的培育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滞。所以,面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现状,亟须从多维角度进行激发与培育:

3.1国家:完善教育培养制度改革,促进外在学习动机内化。

第一,高考结束后,高校入学考试体制对学生的束缚消失,使得一些学生在大学阶段失去方向感,对自身的学生身份和学习的必要意义存在意识偏差,缺乏应有的学习目标导向。因此,国家要积极完善教育培养制度改革,对其产生的不良效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政策引导上实施办法,使现阶段社会认识和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考完试就不用学习”应试思维和错误意识得以摒除,促使其理解学习的真正含义,从而在没有这种外部动机束缚的情况下仍能“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动机内化。

第二,创新运用新媒体宣传方式和现代化传播途径,向广大学生阐述学习的内在重要性,引导学生首先建立现实目标,认识到学习能给自身带来的外在收获,通过憧憬未来生活图景而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同时,使他们领会到学习对提升自身的内在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将自身学习置于多重要素约束下,逐步提升思想境界,达到自发学习的目的,使外在学习动机得以内化。

3.2学校:采纳形成性评价方式,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一,充分认识到终结性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改革,降低期末考试分数在学生最终成绩中的占有比例,通过适当提升平时成绩比例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行为;或在一个学期进行多次检测性考试,最终取所有考试的平均成绩作为期末卷面分数依据,并对此设立相应的奖励标准,使“学生为同伴竞争而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得到强制性和持久性保障,久而久而,使学习动机习惯化。

第二,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可在评价中采取多种指标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减少以往“仅仅以到达课堂的考勤次数为评定标准”所存在的不公正性和局限性,可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小组活动、讨论结果、课后完成作业情况等指标纳入最终评定范围,避免学生“不为上课不会到达课堂,为了上课而仅仅是到达课堂”的潜在弊端。这样,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为完成各项指标的相应成绩要求,会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后也会为平时的成绩考核要求进行主动复习和预习。在未寻得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之前,这样的强制性措施不失为一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

3.3教师:重视情感给予和归因引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第一,注重学生情感需求,对其进行应有的情感给予。学生对教师固有的依附心理使得他们在求学阶段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带有强烈期待,這是一种极需注意的关系需要。所以,教师要心怀善念,乐于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距离感。多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关心帮助他们,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解决他们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使“理解、鼓励、友好的言语和行为促发”成为常态化。要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其相处,促使学生进行情感迁移,由对老师的好感转向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通过心理疏导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把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的可控性因素,如自身努力、个人奋斗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感。与此同时,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还不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避免归因于先天遗传、个人能力要素而引发的“习得性无助”情况,设法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科学地进行学习行为,并通过一定奖励和赞扬激发其成就动机,使得学生学习动机不断得以强化。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有着深刻的逻辑成因,只要从国家、学校、教师等角度采取积极措施,即可缓解这种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张荣美.学习动机与动机激励策略[D].上海:东华大学,2005.

[3]雒淑芸.在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朱乃识,贺晓星,赵志毅.苏南地区成人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02):31-33.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