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义古村群看传统赣商文化
2018-08-18董建华
董建华
摘要:安义古村群座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境内,涵盖了羅田村、水南村和京台村三大古村。从古村群的古街道、古民居、古宗祠以及古传说、古风俗中,可以管窥到曾经盛极一时的传统赣商文化。
关键词:安义古村群;管窥;传统赣商文化
安义古村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境内,毗邻西山梅岭。古村群由罗田、水南和京台三个村落组成。罗田村村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躲避战乱于晚唐时期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水南村与罗田村一脉相承,其村民为古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于明初时期建立。京台村建村历史比罗田村更久远,村民有刘、李两大姓。罗田、水南和京台比邻而居、鸡犬相闻,三个村之间由三条麻石古道相互连接。安义古村群留有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86幢,还有400余米长的商贸古街道。古村群的众多古迹,记录下传统赣商的历史点滴并由此折射出传统赣商文化曾经的兴盛与辉煌。
一、古村群商业集镇的形成源自于赣商万寿宫文化的兴盛
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魏禧在其《日录杂说》一书中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明清时期江西人大规模的移民及出外经商,以至于在湖广一带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说法;在云贵川一带则流传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的说法。随着“江右商帮”驰骋大江南北,江右商帮修建的万寿宫也矗立在全国各地,以致万寿宫成了江右商帮的标志。万寿宫供奉的是东晋人许逊。许逊祖籍河南许昌,但出生于南昌。传说他于晋宁康二年农历八月初一在南昌西山得道成仙,后人在其升仙之所建造“许仙祠”。南北朝时“许仙祠”迭名“游帷观”,宋朝时由皇帝赐名“玉隆万寿宫”,明朝时由皇帝赐名“妙济万寿宫”。许逊亦在宋朝时被奉为许真君;元朝时被奉为净明道教派之祖师爷;明朝时被奉为“江西福主”。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南昌铁柱万寿宫是最早建立的万寿宫,嗣后江西各府、州、县的万寿宫纷纷建立,及至明清时江西人大量移居他乡,亦将万寿宫及许真君信仰植入各地。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各地万寿宫都要接受四面八方人士进香拜谒,热闹非凡:白昼庙会商贾云集,夜晚戏班粉墨登场。南昌西山万寿宫接受进香拜谒的有九江、永修、安义等地前来的香客,而罗田村的小型的古驿道则是九江、永修、安义等地香客到西山万寿宫进香拜谒的必经之地。罗田作为各路香客的必经之道,再加上又处在各地通往南昌的古商路上,使得罗田人来人往,聚集了充沛的人气,为从事各种商贸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罗田从事商贸的古街共有前街(各类商铺)、横街( 茶馆饭庄)、后街( 仓库客栈) 三条街,古街宽约 3 米,用 50 厘米宽、100 厘米长的麻石铺成。罗田古街有商家从事金银、绸缎、黄烟、酿酒、药材等买卖;还有商家从事当铺、油榨作坊、香烛作坊、木匠店、铁匠铺和锡匠铺等生意。罗田活跃的商贸活动使罗田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古集镇。现今罗田古街麻石地面上留有的一道道马车车轮碾压出来的深深的车辙沟痕以及前街高高的柜台,都在昭示着当年的熙来攘往和叫卖喧嚣。追本溯源,罗田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繁华的古集镇,是因为有西山万寿宫。具体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西山万寿宫的存在、有了遍及各地的万寿宫文化,才有众多香客的光顾与古集镇的繁荣兴茂。
二、安义古村群古建筑及古义校的兴起关联于赣商的许真君信仰文化
作为赣商文化标志的万寿宫供奉的神灵是许逊,许逊之所以能成为赣商共同的信仰,并不仅因为他得道成仙,还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种种传统美德、良好品性与高超技能。许逊一生留下许多造福于民的行为轨迹。西晋太康时期许逊出任四川旌阳(今德阳)县令,为官清廉正直,且将自身精于水利与医术的技能和技艺贡献于当地,营造了“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的忠良诚信和安定健康的人文环境。许逊在旌阳任县令十年后辞官回乡,适逢江西洪水为患,许逊又一次发挥了其精于水利的才干,不辞辛劳率领乡亲治理了水患。不仅如此,许逊还运用其精湛的医术灭除了瘟疫,给家乡带来了安宁和福祉。由于许逊身上体现出的种种美德暗合了江右商人的价值观追求,这使得江右商人对他产生了景仰膜拜心理并以之作为精神领袖。江右商人尊崇许逊,主要是尊崇许逊倡导的“诚信”、“济民”等精神内核和文化理念。为此,江右商人大都在从商实践中讲究“贾德”、坚守“诚信”:临川人张世远、张世达将货主误多给了的银子以货物形式悉数奉还;浮梁商人朱文炽出售过期新茶时,均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安义古村群中的“世大夫第”的主人身上。“世大夫第”的屋主是罗田村的黄秀文,其于十四岁即被伯父带至自古商业繁荣、被称作“ 洪都之锁钥,而江右之巨镇 ”的吴城学做牙行的生意。由于黄秀文为人踏实诚恳,他逐渐拥有了不少客户。某年,胡椒价格暴跌,他为一位年迈的客商保管胡椒货物,其后当胡椒价格高涨时,他果断抛售托管的胡椒货物,为客户赢得了高额利润。然而其时年迈客商回到家乡一病不起,其子因须长年守护病父亦无暇接管生意。年迈客商临终时顾念黄秀文多年关照之情,瞩托儿子将不菲的胡椒货款全部赠与黄秀文。当客商之子到吴城找到黄秀文表明馈赠之意时,黄秀文力拒,取出银两装上舟船,运往客商老家。客商之子亲身感动于黄秀文的诚实,又将银两悉数运回再次相赠。黄秀文难却孝子严遵慈父遗嘱之盛情,因而接受馈赠骤然暴富。之后,黄秀文利用获得的第一桶金在吴城经营当铺、布店与米行,成为了资财丰厚的富商。不甘心于只富不贵,黄秀文用钱捐了个正四品的官衔。乾隆朝,富商兼官员黄秀文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了堂皇气派的宅第“世大夫第”。黄秀文讲究“贾德”的故事,就是他结善缘发家致富的故事,也就是古宅“世大夫第”由来的故事。追根究底,“世大夫第”的兴起是江右商人尊奉和践行许逊倡导的“诚信”的结果。
江右商人不但积极践行“诚信”理念,而且积极践行许逊倡导的“济民”思想。江右商人在各地兴建万寿宫除了为了安放信仰外,还有是为了给奔走在各地的江西同乡提供休息之所,为此,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为了造福桑梓,江右商人经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祠堂、创建会馆、兴办学校等。由于江右商人“遇善举则为之,率千金无吝色”,使得江右商人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声。安义古村的商人在济民方面主要表现为捐资办学和兴办祠堂。罗田村在明代时期有人口十房 ,实行里甲制管理 ,号称“十甲大全”。十甲都慷慨倾本甲财资,大力兴办义学,因而使罗田村读书声不绝如缕。清道光时期京台村的博学之士刘鹤年倾自家田产银两,与弟刘俊之相继延师训导本族子弟。其时,村里富裕人家纷纷捐钱捐田捐房, 族人刘章夔一人便捐了一百二十亩田地作为教养之资。此外,古村群黄氏、刘氏祠堂亦由众人捐资兴建。
三、安义古村商人发家历史显现了传统赣商艰苦创业的文化品格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写道“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其地瘠也”。江西由于地少、山多、人众,民众被迫大量外移,走上经商之路。身无长物的江西商人通过历炼闯荡,创造了许多从农到商、由贫而富的逆袭奇迹。“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这是沈从文对当年行走湖南的江西商人的描述。“赤膊草鞋去,长袍马褂归”,这是民间对赤手空拳出外打拼并衣锦还乡的江西商人的刻画。“细伢子不要懒,大了做老板”,这是长者用“做老板”的光辉前景激励年轻人要发愤努力。安义古村村民作为江西商人的一份子,也大都出身贫寒,通过外出经商逐步成为了富商。如罗田村“世大夫第”主人黄秀文从小在吴城牙行做小伙计后从事典当等生意,水南村的黄道源在长埠开磨坊,黄怡耀在吴城开办“永昌钱盐庄”。由此可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是大部分江西商人共同的从商轨迹和共同的从商文化品格。
四、安义古村宅第建筑构造映射了传统赣商追逐贵显奢华的文化心理
赣商大多出身贫寒,他们怀有强烈的改变贫穷命运的愿望,所以当他们经商致富后总是在不自觉和自觉中通过建造有形的物质建筑投射或体现自身对富贵奢华追逐的心理。赣商建造的万寿宫不仅起到安放信仰、提供歇息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自我群体身份标志的作用。赣商兴建的万寿宫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规模宏大、构造奢華。据当代学者章文焕于1996年经过1个月的初略考查,贵州省的万寿宫有95座,云南省有50座,四川省有73座。全国各地的万寿宫大都建筑在旧时热闹繁华的街道上,荟萃殿宇楼台,构造繁复精巧,雕琢玲珑剔透、色彩缤纷灿烂,彰显出赣商财力之雄厚。
江右商人经商致富后不仅热衷于到处建造公共设施万寿宫,而且热衷于捐官及建造奢侈私邸来彰显自我身份的华丽转身。安义古村在此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黄秀文建造的“士大夫第”。“士大夫第”建有厅堂 12 个,厢房 36 对,起居室 108 间,天井 48 个,众多建筑构件皆为精心设计且含义丰富。宅第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雕饰为官帽的门楼。“官帽门”以多个矩形组成官帽主体,另在门楣浮雕两侧的墙体中嵌入几块祭红石,作为官帽两侧的帽翅。黄秀文以官帽作为门楼,表明他对做官身份的骄傲与渴求。门楣上的“鲤鱼跳龙门”、“状元游街”、“丹凤朝阳”与“仙鹤”的图案的三层石雕说明了黄秀文虽然用钱捐到了官衔,但内心还是不满足,他更希望家族有人能通过科考正途获得掌据实权的官职。如果说“官帽门”体现了屋主对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追求,那么,四十八个天井则体现了屋主对聚财发家安享富贵的期冀。“士大夫第”的四十八个天井,涵盖矩形、方形、长条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各种造型,并且其名目亦繁复多样:堂井、巷井、房井 、场井等。中堂、前堂、后堂前的堂井除与其他天井一样四周置有挡水板外,中间还放置一个由大磉礅承托的装满水的大型陶质瓷缸。数量众多天井以及天井中水缸的设置除了有为采光、排水、消防 、养鱼之实际功用,还反映了房屋主人聚集四方财气的心理祈盼,因为古时候有“山主人丁,水主财”的说法。事实上,四十八个天井数量的设计及建造本身就带有为屋主人夸富逞奢的功用和标志。此外,“士大夫第”显赫的门匾、飞起的檐角、高峻的屋墙以及雕刻精美的梁柱、窗棂,无不强烈张扬着宅第富丽华贵的气势以及映射着宅第主人安富尊荣的心理期望。
安义古村群古街道与古建筑的建造者已经逝去,江右商帮的时代亦不复存在,但安义古村以及江右商帮留下的传统赣商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的烛照,也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思索与探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M].黄山书社,1993.
[2]章文焕.云贵川三省万寿宫考察记[J].江西社会科学,1997(05).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