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文化内涵论古代农耕文化

2018-08-18林欣薇

文教资料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农耕文化

林欣薇

摘 要: 农业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和粮食被视为立国之本,汉字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信息。本文尝试回溯字源探究其文化内涵,并以此理解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汉字的相互性,并思索如何将汉字文化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 农耕文化

一、引言

历年来对外汉字教学,较重视汉字教学的实践性,相对忽略汉字文化的价值,对汉字学习趣味性和形义联系的问题关注不够。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出现,对汉字文化学的产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汉字文化学的崛起,将汉字形义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延伸至文化领域。何九盈(2000)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文化学是跨学科多元化的理论,将汉字与文化因素教学相结合,是汉字教学的新研究方向。语言习得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化的深化是语言的学习也是知识的学习。汉字文化学是汉字教学的新研究维度,本文从汉字文化内涵探讨古代农耕文化,以此探求农业发展历程与汉字的相互性。

中国以农立国,兴至神农之世,农业是上古社会的主要经济型态。汉字能充分体现农耕种植、农具的发展变化及先民的思想观念,从汉字可以探究古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文字是人类文化世界的产物,汉字独特的文字体系,保留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信息与文化内涵,汉字记录着华夏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文明的历程。远古祖先从猎狩、采摘野果到渔猎畜牧逐渐进展,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殷商时期进入农业社会,促进先民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卜辞有着各种天文、农作物资料,甲骨文也有大量与农事和农业相关的汉字,对农作物的分类、命名和禾苗生长情形都做了细致的分类与描绘,文献有百谷,《说文》禾部八十七个字,蔬菜字头有八十二个,可归并出五十六种蔬菜。粮食作物分为八类四十个字,田部有二十九个字。由汉字的农作物分类与部件的应用,巨细靡遗地创造出农业用字,表现出我国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视与进步。

农耕生活方式产生的汉字,其构形充分映照了当时的生产面貌。殷商开始了播种和移栽谷物,稻作生产成为经济的来源,对于自然事物的直观感悟,有许多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用字产生,汉字如实地反映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状况,农作物的稻谷分类与造字随着农业种植与发现推陈出新。原始农业发展成熟的特点是利用并改进农具,劳动工具力、耒、犁的改进发明也充分体现在汉字之中,农具、耕作方式的改进,记录着先民生产方式的变迁。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打破时空的限制,汉字其独特的形体结构,保存造字时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识与观念。钱穆(1988)说:“要明白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扩大在广大的地面上,维持至悠久的时间,中国文字之特性与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陈寅恪(1986)曾经说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是研究文化的宝贵材料,也是独特原始的史料与活化石。先民对于农业社会细致的观察,在汉字的创建中可窥见其思路内涵。

汉字的产生是观物取象,字形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与体验,古汉字的型态积淀着远古时代生产方式。《说文解字》是首部解说文字原始形态结构和考究字源的专著。本文以说文为主,初步整理上古農业社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用字与粮食作物名称,以探求汉字造字的思路和意义。从偏旁部首的演化亦可以探究文化的变迁。唐兰先生(1981)曾说:“汉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因为畜牧事业的发达,所以牛、羊、马、犬、豕等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农业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来等字部。因为由石器时代变为铜器时代,所以有玉、石、金等部。因为思想进步,所以有言、心等部。我们假如去探讨每一部的内容,恰等于近代的一本专门辞典。”本文对于与农业相关的汉字作检验论述,也以部首作大致分类,龙部首、禾部首、田部首、力部首、耒部首、辰部首等,只选取具代表性的汉字,不一一而论。试着回溯字源,以汉字的取象构形、依形定义为特征,以阐释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

三、汉字文化教学的应用

汉字文化开拓汉字研究的另一视野,对第二语言汉字教学亦有所裨益。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文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对外汉字教学应该善用文字的特征,可以将汉字与图像配合,深入汉字与文化的相连性,展示形象的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及发展变化。汉字本义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从字扩展到词汇与文化理解。汉字形态义,其字本义与衍生出的义项,引申义都是有所关联的,并由汉字解读连接至词汇与多义项,是故汉字教学也是汉字文化教学。

汉字与文化是学习汉语的基础。汉字的问题在于不明白汉字文化的道理,故常误用或者只识词汇而不明字义,这是源自对于汉字缺乏质的认识,无论是汉字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存在同样的弊病。汉字的形音义与字源探究,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字源可以知古今、辨本义,这其实并非艰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知道字的本义就不难记忆其引申义与词汇用字,汉字的扩展能够左右而逢源。在对外汉字文化教学中,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义,并让学生充分领略汉字文化蕴含,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科学实效性,学生产生兴趣就会记得牢,而且它本身就是历史文化教育,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文化性,能够提高汉字教学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是初级汉语难以进阶至高级汉语教学,即使在高级汉语也难读懂文言文或者古文献,就难以深入学习。其问题根源就在于初级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不够扎实,或为求教学效果而舍弃汉字根基的稳固。汉字并非无根之字,历史打造了汉字丰厚的内涵,若对汉字教学贱古重今,只重视表面书写与用字,也就是斩断古今文化的联系,高级汉语就无阶梯可拾阶而上,亦无法应用汉字的丰富张力与扩展能力,无论是教与学都应该打造深厚的汉字与文化基础,如此才能突破瓶颈的束缚,如何更科学地融合古今汉字智慧,这也是汉字教学需要深入探究的。

四、结语

汉字承载着原始农业社会生活的鲜明印记。汉字源于社会群体的需要而创造,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汉字中得到独特的展现。汉字显示了我国农业社会的风貌,其农作物细微的分类,反映出先民对于耕种劳动的观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农耕发展成熟的文化历程,也体现出古人对待大自然的敬天态度。

汉字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真实而宝贵的纪录,透过汉字能探索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形态、农具的演进及农作物的培育方式,记录着汉字文化的发展历史,储存着农耕文化丰富的信息,又体现出原始农业对汉字直接的影响与生成的必然性。汉字是人从内在的主体意识评价并赋予世界某种意义。虽然汉字历经数千年进化与演变,有些字体已经失去原先的象形特征,或者已经丧失原来的意义,或只是抽象的符号,然而汉字在演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以汉字文化的视野追溯探究其汉字形、义与解读其文化含义,将广博深厚的文字学与文化学有力结合,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解读,也是汉字教学的新维度。

注释:

①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

[3]陈寅恪.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詹绪左,朱良志.汉字的文化功能[M].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5]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农耕文化
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基于“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探讨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