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兴趣培养教学探析
2018-08-18孙欣
孙欣
摘 要:小学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兴趣教学的宗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健康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学习方式;
常听到学生说,语文枯燥无味,背课文更有压力,再加上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压抑。那么,对教师来说,怎样改变这一不乐观的现象呢?教师需重视小学这个基础的阶段。对于语文这门开拓性强的课程来说,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重要,对本人而言,较看重采用新的方式授课,趣味教学,为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听到语文这门课程的时候,会忍不住去学习语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狀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如讲授《浪花》时,我这样开头的:同学们可能都喜欢花,因为它们很美丽,使人看后赏心悦目。你们见过既美丽又顽皮,还能和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逗小朋友乐的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这种花――浪花。这时学生有了好奇与疑问,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新知识的状态,学习起来势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呼吸芬芳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激起情感的涟漪,感受到处处都是语文,处处能学习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也是学习语文。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到社区去服务,也是学习语文。这些语文学习方式都是学生所喜欢的,都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热情。
三、情境融入
情境融入教学方法之一是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校教学已经逐步开展,通过屏幕的效果,将学生的分散力集中在多媒体中,促使学生持久保持学习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课文中的形象,通过形、声、图,甚至动画的形式将课文或者古诗中的情境和任务展现出来。好的授课方法不仅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五、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鲜的事物而兴奋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使所学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再现了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情绪,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 “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结束语:
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语文学习兴趣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获得事半攻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小学生真正的领略到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