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提高手术室非全麻患者睡眠质量的观察
2018-08-18陶兰
陶兰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蚌埠,233000)
手术是指医疗人员使用各类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机体切除、缝合等方式进行治疗,以维持患者身体健康,但手术易对患者身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对患者心理及生理形成刺激,降低患者睡眠水平,从而破坏其整个机体内分泌、神经等循环系统的免疫力,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为减轻患者手术痛苦,手术时会给予患者麻醉处理,但部分患者为非全身麻醉,手术过程基本处于清醒状态,因此易出现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需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部分非全麻手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全麻手术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本次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均满18周岁;2)手术均为非全麻;3)无认知、精神以及语言障碍;4)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
1.3 排除标准 1)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者;2)对乙醇或药物依赖者;3)心、肝、肾等功能受损严重者;4)存在恶性癌症者。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包括术前查房和注意事项讲解、术中静脉通道维护、手术过程无菌操作、术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进行交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病房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后手术前要确保病房环境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早晚消毒,确保患者术后送入病房后环境整洁;2)心理护理。术前查房时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信息,了解患者的心态,与患者及时沟通,消除其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进入手术时候,向患者说明麻醉和手术的内容,术后可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患者其痛感和紧张感[3];3)手术过程护理。对患者生命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密切注意患者失血、呼吸情况,及时给予补液、输血、吸氧等手术支持,尽量避免手术器械发出碰撞声,可通过播放音乐、手部触碰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其不良情绪,注意倾听患者的要求,可全力满足其合理要求[4]。4)术后护理。患者移送会病房后,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注意事项,告诉家属如何为患者排放尿袋、按摩四肢肌肉、帮助患者获取舒适体位等护理细节。
1.5 观察指标 1)患者舒适度:根据我院自制舒适度评价表,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舒适度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舒适度越高;2)2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睡眠质量评价表对2组患者睡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好;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4)2组患者心理状态分析:使用抑郁评量表和焦虑评量表对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比较
表2 2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分)
表3 2组患者睡眠质量分析表分)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表5 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表分)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舒适度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分析2组患者睡眠质量 护理后,2组患者睡眠质量均优于护理前,其中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为(94.13±2.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3±2.54)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分组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42%,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观察2组患者心理状态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量后,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20.10±2.19)分、(40.11±4.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护理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疗结构中较为特殊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重症或危及患者,治疗风险较大,故手术室所需人员、物力繁多,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会因侵袭性的操作和手术室环境对患者造成情绪上的影响[5]。手术患者术前大多进行过查房和相关的健康宣教,但进入手术室后因环境问题仍会出现紧张情绪,特别是处于清醒的非全身麻醉患者,护理人员的态度对患者主观情绪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能为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护理干预是一种具有预见性、综合性、完整性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客观评价患者生理水平、心理状态以及睡眠质量,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确保其充足的睡眠。护理干预过程中,为确保良好的服务质量,提倡以人为本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多层次、全方面的为患者考虑,对患者术后行为和疾病认知进行理论教育,确保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生理痛苦,此外,实施护理干预还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充分改善其心理状态[6]。
刘素琼等学者在研究中将符合手术标准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43例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状况表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24 h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刘素琼等学者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非全麻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后,能够明显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