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滋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2018-08-18董业植
董业植
IgA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 伴有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一种疾病[1]。IgA肾病发病率较高, 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6%~37%, 且预后能力较差, 20%~40%的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 故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4]。本研究探讨分析益气滋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门诊收治的100例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气阴两虚的分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30.4±8.2)岁;病程 4个月 ~3年, 平均病程(2.1±0.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4例;年龄20~53岁, 平均(30.5±7.7)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病程(2.1±0.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西药治疗。潘生丁(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制药厂, 国药准字H41023046, 规格:25 mg)口服, 3次/d, 50 mg/次, 连续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益气滋肾法治疗。中药组方:山药、茯苓、杜仲、丹皮、女贞子、泽泻、山萸、旱莲草各10 g, 太子参、丹参、大黄、生地各15 g, 黄芪30 g,以水煎煮, 取汁服用, 1剂/d, 分早晚2次服用。湿热可加白花蛇舌草30 g, 石韦15 g;瘀血肾者可加桃红、赤芍各10 g。连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③检测观察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的变化情况。
1.4 判定标准
1.4.1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中医症状主要包括手足心热、少气乏力、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每一类症状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4个等级, 分别对应0~3分[5], 以此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进行评分比较。
1.4.2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患者尿蛋白转阴或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 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正常, 肾功能正常;显效: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 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40%, 肾功能基本正常;有效: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 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40%, 肾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上述指标未得到改善, 甚至加重[6]。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 尿红细胞排泄率(万/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1.86±0.62a 0.48±0.27b 621.5±126.2a 15.9±6.8b对照组 50 1.83±0.55 1.36±0.44 618.4±112.7 608.4±99.6 t 0.256 12.054 0.130 41.967 P 0.798 0.000 0.897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指标 例数 时间 手足心热 少气乏力 口干咽燥 腰膝酸痛观察组 50 治疗前 2.78±1.12a 2.59±1.46a 2.67±1.54a 2.91±1.79a治疗后 1.24±1.22b 1.10±0.83b 1.18±1.06b 1.28±1.01b对照组 50 治疗前 2.76±1.09 2.61±1.48 2.64±1.45 2.89±1.76治疗后 1.82±1.13 1.84±1.26 1.92±1.36 2.01±1.43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 IgA肾病属中医“瘀血”、“尿血”、“腰痛”等范畴[7], 中医辨证论治当以其作为治疗之法, 据中医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型占首位, 故而气阴两虚是其根本。益气滋肾汤由山药、茯苓、杜仲、丹皮、女贞子、泽泻、山萸、旱莲草、太子参、丹参、大黄、生地、黄芪等中药组成, 方中黄芪性温味甘, 入肾、脾、肺三经, 具有利水消肿、敛汗固脱、益气固表之功;太子参性寒味甘苦, 入脾、肺两经, 具有益气生津、补益脾肺之效;旱莲草性凉味甘酸, 入肝、肾两经, 可补肾益阴、凉血止血;杜仲补肾壮腰, 制大黄、丹参活血化瘀等, 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养阴、补益脾肺、扶正祛邪、疏风清热之功效[8-10]。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采用益气滋肾法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