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协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8-08-17徐茜
徐茜
【摘要】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五大发展理念组成之一。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始终秉和践行承协调发展理念,取得突出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立足渝北区推进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助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渝北区 协调发展 现状 对策
一、重庆市渝北区协调发展现状概述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制胜要诀。近年来,渝北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循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的工作方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结构趋于优化,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6年的2.23缩小到2.21,远低于全国2.71和全市2.55的水平。
二、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总体而言,全区城市集聚功能和规模经济较弱,汽车、笔电等相对单一的经济增长极无法创造较高的规模效应,就业机会及较强的外部扩散效益,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有限。城镇产业布局分散,中心城镇的功能不强,且经济发展以大型工业为主要支撑点。“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农民聚居区由于撤并场镇,导致镇政府搬迁、国有机构撤离、工厂迁建,加之城市“磁场”效应,人、财、物等优势资源被“抽血”,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减弱。部分未纳入中心村建设范围的撤并场镇,政策投入有所减少,产业基础薄弱,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商业功能逐步萎缩,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渝北区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区情、农情依然没有改变,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为一体的特征仍然没有改变,仍处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破除农业农村机制体制深层次矛盾时期。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遭遇“温饱陷阱”。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收入3641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16513元。城镇与农村之间在教育环境、就业形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依然明显。
(三)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渝北区产业结构总体上仍不够协调。2012-2016年,二产业贡献率每年都超过50%,而三产业贡献率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二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成品价格利润“双低”,行业性亏损普遍;制造业中汽车产业占比过高,易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一损俱损。农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不明显,销售滞后,优质综合观光旅游产业群尚未形成,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临空旅游业同样面临社會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全域旅游发展协调管理机制未建立,景区景点同质化严重,附加产业链低端化等现实问题。
(四)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存在冲突
当前,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潜在冲突。近年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征用耕地多为水田,致使高等级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新增耕地质量在三级左右,降低了全区耕地地力平均水平。由于对片区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房屋拆迁等防尘管理不够,对城市垃圾、渣土密闭运输的执法不严,对道路清扫保洁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地区尘污染严重,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及城市交通、工业企业、饮食服务业排放的废气成为主要污染源。
(五)经济发展与民生事业存在不协调
当前,渝北区一些民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以乡村医疗为例,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乡村医生行业仍然存在待遇低、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平均年收入与在职职工相比差距较大(乡村医生年均工资3万左右,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均5万元左右),严重制约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稳定。此外,高山贫困人口搬迁、撤并村不通公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医疗卫生、危旧房屋改造、社区便民设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以及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亟待有效解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三、进一步推进重庆市渝北区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立足渝北协调发展现实状况,必须精准聚焦找短板,精准发力补短板,不断开创渝北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进一步统筹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加快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突出城区国际航空城市特色,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带动作用。二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研究部署,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力,进一步发挥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三是重点推动“六个一体化”,即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效益多轮驱动
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施“四基”强化工程和“机器换人”计划,推进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体验科技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总部等新业态,力促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超过第二产业。四是提速发展工业经济,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结合临空现代都市农业对产业转型的需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寻求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进一步调节发展模式,促进“发展”“保护”协调并进
没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协调。要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打出一套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一是夯实基础。严格执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收紧、控制污染的“出口”。同时,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信息公开,充分保证公众参与。二是完善机制。以“立标、对标、达标”工作方法,加强清单管理,确保工作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纳人区级目标考核体系和全区重大事项督查。三是推进试点。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示范试点,进一步保护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让绿色发展行之有道。四是强化监管。认真开展“环境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决不把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确保渝北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一是补上教育短板,加快推进区内学校建设,统筹调配区内学校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二是补上医疗卫生短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师待遇,推进分级诊疗,着力缓解就医难问题。三是加快改善市容环境,实施好“清洁工程”,加快污染处理相关建设与改造。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升乡村建筑品质,妥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等问题。五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镇街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拆除一批规模小、设施陈旧的敬老院,改建一批规模适中、符合修缮条件的敬老院,新建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区域示范性敬老院,优先保障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和其他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中心组.推进协调发展理念的浙江新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J].求实,2016(6).
[2]李伟.习近平总书记协调发展重要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EB/OL].http://www.drc.gov.cn/zxxw/20170711/1-223-2893937.htm,2017-07-11/2018-06-09.
[3]五大理念的苏州实践协调发展共繁荣[EB/OL].http://news.2500sz.com/doc/2017/10/22/168060.shtml,2017-10-22/2018-06-10.
[4]重慶市统计局.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7.
[5]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