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推动文化交流共享

2018-08-17田志远

人民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文化交流互联网+

田志远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文化交流共享,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互联网空间,唯有共享共治、交流互鉴,才能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类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交流 文化共享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互聯网+”对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成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依托“互联网+”,融合新媒体技术,打造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形象。“互联网+”平台能够将线上文化和线下文化整合,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网络媒体资源,赋予文化知识更生动的形象,更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同时,诸多图书馆、博物馆相继开通网络平台,将文化移植到网络之中,极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提升公众获取文化知识的便捷性。此外,“互联网+”让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任何公众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发布文化信息,并依据信息反馈提升质量,从而诞生高质量文化信息,这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文化建设,探索培育文化自信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形成正确文化价值观,开展丰富的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在肯定“互联网+”对文化建设发挥巨大作用之余,也要注意网络舆论导向弊端,鉴于互联网文化信息传播主体多元、传播门槛较低、传播影响巨大等特点,要注重对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有效监管,确保文化传播赋有正能量,要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确保互联网文化传播导向的正确性,还要借助互联网文化传播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另外,要时刻关注网络舆论动向,及时回应网络中的错误舆论,建立网络舆论监管机制,营造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氛围,消除非主流舆论的负面影响。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品牌,夯实中华民族文化基础。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文化地域界限逐渐被打破,国际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常态,中华文化必须要在世界范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碰撞,不断进行吸收和摒弃,守住中华文化之魂。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包,通过树立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实力。同时,要加强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传播政策,培养极具生命力的新型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借助文化品牌进行文化传播。

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注重网络人才培养

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以技术推进文化共享。“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利器,能够改变传统领域发展态势,实现传统领域互联网化,“互联网+”战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作为工具,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储存、计算,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借助有效的数据分析,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公众需求变化,从而指导各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文化交流和共享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文化产业数据分析,找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一直是热门景点,自2013年起,北京故宫将旅游开发与大数据进行结合,通过对游客进行数据分析,准确找到游客强烈关注的故宫文化内容,将这些文化内容从故宫迁移至互联网。据故宫博物院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中近200万藏品陆续在互联网上公示,利用二维、三维影像技术,实现在互联网上浏览北京故宫。

注重“互联网+”专业建设,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互联网+”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是重点内容。各大院校应设置“互联网+”专业,比如网络文化传播、电子商务、文化视觉传达、网络文化营销等专业,注重文化专业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同时,院校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教学,更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应建立网络文化运营实训基地、网络文化信息技术实训基地,通过搭建真实的网络平台,让“互联网+”文化交流人才能够在平台中实战锻炼,从而更好地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提高开展文化交流共享的水平和能力。

共建网络文化多元主体,注重网络文化版权保护。网络文化主体离不开政府、网民和协会,一直以来,网络文化建设主要由政府承担责任,由政府推动文化交流与共享。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应逐渐重视网络文化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网民和协会力量,让网民和协会成为推动文化交流共享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文化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文化主体变得多元,在交流共享文化时要注重版权保护,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版权保护,才会提升创作者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打造“互联网+”文化交流平台,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打造“互联网+”文化交流平台,将传统平台迁移至网络。一直以来,世博会都是世界文化交流共享的主要渠道,世博会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在此展示,彰显国家文化创新成果,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打造网络世博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掌上世博”是“互联网+”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早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就启用“掌上世博”概念,将世博会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迁移至网络,让世界各国网民通过“掌上世博”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值得惊叹的是,“掌上世博”参与人数是米兰世博会的数十倍,其对文化交流共享的影响力难以估算。

推动文化跨区域互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与互补。在“互联网+”下,文化跨区域互动是顺应文化空间布局必然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应借助“互联网+”实现各个区域文化的交流共享,让不同区域的文化产生碰撞,最终达成共享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前提下必然会产生竞争,但这种竞争值得鼓励,文化交流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优胜劣汰,更好地摒弃文化糟粕,确保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注重文化交流共享,不应忽视文化交流共建。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一直关注文化共享,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共建。事实上,只有做到文化共建,才具备文化共享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意识到文化共建的重要性,比如阿里巴巴投资《北青社区报》、腾讯入股新传媒等,这些都是我国知名企业文化共建行为,利用文化共建来改善传统文化传播状态,催生新的文化产业链,让文化交流共享产生新面貌。“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实现文化交流共享,就必须以文化交流共建为基础,注重保护文化产业、消除文化壁垒,确保文化交流共享更加顺畅。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7校级教研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四级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J2017Y040)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丽:《“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模式探析》,《理论月刊》,2017年第10期。

②李宏、王曙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交流与共享》,《人民论坛》,2017年第4期。

③郗戈、张继栋:《“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交流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北方论丛》,2017年第7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文化交流互联网+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