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老年功能性服装设计研究

2018-08-17

纺织报告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程学机能服装设计

赵 妍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1990年至2000年的这10年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6 299万增加到8 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69%。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物质文化的极大需求以及经济的增长导致的社会消费观念整体的变化,促进了老年人对老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进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以及形态等方面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肌肉萎缩,平衡、姿势控制及运动能力下降等,而这些身体的变化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通过社会化的设计服务,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和帮助,方便老年人生活的“无障碍设计”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服装作为最贴近老年人生活的“设计物”之一,多数老年人因为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在穿衣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和不便,他们对服装的适体性和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消除老年人在穿衣过程中的障碍,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适合老年人群日常需求的“功能性服装设计”理念越来越被人类所关注。

1 服装人体工程学相关概念界定

人体工程学是以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卫生学等作为研究手段和方法,综合进行人体结构、功能、心理以及力学问题的研究学科。作为人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1],服装人体工程学强调以适合人体各个要求为出发点,在“人—服装—环境”的系统中,使服装的设计最大限度上适合人体需求,达到“穿”与“美”的高度统一,实现“服装”与“人”的完美结合。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服装人体工程学理论,可以使服装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化,且有助于肢体的运动,材质与人体要求一致并注重肌肤卫生的要求,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指标,便利于生活。

服装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了人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等方面。对于人体形态及生理机能方面,通过人体测量,研究人体结构特征和体表特征,找出与服装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人体结构的基本参数进行设计,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心理机能方面,研究色彩、线条、空间、形状、肌理等客观因素对人的感情、运动、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在具体的设计中注意造型、色彩、环境等因素,实现更科学、更合理、更愉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目前老年人功能服装设计现状来看,这两个角度正是当下其设计中所应重视的。

2 老年人生理机能和体形态分析

服装作为人类日常活动衣食住行之首,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双重价值。《释名·释衣服》中记载:“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也。” 追本溯源,服装最初产生或许是保护人的身体,发展到现阶段其审美性与功能性已并重。但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说[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和身体形态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如腰腹周径增大、脊椎弯曲驼背等引起的体型的变化;运动、感知及思维系统等生理机能的衰退,所造成的身体免疫力下降、热能减少、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行动迟缓等。针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他们对服装提出了新的需求。所以,为了便利老年人日常生活,设计针对于老年人使用的功能性服装,首先要对其生理机能和体型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1 生理机能变化分析

步入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2.1.1 神经细胞

神经组织功能衰退,神经细胞逐渐萎缩死亡,行为举止反应能力减慢,协调性变差,动作的灵活性降低。

2.1.2 骨骼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造骨能力减退,骨流失增多,有机胶质成分减少。其骨骼变得脆弱且韧性降低,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症状。加之,老年人行动能力不协调,容易发生骨折等情况。

2.1.3 肌肉

肌肉的强度和控制能力减弱。通常情况下,人的肌肉强度在20~30岁时达到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70岁时其强度只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纤维的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肌肉的收缩速度减慢,收缩力量下降,导致其行为准确性差,肌肉的弹性、耐性、控制力减弱。如,手部肌肉感觉减退,内向反馈的神经减弱,造成精细运动困难。

2.1.4 皮肤

由于老年人的皮肤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其体表热量散发受阻,排汗功能减弱。同时,其皮肤表皮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造成更替速度减缓、活力下降,皮肤保湿锁水功能减退,使其皮肤变得容易干燥粗糙,引起皮肤瘙痒等现象。除此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调节体温、皮肤的屏障修复功能逐渐减弱,会出现如伤口不易愈合等现象。

2.1.5 感知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器官逐渐老化,视觉、听觉逐渐衰弱,会出现一些如:老花眼、耳背等现象。同时,触觉感受性降低,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皮肤上的敏感的触觉点数目显著下降,他们对温度感和痛感反应变得迟钝,这一点在女性老年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中枢神经控制能力下降,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以及其他身体机能的弱化,多种慢性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疼、膝盖疼和突发性急性病如脑出血等的发病率增大。由此,基于服装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为老年人设计功能性的服装,通过服装的内置结构、装置和结合功能性材料的应用,缓解老年人病痛产生的不便与不适。

2.2 人体形态变化分析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落,身体各部位关节软骨不断萎缩,脊柱弯曲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由正常体向驼背体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人在28~30岁时身高值最大,35~40岁之后逐渐出现衰减。一般老年人在70岁时身高会比年轻时降低2.5%~3%,女性的缩减有时最大可达6%。除此之外,体型上还出现脂肪堆积、躯干部肥胖、腰腹部突出下垂,而s胸廓外形变得扁平,女性胸部下垂,身体凸点下移且背部因脊椎变形会出现圆背现象[3]。所以,基于老年人体型的特殊性,其在穿衣上的舒适性和合体性也变得尤为重要。

3 老年人心理机能分析

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心理上相应产生诸多变化,加之,生理机能的衰退,使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在生活中,诸多不便会影响到其日常活动。由年轻时的身强体壮到老年人的体弱多病,需要子女去协助日常活动,老年人的心理逐渐老化,变得容易孤独、焦虑、自卑和消极等,他们对亲情、社交、社会关爱、社会认可等方面有更多的需要。

心理对老年人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心理上,他们依然追求自立自强,面对生活困难,更希望靠自己来解决。而便利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形象有助于老年人重树自信心理。老年人功能性服装的设计有助于老年人日常穿衣活动,还可以通过新颖款式和颜色弱化形体缺陷,满足心理需求。

4 老年功能性服饰设计要素分析

纵观人类服装的发展,服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服装作为日常必需品之一,人们对其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实用性的要求不断在提高,服装的时尚感已不是唯一的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功能所带来的效用。目前,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定位主要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集中体现在户外休闲和体育运动服装领域,重点突出材料的特性和运动的舒适便捷,为穿着者创造更加轻松、舒适和自然的户外运动、旅行与生活体验,而便利老年人生活、保护老年人安全的功能性服装少之又少。

服装造型中每个语言的运用及调配不仅要求美学成分,更要注重与人体机能、形态、便利程度、适应性、生理与心理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发挥服装效能。老年人功能性服装设计所提供的穿脱方便、健康舒适、便捷安全、自理和他助等优势,能弥补老年人在生理机能下降,心理波动、自救和他救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有效地满足其需求。由此,根据服装人体工程学理论基础,提出老年人功能性服装设计原则。

4.1 设计原则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老年人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便利性、防护性、美观性这三方面。

4.1.1 便利性

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便利性。老年人行动不灵活,在穿衣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便。同时,因为体型的变化,大部分服装的尺寸不能满足其体型的特殊性。功能性的服装能够使老年人在穿衣过程中让人感到舒适合体,且方便其穿脱以及日常活动,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4.1.2 防护性

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安全性。安全是基础,包括人的生理与心理安全。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易发生一些意外或是摔倒等现象,所以,老年人功能性服装在安全尺寸、安全结构、安全材质、安全色彩等方面确保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4.1.3 美观性

适合老年人心理的美观性。服装具有审美性和功能性。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功能性成为其较为注重的需求,但是,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来说,良好的形象与审美有很大的关系,老年人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强调审美性的需求,为老年人树立良好的形象,满足其心理需求。

4.2 设计要素分析

通常情况下,服装设计的四大组成要素有:款式、面料、色彩和图案。但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在服装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提出,老年人功能性服饰设计构思如图1所示。款式与结构细节、材料、色彩是实现功能性的首要考虑点,图案在老年人功能性服装里主要体现在标识的功能上,不作为主要设计要点。

图1 老年人功能性服装设计构思

4.2.1 款式与结构

老年人因身体形态的变化和肢体的不灵活而产生的穿脱不便等现象,可通过服装的款式结构变化以及添加装置功能设计的细节带来便利。款式结构的功能性设计应该与人体工程相适应,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的规律,有助于人体活动或满足人特定的行为需求。首先,相对比年轻人,老年人的体型比较容易出现臃肿,且肌肉松弛下垂,后背弯曲佝偻。为保证舒适性和达到修饰性的目的,一般选用宽松的H型、梯型或O型的廓形为主,同时,通过版型结构的调整,增加手臂和腿部的活动量以方便日常活动。在裁剪方面,可以运用3D立体剪裁来增加服装线条的流畅性,以增加服装的美感[4]。其次,对于老年人比较常见的关节性疾病,可以通过增加服装的内置结构来缓解病痛,如针对一些常见的肩周炎、颈椎病、腰疼、膝盖疼等问题可以针对这些位置,设计夹层或者放置药物敷疗,从而起来保护身体关键部位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辅料的运用上,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采用一些方便老年人使用的设计。图2、图3是关于纽扣和拉链的设计。

图2 老年人纽扣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3 2008中国台湾通用设计奖——Zipper方便拉链 设计师:吕建良

4.2.2 材料

功能性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材料的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各种功能性服装面料,为进一步提升服装功能提供了物质支持。现阶段,功能性材料主要包括D3O凝胶、光学纤维面料、安全反光材料、压电纤维、远红外线保健、智能抗菌纤维、调温纤维等特殊功能性材料,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应用于人体不同部位,从而满足老人生理需求上的需求。老年人功能性服装材料具体总结见表1。

表1 功能性材料分类

4.2.3 色彩

颜色作为服装设计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除了其给人的视觉感受以外,也有一定的功能性,如文化象征功能、环境适应功能、心理干预功能和调节生理应激功能等。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色彩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利用老年人的色彩感受联想以及

一些视错觉的方法,可以到达修饰美观体型的效果,增强老年人对美的自信心。其次,在生理需求上,也就是安全性上,颜色还具有标识和提示性的左右,尤其是比较鲜亮的颜色,在一定环境下可降低老年人活动的危险性。所以,在设计老年人功能性服装时,可根据老年人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颜色的选取。老年人色彩的联想见表2[1]。

表2 老年人色彩的联想

5 结论

功能作为现代设计最为注重的内容之一,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服装价值以功能的绩效来权衡。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这一点在老年人服装设计中极为重要。在服装人体工程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体型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再根据其需求进行设计要点的分析,坚持便利性、防护性和美观性的原则,设计出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老年人功能性服装,消除老年人在穿衣、着装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不便和障碍,以此便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程学机能服装设计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论人体工程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