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观察

2018-08-17韩秀彦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1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韩秀彦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41)

临床上,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重新建立缺血区的血液循环,进而降低了此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溶栓治疗后伴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脑水肿、灌注脑损伤、梗死灶继发出血现象等,严重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2]。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经早期溶栓治疗后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现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30)和参照组(n=30)。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59.25±2.31)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最小年龄为54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59.34±2.45)岁。其中发病时间在3 h以内的患者有26例,发病时间在6 h以内的患者有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计算为P>0.05,无差异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不可超过90 mg,选取10.00%剂量的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推注,剩余量采取静脉滴注方式进行,在60 min内滴注完成。

1.2.2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含: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其普及疾病相关知识等。

1.2.3 实验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主要包含:①溶栓治疗前护理:急性脑梗死发病较急,会出现肢体瘫痪、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极易发生不安、紧张的心理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鼓励并安慰患者,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治疗目的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进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可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②溶栓治疗中护理:先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溶栓药物的输入和其他治疗的成功进行,增加治疗成功概率。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指标予以密切监测,如发现异常,需及时上报给医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发生,如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等。③溶栓治疗后护理:患者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发生好转。严格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每隔半小时量一次患者血压。并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情况,进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和脑水肿现象,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保证患者所处病房的安静,尽量减少探视次数,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做好出血的预防措施,降低注射的次数,注射完毕后需长时间按压针口,时间应在5 min之上。对于牙龈出血的患者,告知其需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不得抠鼻孔。告知患者可食用易消化的流食,不得食用干硬、粗糙的食物。

1.3 判定指标:对比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所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和基本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经计算,数据呈现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且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分,±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分,±s)

组别 护理前NIHSS评分 护理后NIHSS评分实验组(n=30) 18.13±4.08 6.12±3.75参照组(n=30) 17.45±5.23 12.36±1.68 t值 0.5614 8.3175 P值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疾病一旦确诊,需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对溶栓前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知识宣导具有重要作用[3]。阿替普酶治疗脑梗死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阿替普酶是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剂,不存在抗原性,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具有选择性,几乎不会发生全身纤溶激活状态[4]。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情绪,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也具有重要意义,严格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凝血功能正常时,采取阿替普酶连续治疗3天,可取得较好的效果[6]。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如出现异常,需及时予以维生素K1和新鲜血浆进行静脉补充,使体内凝血因子增加,控制患者的出血情况。治疗时,应保证全程无菌操作,避免发生交叉感染[7]。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经计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经检验,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溶栓治疗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病情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