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驱动治疗仪对下肢静脉性水肿患者护理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8-08-17雷志蕊陈金燕杨亚宁张素明任莹莹李友山
康 杰 雷志蕊 陈金燕 杨亚宁 张素明 任莹莹 李友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下肢静脉性水肿是下肢周围血管外科一种常见病患,尤其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引起的水肿[1]。此病高发于长时间负重工作肌肉损伤及术后,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在临床上,预防与护理工作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护理方法是抬高患肢,减少活动,定时按摩双下肢,指导患者自主运动,被动运动效果有限。而循环驱动治疗仪作为一种物理性、非介入性的治疗仪器[2],其治疗原理是通过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放气过程,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水肿[3],促进淤血静脉排空进入血液循环,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4]。本研究通过对30例下肢静脉性水肿采用循环驱动治疗仪(型号:IPC 1200)临床护理效果的总结,为下肢静脉性水肿患者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病房的下肢静脉性水肿患者60例。随机将60例下肢静脉性水肿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组方法: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序号将随机数字、组别封入信封中;按入组顺序打开信封,决定样本进入相应组别)。其中,干预组年龄21~69岁,平均(48.33±10.76)岁;对照组年龄23~70岁,平均(48.20±10.17)岁;干预组平均体质量(64.17±8.68)kg,对照组平均体质量(66.20±1.83)kg。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职业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5]:①年龄在20~70岁,性别不限;②下肢可凹性水肿,主要表现在小腿胫前,晨轻暮重;③病程>3个月,起病缓慢,逐渐加重;④伴酸胀、沉重,站立时加重,平卧抬高可明显缓解;⑤可伴有局部皮肤瘙痒、足靴区色素沉着,严重者小腿部出现瘀积性皮炎、溃疡;⑥下肢静脉性水肿疾病;⑦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20岁以下或70岁以上;②有恶性肿瘤病史;③其他原因引起的非下肢静脉性水肿;④严重肢体坏死及感染者;⑤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功能不全、急性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肺水肿、丹毒、不稳定性高血压、精神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及准备妊娠、哺乳期妇女、传染病、对化纤物过敏、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者;⑥不能耐受压力治疗;⑦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方法:对照组使用迈之灵口服加传统方法:选用血管科自行设计的支腿架,腿架为梯形,其斜边与水平面夹角为45°,使双腿平稳的放在腿架上面。治疗组在使用迈之灵加传统方法下,增加了循环驱动治疗仪进行护理,具体按摩顺序:足部-小腿-膝关节-大腿,治疗时选择平卧位,患者穿一次性隔离腿套,使用后给予臭氧消毒30 min,放在洁净处备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6];压力调节:选择静脉模式(2-1-7),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设定压力,每天进行2次治疗,每次15 min,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1.3.2 评定方法。疼痛评价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评价量表[7](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价患者非切口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被测者根据个人感受在其中一个数字记号,根据记号范围,得出相应的临床评分。如:0分为无疼痛,评分0分;1~3分轻度疼痛,评分2分;4~7分中度疼痛,评分4分;8~10分重度疼痛,评分6分。肢体水肿评价方法:采用2000年国际静脉联盟及相关委员会制定的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SS)标准[8]。将水肿分为:缺乏,为无水肿,评分0分;晚间仅踝部水肿为轻度水肿,评分3分;午后踝上水肿为中度水肿,评分6分;清晨踝上水肿,且需要活动改变和抬高患肢为重度水肿,评分9分。
表2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比较 [人次,n(%)]
表3 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比较 (人次,%)
1.4 指标评价标准[9]。根据尼莫地平法:临床治愈:临床积分下降90%;临床显效:临床积分下降70~90%(不含90%);临床有效:临床积分下降30~70%(不含70%);临床无效:临床积分下降<30%。
1.5 统计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统计资料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水肿和疼痛的比较: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水肿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水肿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水肿和疼痛评分比较(±s)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水肿和疼痛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水肿 疼痛 水肿 疼痛对照组 30 4.90±2.162.80±1.352.30±1.511.63±1.13干预组 30 4.30±2.183.00±1.260.90±1.400.93±1.01 t值 1.030 0.682 4.474 2.35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2组患者水肿干预前、后疗效的比较: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有效率、无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有效率96.67%,对照组干预后有效率76.67%,两组相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2组患者干预后痊愈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预处理前,水肿和疼痛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通过使用循环驱动治疗仪,对患肢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治疗措施后,干预组总体的水肿及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干预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且明显地缩短了治疗时间,避免或降低了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循环驱动治疗仪在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治疗和护理中作用及优势:下肢静脉性功能不全患者常出现的下肢的疼痛及顽固性水肿,给患者带来较大困扰,循环驱动治疗仪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仪器,利用血管舒张期在下肢进行一定压力的加压,驱动血液形成双脉冲灌注于周身,明显地提高了血流顺应力[10];同时,可以刺激局部穴位,按摩肢体,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代替了人工按摩,减少了工作量。因此,对下肢静脉性水肿患者来说,其具有疗效好、舒适、安全且经济实用的特点。近年来,循环驱动治疗仪在本类疾病的辅助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尤其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疾病及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12]。
3.3 循环驱动治疗仪对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治疗存在局限性:对于一些存在严重的股静脉、交通静脉反流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期患者来说,单纯使用循环驱动治疗仪,往往出现水肿症状反复,临床效果不佳,本类患者通常需要手术的干预,如行股静脉环缩术,交通静脉结扎术,静脉充分取栓术,术后根据肢体水肿情况再辅助使用空气压力治疗仪,临床效果则更加满意。
另外,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来说,因早期管壁上血栓不稳定,容易脱落而出现致命性肺栓塞可能,因此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在没有预防血栓脱落的保护装置下,禁忌使用循环驱动治疗仪;传统的方法多是在静脉血栓恢复期(自发病起4 周以上) 开始使用,这样不利于血管的早期回流,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甚至导致肿胀难以消除,循环驱动治疗仪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近些年来,随着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风险降低,现通常在下腔静脉滤器术后1周开始使用治疗仪,通过加压浅表血管,促进侧支血管的建立,加速血液回心循环,解除下肢静脉瘀积导致的氧含量降低,肌肉疲劳、疼痛、肢体肿胀等不适表现。
4 结 论
使用循环驱动治疗仪较传统单纯抬高下肢的方法,对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值得在多学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