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2018-08-17刘芳
刘 芳
(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电诊科,吉林 四平 136000)
乳腺癌属于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但部分学者认为与饮食习惯、生活理化环境、病毒刺激、内分泌紊乱、机体抗癌免疫能力低下、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家庭遗传因素有关。且近年来,随着年轻女性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对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通过分析多项报道,可发现超声检查具有一定价值性,能够通过观察病灶组织形态、内径,从而诊断良、恶性,对预后具有一定价值性[1]。本文旨在探索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诊断的临床意义,具体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在2013年3月12日至2016年5月12日收治。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6.85±2.16)岁,病灶直径范围(13.58±3.85)mm。入选标准:①患者均存在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改变、乳头改变、乳头溢液、乳腺疼痛、乳腺肿块等症状;②患者均了解、知情、同意本次实验。排除标准:①排除复发或二次手术患者;②排除配合度不高患者;③排除肾脏、心脏等功能障碍患者;④排除精神存在障碍患者。
1.2 方法。超声造影: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型号的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范围为7~12 MHz,型号为L12-5,造影下探头频率范围为4~8 MHz。检查前,充分暴露患者双侧腋窝和乳腺,采取仰卧位,上臂置于头部,以乳头为中心,向周围逆时针或顺时针扫描,且对各个象限进行斜切面、横切面、纵切面扫描,测量病灶横轴长径和前后轴长径,并计算病灶纵横比,记录病灶后方回声、内部钙化灶、内部回声、边界、形态、大小、位置、病灶周围回声晕等,且选择血流最为丰富的切面,观察病灶血管分布和形态,评估血流情况。随后将探头固定于皮肤表面,调节焦点深度。同时嘱咐患者平静呼吸,经静脉注射2.4 mL对比剂悬液,且快速推入5 mL 0.9%氯化钠溶液,当第一个微泡出现时,嘱咐患者屏气,收集图像,且在爆破后,再此收集图像,整个观察时间需<6 min。
1.3 观察指标:分析超声造影诊断的价值性、漏诊率、误诊率、特异度、敏感度。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中,经确诊患乳腺癌患者80例,其中2例为髓样癌,5例为混合型癌,11例为导管内癌,19例为浸润性小叶癌,4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为96.25%(77/80)。见表1。
表1 分析超声造影诊断的价值性[n(%)]
超声造影敏感度为96.25%,特异度为95.00%,漏诊率为3.75%,误诊率为5.00%。见表2。
表2 分析超声造影的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
3 讨 论
乳腺癌发病因素较多,属于临床常见病,常发于中年女性,但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由于早期无特异度症状,若仅评估体征,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对此目前常实施影像学检查[2]。而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X线、超声、CT、MRI、放射性核素乳腺检查开始广泛用于临床,其各存在优势,但相比之下,超声利用价值性更高,具有安全性高、无创性、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3]。
超声造影对囊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用于各个年龄段检查女性,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特点,能够利用探头,对周围血流状态改变、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确定病变区域、大小、性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且通过超声造影,能够发现细小钙化,以免出现漏诊、误诊现象[4]。虽然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性较高,但本次实验中,仍存在3例漏诊,2例误诊,其主要是由于:①超声造影对不典型乳腺癌和微小乳腺癌仍存在不足之处;②超声造影对肿块的准确性,一方面可因为操作者工作经验有关,另一方面与超声仪器水平限制有关[5];③超声造影对低能量血流和低流速特异度不高。因此需加强操作者专业知识培训,且对于不确诊患者,可适当联合X线、超声等影像技术[6]。
乳腺癌在高频超声声像图中,主要表现为:①钙化点:存在多少不等的钙化点,伴或不伴钙化点;②病灶回声:内部低回声呈不均匀状态,实质性肿块较多,后方衰减多见[7];③形态不一:部分患者呈现为不规则浸润锯齿状回声、毛刷样、蟹爪样,病灶局部为边缘不清、分叶状、不规则圆形;④肿块大小:纵横比接近1,病灶大小不等;⑤病灶部位:多发生与中心区乳晕附近和乳房外附近[8]。
总而言之,超声造影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创性等优势,将其用于乳腺癌患者中,能够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为患者诊治、预后工作提供依据。